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弋棋
(華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多年來,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各自國家、社會的支持下,在大學生的踴躍參與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樣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志愿服務,由于歷史和現實國情的不同,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相似的地方,更有不一樣的特質。總體而言,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有價值觀、組織形式、服務領域、評估機制、志愿服務法律和保障體系等方面的不同。
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增加個人生活體驗。在一定意義上講,志愿服務是一項只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善舉,中美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認為這既是一種美好的人生經歷,又是一種向善的心靈之旅,這將成為成長中的深刻記憶,也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二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志愿服務是一種公益行為,沒有什么現實的利益可圖,中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以青年人特有的熱情和責任感,用自己的能力去關愛他人,奉獻社會,以實現自己的青春價值。
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價值觀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意識形態下的價值取向不同。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美兩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價值觀的根本不同點。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發展,美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大都為了自我內在精神需求的滿足,不是把促進人與人的團結和社會的平等友愛作為根本出發點,而是將其看做一種單純的對新的生活方式的嘗試。社會主義強調集體主義,注重集體與社會的和諧,我國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基于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應盡的責任,是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愛灑向社會,把溫暖帶給人間,是一種真正的無私的高尚行為。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優越性。二是志愿服務所受的傳統文化影響不同。在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取向受到基督教教義觀念的影響極為深遠。現在的美國社會,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社會力量對于道德的督導及捍衛道德的決心均無法與宗教相比。美國宗教史學家安德魯斯曾說:“宗教是慈善之母。”因此許多美國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是為了履行基督徒的責任。在我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主要根源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兼愛、慈悲、互助精神。我國傳統文化要求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兼濟天下、和衷共濟,倡導天下一家、貧富共享的大同精神,這些傳統文化和倫理思想對我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并呈多元發展趨勢,特別是民間志愿服務組織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政府性質的志愿者組織和社會性質的志愿者組織構成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形式,這是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形式的相同點。
當然,由于兩國國情迥異,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形式也有不同的地方。從中國志愿者組織的整體發展狀況來看,我們發現由政府或準政府部門發起并推廣的志愿者組織占據了其中主要的部分,自上而下發起并推廣的模式是目前中國志愿者組織發展最為繁盛的一種形式。從民間自發產生的志愿者組織雖亦呈現出日益迅猛的發展態勢,但與前者相比,其發展仍相對緩慢,且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大規模的推廣。概括起來,可以說我國志愿者組織形式的現狀是“政府為主、民間為輔、多元共存”。而美國志愿服務雖然由政府推動,但主要都是由社會組織的,社會性質和民間性質的志愿服務組織比較多,特別是一些財團和企業家所支持或組織創建的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載體。
中美兩國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有相似之處。例如中美兩國大學生都積極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同樣把社會普遍關注的弱勢群體,如養老院的孤寡老人、殘疾人作為服務的主要對象。尤其海外志愿服務活動是中美兩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重要內容,如我國每年都要派遣大批優秀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去往圭亞那、埃塞俄比亞、老撾、緬甸、津巴布韋、泰國等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美國的許多高校同樣每年也會組織派遣大批大學生赴不發達國家或欠發達國家開展志愿服務。
盡管志愿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并無差異,但在歷史傳統、政治和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文化積淀、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中美兩國的志愿服務發展多元化趨勢愈加明顯。如,美國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側重關注人權、環保、社會正義等,中國大學生側重于消除貧困、幫扶特殊人群、減少地域差異等。美國大學生的志愿者活動已經拓展到社會福利之外的很多其他領域。如學齡前兒童日托、學齡前兒童課余活動、老人日托、保護婦女、社會義舉、民權、安置移民難民,社區開發、醫療和衛生、藝術和文化,等等。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主要集中在社區服務、幫助孤寡老人、大型賽事活動、公益服務等方面,志愿服務還停留在簡單的便民服務工作層面上,服務內容的科技含量較低,所學知識運用較少,大學生的專業性和技能性沒有凸顯出來。
志愿者活動的評估工作主要是指活動過程中及后期的系列反饋。評估主要分為兩大類:自評和互評。從對象上看,自評可以分為組織者自我評估和志愿者對于組織的評估。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從條文角度觀察,國內以不同的隊伍規章作為約束,或者沒有約束。目前各個高校中的志愿者總隊都有一定的文本規章,而作為一個自治組織的大學各院系的分隊,就很少有整齊的隊伍約束了,大家普遍認為,志愿者服務活動是公益活動,能參加已經表明志愿者很有愛心了,已經很好了。因此,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明確的評估依據。而在這一方面美國國家則有法律制度規定,明確評估的機構、標準和內容,有章可循。
我國現行的對志愿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的管理辦法,長于嚴格登記審核,卻疏于事后監督。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評估和監督工作主要依靠登記注冊部門、業務主管部門和媒體來完成。其中,媒體的監督是十分有效的,是公眾了解志愿組織經營、活動狀況的唯一渠道。但是,媒體由于自身追求新聞效應的特性,更關注某些特定事件或突發事件,而對志愿組織的日常活動無法長期有效的監督,事實上許多問題正是在日常活動中暴露出來的。在高校,因為大學生志愿服務一般都由共青團組織,所以大學生志愿服務評估工作一般都由共青團組織負責。而在美國,由于志愿服務已經邁向法制化、社會化和專業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評估工作主要是由專門的、專業化的組織來負責。
從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法律體系的比較中看出,兩國都極為重視志愿服務立法,把志愿服務推向制度化、法制化是兩國志愿服務發展的共同方向。兩國都實施了注冊登記制度,如1999年,美國修訂了全國社區服務法,法定社區志愿服務隊是全國從事管理社區志愿者服務的注冊組織,未經組織注冊人員不得從事相應的志愿服務,我國目前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也對志愿者進行注冊登記制度進行了明確規定。
美國的志愿服務歷史久遠,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并制定實施全國統一的志愿服務法律法規,但是,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就如何開展和完善志愿服務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規,還沒有對志愿組織及志愿者的管理問題提出一個綜合的、系統的規定,特別是在志愿者的招募、篩選和培訓方面更是沒有明確的說明,更不用說是志愿者的人身、醫療保險問題。美國極為重視保護志愿服務行為主體的合法權益,如針對志愿者權益保障的1997年出臺的《志愿者保障法案》就明確規定:“任何為非營利組織和政府實體志愿工作過程中產生有害行為或失職,都無需對產生的危害承擔責任。當然,這種有害行為不能是志愿者故意為之的。”我國現行的志愿服務法規中僅有部分省、區、市為其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期間提供人身保險,例如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規定,根據青年志愿者所從事志愿活動的需要,青年志愿者組織為參加志愿服務的青年志愿者提供相應的人身保險,而如南京等部分地區僅在服務條例中概括地規定要維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幫助,對保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對志愿者權利的保障、權利受損時的救濟途徑問題并沒有細化。美國對志愿服務行為主體的資格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如《志愿服務法》規定,參與志愿服務主要是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而我國各省(區、市)出臺的志愿服務條例在對服務行為主體方面的規定各不相同,如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中,第9條將行為主體的年齡限定在16~35歲,而黑龍江省志愿服務條例對于志愿者則無年齡上的限制。
保障主要包括資金和福利兩方面。資金起到保障活動開展的作用,而福利則起到保障成員參與性的作用。
當前,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資金缺口相對較大。由于志愿者工作直接掛靠學校中的團委,進行商業化操作的可能性較小,就使得活動資金來源渠道相對狹窄,影響到隊伍的發展。而美國的組織經費來源渠道多元化,總量也相對較大。在美國,政府會從財稅政策上給予志愿者組織極大的支持,如撥款,給予特定的免稅政策,規定非政府組織從事社區服務所形成的盈利或利潤必須用于社區發展的再投入,為大眾服務,不得用于個人。同時,一些志愿者組織還依靠會員會費、商業、基金會及個人捐助、社會籌款等途徑,保障志愿服務的健康有序展開。
對于志愿者個人的福利主要包括津貼和實物等形式。總體來講,目前我國志愿者的活動大多是無償的,主要看項目要約方的安排。福利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和規定,一般以“車貼、飯補”為主。在這個層面,作為志愿者組織更應當為本組織的成員盡量爭取應有的利益。雖然,目前國內的志愿者福利機制尚未真正建立,但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于志愿者的福利保障則做得比較好,不少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參與“為美國服務的志愿者”,服役期為一年,服役期滿后可以得到兩個學期的獎學金,而且選擇聯邦職業時可免除考試資格。參加“全國民事社區服務隊”的志愿者,年齡在18到20歲,10個月的服役期滿后可以得到6000美元的津貼和2000多美元的一次性獎學金。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美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大學生志愿者,在美國做志愿者幾乎是每一個美國人必修的一門課程,可以說“美國全民皆為志愿者”,特別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都非常高。在美國還有一條規定,中學生要想升入好大學,必須在三年內完成至少40小時的志愿服務。如果要上更好的學校就必須參加更多的志愿服務。而成就美國志愿服務如此普及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政府的鼓勵,還應該歸功于完善的志愿者組織機制。在美國每一年都有一個全國志愿者大會,屆時社會名流、政府官員、演藝明星都會到會向志愿者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那時志愿者們都覺得自己所做的得到了承認,他們更加看重的是精神上的獎勵。
從組織機構上看,美國大學生志愿者相對靈活,往往不局限于一個志愿者組織,而是同時分屬于不同的組織,為不同的組織服務,使得人才得以流通,活動進行得更為順利,各組織能夠更好地發展,每個志愿者的能力也能夠全面發揮。當然,這些與他們國家有健全的志愿者組織體系,人們能夠正確認識“志愿者”,并投入到志愿者服務活動中有關。在中國,志愿者組織的宣傳確實比較少,組織形式也比較單一,大學生要當志愿者,或者組織志愿者服務的團體要招募志愿者,首先想到的是找相關組織。然而,要找到這方面的信息常常要費很大力氣。在美國,志愿者組織的信息很容易找到。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慈善機構常在電視上播放節目,募捐和招募志愿者。人們只要按提供的電話號碼和他們聯系就行了。所以,在組織形式、評估機制,志愿服務法律和保障體系等方面,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做法都應該成為我們借鑒的地方。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可以而且應該充分借鑒美國的先進經驗,不斷推動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
[1]張勖.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71-72.
[2]孟凡平,趙佳賓.論美國的志愿服務及借鑒價值[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02):52-54.
[3]侯婷婷.中美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4]熊亮.中美志愿服務立法比較研究及發展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2,(04):270-272.
[5]龍永紅.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比較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9):46-49.
[6]張斐.中國志愿服務立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7]劉芹.中國志愿服務行為立法研究——以法律的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
[8]祝小遷,竇賢琨.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12(03):109-113.
[9]王亞科.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5):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