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成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惠山實驗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陶行知先生說:民主教育就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新課程更倡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按照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解讀文本、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將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的必然選擇。
以往的課堂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是學生的主人,學習過程中的一切事情都由老師做主。現代文閱讀,由老師根據文體特點進行分析、闡發、歸納,從課文內容到中心思想,從語言賞析到寫作特點。詩歌閱讀,總是在老師的帶領下讀讀、講講、想想、再讀讀,并能拓展延伸。文言文閱讀也有固定的程式,熟練朗讀、疏通文義、歸納內容、分析寫法等。同時多媒體的加入又為課文創造了另一個唯美的時空,音樂、圖片、動畫等的融入,使老師的讀、誦、演、導表現到了極致,師生的單向對話交流常常精彩迭出。但這些基本上只是老師預設的程序,體現的是老師的經驗積累與技能技巧,且老師“導”的多是定論定評,真正屬于學生自讀、自悟的空間很少,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被老師的“架空分析”所剝奪,讀書的自主性、創造力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語文老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精辟的意見,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潛能,鍛造學生的人格,又能發展學生獨特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備課是教師與文本先行對話的過程,學生課前預習是學生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這里所說的初步體驗就是指學生的預習。
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要求學生“讀書一定要動筆墨”,不動筆墨不讀書。初讀時一定要圈劃,可圈劃時間、地點、人物,圈劃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圈劃不會讀的字、不懂意思的詞、不理解的句,圈劃自己感覺重要的、有意義的詞句。圈劃中還要注意使用不同的符號:單橫線、雙橫線、波浪線、圈、框、括號等,還可使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總之初讀時要醒目地圈劃出一些內容,并適當地做一些記錄,如旁批、眉批等。閱讀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書讀“薄”一點,便于理清思路,便于記憶,便于后面能深入學習。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它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灌輸,更不能復制,教學中教師唯有通過各種渠道擷取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反復咀嚼,細細品味,才能生發感悟。預習時學生已對閱讀的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堂上就可進行深入的研讀。具體做法:
1.抓住“文眼”感悟。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引導學生品析“切中文本脈搏處”的詞,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去體驗,去品味、去創造。例如《愛蓮說》第一句“可愛者甚蕃”中的“愛”字,它是全文總帽,統領了下文。作者不僅寫了陶淵明及世人的花之“愛”,更寫了“予獨愛”,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態度。《口技》一文有力地表現了口技藝人之“善”,“京中有善口技者”,開門見山點名題旨。所謂的“善”,是擅長之意,指口技藝人技藝之高超或者精湛,從謀篇上看,“善”,又是統領或貫穿全文的關鍵之眼。這兩文的學習中,學生若抓住了“愛”字、“善”字,再來看全文的謀篇布局等,就容易理解多了。
2.在詞語賞析中感悟。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將詞語教學放到閱讀中去學,要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詞語是離不開語言環境的,沒有語言環境的孤立的詞語教學,是很難把握其正確含義的。注重對“聚焦情感噴薄點”的詞句重點玩味,用自己的感悟賦予詞語生命。例:“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藤野先生》)句中“正人君子”一詞原來的意思是“指品行端正的人”,這里用的是反語,指假裝正經的人,作者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從這里我們就能感受到魯迅先生剛直的形象。
曾聽說: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慢慢走,欣賞啊!”匆匆閱讀,留下的只是浮光掠影,輕飄飄如飛絮,只有細細品味,深深思考才可能讓生命厚實豐盈起來,才會有頗豐的收獲。
閱讀中,我總是提醒學生考慮問題要深刻些,特別是在主題的挖掘上。例如對《七顆鉆石》的愛心主題的探討與延伸如何才能深刻呢?我與學生探討,不能單純從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理解過去的人,我們還要從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他的寫作意圖,愛小狗、愛媽媽,不稀奇,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可是,舍己為人,愛陌生人,并非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這需要的不僅是小愛,而且是大愛。小愛只能收獲一罐水,哪怕這罐水是用金罐裝的,恐怕也只能救一個人;而只有無私的大愛才能獲得巨大的水流而拯救全人類。“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引自約翰福音)對于信仰東正教的托爾斯泰來說,也許他想通過《七顆鉆石》這樣的童話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愛心、只有無私的愛才能拯救全人類,要像神那樣學會去愛全世界的人。也許這就是這童話的深層次的主題。
在閱讀的時候思考,在思考的時候閱讀,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過目就忘或者停留在淺層次的消遣閱讀,不僅效果不佳,而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對于閱讀,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心到”,主張“熟讀精思”,把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從而取得有效的閱讀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象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識別篩選信息,培養概括能力。預習時的初步閱讀體驗,學生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到很多信息。如記敘的要素,重點詞句、語段和全文的內容要點,以及一些不太理解的問題等。識別和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對準確而快速地理解文章、提高閱讀效率來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常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復述課文。
2.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想象聯想,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創設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感悟才是豐富深切的。在文本留白處放飛想象,教師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進入“虛靈”的佳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如果總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感悟,那么即使思維有所觸及,往往也只是表層感知,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成為當局者,身臨其境,放飛想象,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例:泰格特的小說《窗》的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假設你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此時會有怎樣的內心活動呢?同學們通過想象續寫結尾,加深了對小說主題人性善惡、美丑的理解。
3.把握內容主題,學會評價鑒賞。這是以理解能力為基礎的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含有創造性因素,要能夠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諸多方面初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學了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后,讓學生寫一篇推薦語;讀了契訶夫的《變色龍》后,可以對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賞析評價;讀了魯迅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讓同學們續寫孔乙己的結局。無論哪一種形式,都必須以把握內容、主題為前提。只有深刻領悟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并融合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鑒賞能力。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這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學生的思想正是在反復的閱讀中,在不斷的評價鑒賞中日益成熟的。
“操千曲而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能力是在有效閱讀中形成的,每一次的閱讀形成的能力都奠定了下一次的閱讀基礎。長此以往,堅持訓練,一定能增強語感,全面融合并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自主閱讀通過體驗、感悟、思考、實踐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策略系統,如果教師能夠日積月累,注重養成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將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內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語文課堂就能夠成為學生感悟生活、體驗成功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