鄧曉峰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一
進入新時期以來,高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和改進,改革舉措頻出,其對大學生實施完整而有效的美德教育,則是近年來高校德育的一大創舉。
一個時期來,高校德育弊端多多,而目標定位不當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德育體系的核心內容。從根本上講,當前德育方面的很多問題,皆因長期以來德育目標定位上的缺陷所致。尤其是德育目標的世俗化、功利化與同一化,造成了高校德育現實處境的平庸與尷尬。
有的打著“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旗號,反對在德育目標設定上的必要超越,熱衷于將德育目標世俗化為所謂的“德育量化考核”,并具體化為“公約”、“手冊”、“守則”、“規范”、“忌語”等。事實證明,這種“規范”式的世俗化德育,完全不能在人的內心深處喚起道德完善的感動與激動,更無法引起對真善美的渴望。
有的高校制定和施行學生德育考評機制,試圖通過一些具體指標給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標準缺乏科學性和正面引導效應的情況下,一些學生為了考核加分而“努力”學習、工作和做好事。這種帶有明顯功利目的的行為,多數情況下并沒有得到有效引導和良性轉化。這些經過“量化”了所謂德育指標,除了培養斤斤計較、唯利是圖、善于鉆營的小人,不可能有任何正面的育人效應。
更為令人尷尬的是,我們在德育目標設定上搞“齊步走”、“一刀切”,習慣于用一個統一模式去塑造所有的教育對象,缺乏層次性、漸進性和個體差異性。更有甚者,在德育生活實踐中,將德育目標倒掛成“倒金字塔狀”,形成了“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對中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只進行文明行為規范教育”的乖謬格局。
那么,有沒有這樣一種德育,既適合對大學生的公共道德行為規范教育,又能促進個體以“自我實現”為旨歸,主動地進行道德修煉,自覺踐行道德理想;既能指導其言行舉止在當下呈現一種積極進取、昂揚奮發的道德狀態,又能使其始終志存高遠,永葆崇高的道德追求;既能保持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所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訓練得以延續,又能在高校這個人生的新階段,有更新更高更美好的道德追求?我們的回答是:有的,這就是美德教育。
二
所謂美德教育,是相對一般道德教育而言的一種更“高級”的德育形態;如果說一般道德教育是以社會對個體的底線倫理要求為價值導向,而美德教育則是以美德倫理為價值導向的德育形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曾說:“一般的道德是針對多數人的起碼的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美德是針對先進分子的較高的道德要求。”[1]美德倫理價值取向下的高校德育,以培養具有美好德操和高尚品德的人為目標,把大學生“提”到道德精英的高度來加以教育和要求,不僅要求他們不能違反底線倫理,更要求成為道德上的楷模和典型,為社會普通群眾樹立道德榜樣,為推動社會風尚的整體好轉和優良美德的代代承傳作出貢獻。[2]
總而言之,美德教育作為當前高校德育中的一種高級形態,是一般道德教育的升華與提高,是一種更高形式的德性教育,是真正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實施美德教育,首先是美德認知教育。當一個人在中小學受過一定的公共道德教育和道德訓練之后,已經理解并能維護公序良俗,也就完成了作為社會人進入社會的起碼的道德準備。但“求知學習是人的固有本性”[3],在達到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敬業愛崗、愛國誠信等一般公德要求之后,來到高校為實現人格的進一步完善,以獲得個體發展的自由與超越,便會產生更高的道德追求。于是,一種超越一般道德認知教育的美德認知教育便成了精神需求。
當代高校的美德認知教育,包括對傳統美德認知和當代美德的認知,其中因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分中華視閾的美德認知和西方視閾的美德認知。
中華視閾的美德認知教育,包括中華傳統美德和當代美德認知教育,也就是要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美德一些范疇,即由儒家所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或仁、義、禮、智、信(五德)等,須一一明了其內涵和外延,懂得其倫理價值意義。隨著年資的增長與學業的精進,其美德學習的內容還可以沿著這個思路進一步加深和拓寬,直至由人際美德教育上升到環境美德乃至宇宙美德教育。
美德作為一個歷時的概念,是有其時代性的,當代的社會生活與社會風尚必然產生出當代的美德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新時期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以黨和國家所提倡的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十八大”所確定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通過研究、整理、抽象出中華當代美德教育一些基本范疇,以便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有針對性、有時代特色的美德教育,以達到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標。
人類的文化總是相容互補的,美德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學生未來肩負著與不同文明進行對話的重任,因此西方視閾的美德認知教育,也應該而且必須是高校實施美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筆者不同意有人在這方面將中西對立起來,認為近些年中國高校出現的道德滑坡、學子行為失范是中華傳統道德失落而“西風東漸”的結果)。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蘇格拉底是與我國孔子齊名的偉大思想家,其與弟子關于美德的探討構成了西方倫理的基礎,深刻影響了西方兩千五百多年的精神生活和經濟生活。蘇格拉底最早認識到知識和德行的關系及教育在德行培養中的作用。他認為,理性是人生的根源,知識是最高的善行;美德基于知識,教育則是美德和知識的源泉。他把人的理性、美德、知識、善行統一起來,并通過教育來實現。這是蘇格拉底哲學和倫理學的主題,也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對當時流行的四種美德即智慧、正義、勇敢、節制都進行了論述,并認為每一種美德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美德的本質[4]。
此外,關于美德的論述,西方思想家中有影響的還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蒙田等,特別是蒙田的關于“快樂、幸福與死亡”之于美德的觀點,更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內容密切相關的美德理論,值得我們很好地挖掘和借鑒[5]。
三
在全球化的歷史條件下,當代大學生正置身于利益主體、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中。同時,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要力量,是否具備健康人格是衡量大學生合格與否的客觀尺度,而是否具備美德人格則是決定其將來發展高度的首要因素。當代社會不僅僅需要大學生獲取足夠的專業知識,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需要大學生具備高尚的美德和生活的智慧,只有這樣,將來才能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那么當前背景下,高校該如何實施美德教育呢?
(一)以現行德育網絡為基礎,構建高校美德教育共同體。
我國高校有現存的德育機構及網絡,美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一部分無需也不必另起爐灶。按高校現行的體制,主管學生德育的一般是黨委宣傳部門領銜,相關工作部門為學工處和思想政治教學部門,此外還有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主要師資是教學部門的思政課教師與學工部門的輔導員教師。這些資源要按“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原則實現整合,構建高校美德教育的共同體,共同完成“以德導行、以德化人”的崇高使命。具體分工是:學校宣傳部門、共青團和學生會,負責學校美德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學工處及輔導員隊伍負責美德教育活動的組織,主要是校內的美德踐行活動和校外的美德社會實踐活動;教學部門及思政教師負責美德教育的教材開發與有關知識傳授。
美德教育作為一種道德價值觀念的傳遞,往往受傳遞者的影響,因此教師很關鍵。必須強化德育教師的培養工作,優化其知識結構,增強其德育創新能力,提高其人格感染力,充分發揮德育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同時,要切實穩定德育隊伍,從各方面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他們做好德育工作創建良好的事業平臺。
(二)以“兩課”為平臺,開展美德教育進課堂的專題研究。
“兩課”作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實施美德教育的基本平臺。因此,要組織“兩課”教師開展專題研究。一方面要以美德為專題,結合中國國情,結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特殊需求,從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精華中進行梳理和歸納,形成專題性的美德教育教程,如“中華傳統美德觀念概述”,“西方古代思想家的美德觀念和城邦理想”,“全球化、國際化背景下的當代美德觀”,“個人的美德追求與自我實現”,等等。使之進入課堂,幫助學生學習美德知識,形成美德認知,培養美德意識,進而生成美德愿望,產生美德行為。另一方面,要認真探索美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總的思路是 “以知啟智—以智養德—以德導行”,具體教學中可多組織一些生動的案例,借助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啟發式討論法,幫助學生求美德之知,明美德之理,養美德之性,踐美德之行,塑美德之人。[5]
(三)以“第二課堂”為主陣地,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美德。
任何知識的學習,審問、博學、精思的目的乃在于“篤行”,美德知識的學習也不例外。
從完整的德育意義上看,美德知識的學習作為高校德育實施美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要通過學生的道德內化轉化為美德實踐,而且美德實踐比美德知識的教授和獲得更為重要。離開了美德實踐,美德教育的效果將無從檢驗,美德的價值也因無從落實而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當前的高校實施美德教育要以開放型的德育模式為前提,在美德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著力強化學生的美德實踐,積極開展以美德教育目標為導向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為此,要努力做到兩個“充分發揮”: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在大學生美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大學生美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切實解答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大課題和根本問題。這樣堅持數年,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實踐項目,真正達到提升高校德育品質的目的。
(四)以公平正義、平等博愛、民主自由為理想,培養具有全球意識的美德智慧人才。
21世紀將是以成熟化、信息化、合作化為特征的“新國際化”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精英群體——當代大學生,應該而且必須具有“新國際化”的美德意識,即你的美德標準必須具備全球普適性。當前,公平正義、平等博愛、民主自由被公認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德標志,被學界稱之為地球人的美德理想,所以,高校在實施美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具有這樣的高度。根據哈佛的經驗,就是以“關心地球、適應變化、友愛合作,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求同存異”為美德準則,著力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法治主體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和全球意識,[6]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現狀,預測世界發展的趨勢,使之具有海納百川、胸懷宇宙的開闊胸襟和美德智慧(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美德即智慧”),真正成為有德有才有智慧的公民。
[1] 于光遠.我的教育思想[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281.
[2] 馬唯杰.底線倫理還是美德倫理:兼論高校德育的價值取向[J].現代大學教育,2005,(3).
[3] 靖國平.從“知性人”到“智性人”:當代教育學人性假設的轉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4).
[4] 見拙文.從關于“美德”的討論看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J].青春歲月(學術版),2012,(9).
[5] [美]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華夏出版社,1987.
[6] 肖群忠.規范與美德的結合:現代倫理的合理選擇[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