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燕 古偉民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高校“思政課”新課程方案,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整體現“思政課”教學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理論聯系實際”、“三貼近”、“知行統一”等基本要求,同時改變政治輔導員疲于應付紛繁復雜的學生日常事務的狀況。筆者所在的學校進行了“理實相融、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即政治輔導員經過教學崗前培訓、考核合格后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將學生日常事務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以集體灌輸的方式選取貼近學生的事例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政課和教師隊伍建設不管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是落實“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大任務的必然要求。但是,長期以來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這兩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各自為政,出現學生管理與學生思想政治教學脫節的情況,輔導員擔任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進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有利于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增強“兩課”的教學效果。
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學生管理實踐相結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既可用理論來指導學生管理實踐工作,又可通過實踐豐富理論內容,對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素養及理論水平有幫助。對實現德育教學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增強德育教學效果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有積極意義。精心總結提煉學生日常事務案例,以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講解,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讓學生主動的接受知識,力求取得最大限度的教育實效。比如在講到政治理論“何為民主”,以模擬“學生獎學金綜合測評”為項目載體,提出學生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選擇,讓教學與實際工作相得益彰。從學生的學習狀態、精神生活、人格塑造等更直接、更具體的內容與“兩課”教學目的相吻合,實現“兩課”理論的實踐具體化。
3.有助于輔導員隊伍專業化,有助于輔導員隊伍穩定性。
很多輔導員所學專業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他們在自己的繼續教育(讀研)、職稱評定等方面存在疑惑。盡管他們對工作很有熱情,學生管理能力也很強,但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理論的指導。輔導員擔任“兩課”教學后,必須加強對馬列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論知識學習,提高理論修養,改革可以讓他們明確努力的方向,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
1.話語轉換,理實相融促實效。
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以生為本”,實現教師與學生話語的平等對接。人們一直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比做“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關系,顯然是非常恰當的。但隨著社會變革,學生不再是一個杯子,而是一個瓶子,而且是窄口的瓶子。特別是高職學生群體,他們相當一部分人由于厭學、偏激和脆弱等原因將瓶子的蓋擰緊,老師再多水也灌不進去。因此,新時期的高職學生工作隊伍除要將自己的知識水桶接上職業管理能力的水管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辦法讓學生樂意擰開自己的瓶蓋,接受老師職業管理能力水管的灌輸。
針對高職學生普遍不喜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狀況,我們重新進行課程設計,在具體施行和操作過程中細化教學目標、教學模塊和教學單元,由各團隊對教學單元進行具體研討和詳細設計,然后由領導小組安排試講,對單元設計思路進行評估和審定。通過對課程的重新設計,實現了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換,通過話語的轉換,力求每一堂課既有趣又有益,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其中《概論課》側重于引導學生識國情、析疑難、明是非,幫助解決“樹信仰”的問題;《基礎課》側重于引導學生講良知、明事理、守規則,幫助解決“學做人”的問題。
2.精編案例,集體備課共提高。
每位教師對自己的學生管理事務和教學實踐進行總結,組建模塊及單元的教研團隊并明確相應的教研任務,進行課改案例的精編。同時,確立評改捆綁的具體操作辦法,將思政課深化改革工作與思政課教師遴選、校內外培訓與職教能力測評捆綁進行。具體做法有:集體備課、示范帶動、聽課評課、結對幫扶和擴大交流,通過每周一個單位時間的學院小集中研討和每月一個單位時間的大集中交流,對課程案例不斷完善和補充。
3.以身作則,知行合一固成果。
知行合一實質是“教學做一體化”的現代職教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它強調理論教學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生管理工作實際,著力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知行合一的要求不僅僅是針對學生,更要求輔導員以身作則,例如上課禮輔導員要微笑先行;要求學生上課不能吃早餐,同時輔導員則嚴禁在辦公室吃東西;要求輔導員在日常事務管理中公平、公正、公開。
1.領導重視,建章立制。
學校成立思政課改革領導小組,黨委書記任組長,校長和幾位副校長任副組長,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學校先后出臺《關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指導意見》(河職院黨字[2010]1號)和《關于進一步深化“理實相融、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改革的意見》(河職院黨字[2011]18號),制定《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實施方案》。學校思政課改革機構的成立,為學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2.部門聯動,管理育人。
整個思政改革提倡“大思政”概念,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所有部門(包括后勤、教務、督導、團委、學工、財務、圖書館等)都要做到相互聯動,為此開通了園丁信箱,設立了學生事務服務中心,黨員服務中心,切實解決了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通過管理服務過程印證“知行合一”,達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輔導員在聯動的機制中可以迅速地收集和反饋,對繁雜的日常事務可以較快較好地分類處理。
3.拓展資源,創新方法。
課程改革后課堂以活動項目(或任務)為載體,同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訓練手冊和輔助讀本,進行“三明治”式的教學,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并用,努力營造精彩生動的課堂氛圍。此外,在教學中堅持素質訓練,嘗試課程內容更有價值的外延,例如和河源監獄建立合作開展德育素質實踐警示活動等。
讓輔導員擔任所帶班級思政課程教學,將日常事務融入到教學過程的實踐達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在學校教學質量督導委員會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前40%不喜歡上思政課到改革后超過77%的學生滿意思政課程。
1.存在的問題。
(1)輔導員開始教學時因為理論功底淺薄和教學基本功參差不齊,課堂易導致趣有余而益不足。
(2)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工作內容、重點、形式不一樣,課程設計易帶來工作量增加及上課時其他班級事務管理真空。
2.對策。
(1)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嚴格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確保教學科學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著力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整合教學內容,使抽象的教材內容更為鮮活,做到既有趣有益,又避免過于平面化、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啟迪性、理論性和系統性。
(2)培養和使用學生助理輔導員,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聘任一批政治覺悟高、有責任感、事業心、工作能力強,在同學中享有較高威信的優秀學生干部作為助理輔導員,協助輔導員和思政教師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這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教學,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奉獻。
[1]劉可風.以學生為本,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新理念[J].中國地質教育,2007(3):15-16.
[2]林靜華.對政治輔導員兼任“兩課”教師問題的若干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總第47期).
[3]羅金鳳.適應高職學生特點,創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