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蓉廖漸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教師從業的靈魂,是教師從事教學與科研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它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發展,還影響到受教育學生的成長,也是影響學校的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教師而言職業道德修養是其從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一般而言,高校教師往往具有三重身份:第一,高校教師是教育提供者。高校教師一般承擔了較為繁重教學和科研任務,是與學生最緊密連接的群體;第二,高校教師是管理者。據調查,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輔和與教學相關的管理工作的同時,參與學校眾多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第三,高校教師同時也是受教育者。高校之中,很多教師同時也是在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是在職的高學歷人員。以上三重身份的重疊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更加被關注。
鑒于此,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1](以下簡稱《規范》),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等六個方面為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做了方向性規劃。在此,筆者就以上六點提出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個人理解。
做愛國守法的支持者、踐行者和宣傳者,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在屬性和應有之義。“愛國”是每一個公民的職責,是公民道德規范。高校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重要載體,最受社會尊敬且肩負著國民成長的重要使命。因此,愛國不能是一句口號,教師必須自身具有非常清晰的認知:高校教師群體是一個社會價值體系的承載者,其表現形式以教書育人為主。在價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態性的當前,高校教師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及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和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都是熱愛國家的具體表現。高校教師應當時刻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對黨和國家充滿感情的前提下心系國家利益和學校發展,不斷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校園和諧建設。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規是高校教師為人師表的應有之義。“守法”是每一個公民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守法不僅是國家法律層面的要求,而且是道德層面的要求。高校教師應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人生格言,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堅持學術操守,不在課堂上散播影響社會穩定和校園和諧、損害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教師只有自身做到遵紀守法才能教育好大學生遵守國法、遵守校規,只有自身自覺堅持和貫徹國家法律法規,才能以實際行動來影響和教育他人。
敬業愛生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所在,教師做到敬業愛生具有特殊意義。梁啟超認為,“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是中國傳統職業道德的兩大準則。托爾斯泰說:“一個教師,如果只愛業,他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他把愛事業和愛學生兼備于一身,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當前,我國的教育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其偉大成果不僅體現在當代,而且對后代有著深遠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回歸教師本源,踐行育人天職。高校教師要時刻謹記黨的教誨、立志獻身國家教育事業、堅持教書育人、真心關愛學生,將黨的教育事業定位為畢生追求的最終目標。為此,要求教師敬業愛生既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體現,又是教育工作的切實需要。
“敬業”要求教師對這一極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犧牲的職業精神內化為一種道德自覺。教育工作的實質是成人之美,如果沒有犧牲和奉獻精神就很難做好這項工作。只有將自己的職業勞動與遠大理想統一起來,立足于本職工作,遵循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才能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愛生”體現的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愛每一名大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核心內容。在此前提下,建立科學、平等、明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教學活動中那種“施”與“受”、“教”與“學”的快樂。在有些教學活動中,個別教師沒有從尊重學生人格的角度出發,沒有及時形成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總有學生對教師的施教過程要么“逆來順受”,要么“堅決反抗”,使得師生關系變成一種對立關系。這不僅影響了施教效果,而且使教師和學生雙方同時蒙上了心理陰影:前者認為學生不受教,后者責怪教師無師德。因此,教師只有做到以人為本、互相尊重、積極溝通、相互交流,并在此前提下將學生的人格要求放在第一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是維持正常教學活動,取得良好教學成果的關鍵舉措。
教書育人是教師職業生涯的主題,也是教師的根本責任。教師首先要有育人意識。明確教書與育人是相輔相成的,教書是育人的手段,教書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沒有只教書不育人的目標,也沒有只育人不教書的行為。學生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目的;學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這是現代教育價值的基本體現。因此,教書育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衡量高校教師師德的根本標準。
高校教師應做到以德育人,以教師自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高校教師對自我的人生定位和價值取向直接決定了其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和對貫徹執行國家意志的徹底程度。教師個人正確的人生觀不僅影響著周圍同事的人生觀,而且對受教育群體——大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尤為重要。對于高校而言,社會職能是培養有用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教師的人生價值觀應定位在“教書育人”上。高校教師只有通過教書育人才能最好地體現人生價值,才能將自身的勞動成果——培養有知識的大學生,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
嚴謹治學是指教師在自我求知和傳授知識與學問過程中一種嚴密謹慎、嚴格細致的科學態度,要求教師嚴謹治學是由教師的職業性質和職業需要所決定的。嚴謹治學既是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進而完成素質教育任務的要求。高校教師只有自身擁有厚實扎實的知識基礎和高超的教學技能才能教好書,只有以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去影響學生,才可能教育好人。因此,教師應該時刻保持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工作作風。
好的治學態度、治學作風是保證其職業生涯獲得成功、不被社會歪風邪氣所影響的穩定基石。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到治學嚴謹,就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第一,首先從思想上明確,教師的“嚴謹”應是對自我的嚴謹,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不論是在知識的充電上,還是對個人品德修養的完善上,教師都應嚴格自律。第二,教師的嚴謹治學是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因為學生知識的遞增和品行的進步是諸多教師接力完成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教師的影響作用巨大而深刻。第三,教師的嚴謹治學是現代教學的需要。在現代信息多元化、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學生某方面的知識多于教師、了解信息的時間早于教師或者某方面的能力高于教師的現象并不鮮見。雖然說“青勝于藍”是教師之幸,但倘若常常如此,教師“學高為師”的基礎地位必將動搖,威望也必將減弱。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需求。第四,教師應堅持誠實守信、力戒學術浮躁。在現代科學研究領域中,教師應該自覺遵守學術規則,自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達到“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境界。
教書育人之余,主動去承擔社會義務,自覺服務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是高校教師不可推卸的社會職責,也是高校承擔社會職責的一種方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科技發展是客觀要求,在當下要發展科技,就要求高校教師以自己所學之專長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教師服務社會是無形知識向有形生產力轉化的過程,是高校“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實現教師自身知識增值的重要環節。高校應有計劃地選派部分優秀教師到相關產業部門的生產一線接受教育和培養,同時也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高校教師通過服務社會有利于激發自身職業潛能,通過服務社會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通過社會大舞臺的檢驗來對自身知識進行提純達到知識促進生產,生產提升知識的良性循環。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2],可見“師”之作用身教重于言傳。師之典范、師之表率皆體現在一個“范”字上。受教育的學生會非常自然地把教師的行為看成是教師真實思想的外在表露,會以教師在課堂內外表現的行為作為評價一個教師道德水準的標準。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說得天花亂墜而課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師在學生中的形象就會立馬一落千丈,其為人師表的作用也會蕩然無存。因此,教師必須做到“先正己,再正人”,“先善己,方善人”。中國自古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3]的說法。所以欲正人,先正己,欲正其身,先正其心。在實際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教師必須深刻理解“為人師表”的真正內涵,從一點一滴做起,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在方方面面做學生的表率[4]。可見,對于教師而言,一定要做到“思行合一”,才能夠真正實現“言傳身教”和“為人師表”。教師做到“思行合一”這一點尤其重要。教師作為與學生年齡和成長經歷最為相仿的教師群體來說,其生活環境和行為舉止更加與學生接近,也更能對學生造成影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教師只有具備了優秀人格、明白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做到為人師表,才具備了師德師范,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總之,教師必須用靈魂去塑造,用情操去陶冶,用品質去培養,用人格去錘煉,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1]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教人[2011]11號)[Z].北京,2011.
[2]黃曉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全面提高素質教育[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6(1):66-67.
[3]中國青年網.論語·子路[O/OL].2009-07-27[2012-03-28].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7_967318.htm.
[4]李東坡.淺談新時期高校教師師德建設[J].教育探索,201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