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南京市秦淮中學,江蘇 南京 211100)
《肖邦故園》是一篇表現波蘭鋼琴家音樂創作與藝術魅力的散文精品。作者以肖邦故園為切入點,從參觀游覽的圣地、肖邦音樂的清流、波蘭民族的精華三個方面,表現了肖邦故園的歷史現狀,與肖邦音樂的源流關系,以及對波蘭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本文即從以上三方面對《肖邦故園》作一簡要解讀。
位于華沙西南熱那佐瓦沃拉的肖邦故園——一座簡樸的小屋,是波蘭最珍貴的古跡之一。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雖然也有自己的艱難歲月,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來。同樣位于熱拉佐瓦沃拉的斯卡爾貝克家族的府第,那宮殿式的豪華建筑群和數不清的附屬建筑,那貴族老爺們養尊處優的生活場所等卻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個是“簡陋”“清寒”的側屋,“小小的房舍”,一個是“宮殿式”“豪華”的府第,“富麗堂皇”的建筑群;一個是“一直保留了下來”,一個是“化為了灰燼”。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對比,突出了肖邦故園的獨特、不凡和神圣。肖邦故園是幸運的,它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輝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護”。這“光輝”“神明”正是波蘭人民、波蘭民族對肖邦的熱愛崇敬及保護文化古跡的傳統精神。如今,這簡陋清寒的側屋,這肖邦故園,已經成了波蘭民族的圣地,波蘭人民的精神家園。它是“波蘭人朝拜的圣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游覽的古跡”,甚至為數眾多的藝術家都把能造訪這個小屋“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肖邦是屬于波蘭的,他是在熱那佐瓦沃拉貴族府第簡陋側屋里誕生的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之一。肖邦是屬于歐洲的,他的作品“使整個歐洲文化放出異彩”。肖邦是屬于世界的,“他的藝術是世界文化的毋庸置疑的組成部分”。
故園情感是人類最主要的感情之一。這種故園情感,對藝術家的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呢?作者認為:第一跟故園周圍的景色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緊密得多”。第二和故園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童年和青春時代常常給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兒時故園的生活往往會反復出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之中,而且作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展示出與兒時生活的淵源關系。
1.和周圍景色的聯系。“要想更好地理解肖邦音樂同波蘭風光的聯系,可以說任何地方也無法同這樸素的馬佐夫舍的村莊——熱拉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這里沒有任何特殊之處,“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麥草覆蓋的屋頂”,可是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它蘊藏著許多細微的色調變化”:春天“淡紫色的云霞”,夏天“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黃”,冬天“粉妝玉琢”。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既樸素、淡雅又持久、深沉。肖邦對這片土地有著無限的依戀之情。小橋流水、清風疏柳,他經常跟心愛的妹妹探望故里,浪跡天涯,他的眼前也總是“浮現出了故鄉的景色”。“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可以這樣說,肖邦音樂豐富優美的畫面及賜予我們的充分享受正是來自故園。我們也有理由想象,肖邦在音樂創作的時候,“故鄉的朦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我們聆聽肖邦音樂的豐富旋律,思想深處會閃現出整個馬佐夫舍地區的風貌。在肖邦心目中,這小小的馬佐夫舍,就是整個祖國鄉村的象征。他所揭示的無限美好的世界和波蘭風光有著天然的聯系,甚至就是波蘭風光的一部分,和波蘭景色具有共同的色調。
2.和故園生活的聯系。童年少年時代的肖邦,經常回馬佐夫舍度假。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觀看和傾聽農民的瑪祖卡舞和夜曲。這給他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我們恰好能在肖邦的瑪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這平原的歌聲——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這兒時故園畫面的作品,我們都能發現一縷鄉音”。例如瑪祖卡,是波蘭民間的一種雙人舞,屬于波蘭農民的民族舞蹈。肖邦將此加以發展,一生共創作了58首瑪祖卡鋼琴獨奏曲。其旋律具有濃郁的波蘭民間歌舞的風格,是最能體現其民族精神的作品,也是最能體現與作者兒時生活的淵源關系,與波蘭民間歌舞的淵源關系的作品。我們在肖邦的瑪祖卡曲中,不但能找到波蘭民間的歌聲,而且“都能發現一縷鄉音”。“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后一組瑪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肖邦故園正是肖邦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流。今天,我們瞻仰這里的“大樹”、“灌木叢”、“清凌凌的水”,傾聽這里的歌聲,心中升起的是無比的激動和敬意,因為這片土地和肖邦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為了尋求金羊毛,肖邦只身離開了故里,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我懷念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這痛苦的心境、無盡的鄉愁一直縈繞著肖邦。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家鄉、對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的最后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過濾而凈化了。由于“對自己使命的不凡見解”,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很多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呼應的作品,使人堅信波蘭不會亡,堅信祖國波蘭的美好未來。舒曼稱他的音樂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聽肖邦音樂,我們不僅浮現出馬佐夫舍地區的風貌,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意識,而且增強對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敬意和信心。“它滲透進了民族精神的最深層”。
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華美的樂章。“我們帶著驚訝和柔情,望著這幢實為波蘭民族精華的樸素小屋。它像一只輪船,漂浮在花園綠色的海洋里。”生動貼切的比喻,表現了故園的優美景色。我們“驚訝”于它所呈現的美,它所散發的無窮魅力。我們又充滿“柔情”,想象肖邦的生活,他的歡樂與痛苦,開心與憂傷。這幢樸素的小屋,是波蘭民族的精華,為世界所景仰。世界各地的人都朝這里涌來,表達對這圣地的敬意。
我們驚訝于它所呈現的美。這故園里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精心的栽培,都和肖邦的音樂般配。春天,栗樹新芽初發,猶如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綻放,宛如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云彩。夏天,白色和黃色的睡蓮舒展著,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清風徐來,花園里充滿了簌簌的聲響。秋天,樹冠金黃,草坪寂靜,落葉有聲,時不時傳來一陣小提琴聲。冬天,四野茫茫,白雪覆蓋,樹木變成了水晶裝飾物。跟隨作家的描述,我們陶醉于肖邦故園的四季美景之中。它和肖邦音樂如此般配,正是它給了肖邦音樂以滋潤和濡養。
我們又充滿柔情,和肖邦“促膝談心”。德居斯太因侯爵對肖邦說:“我聽著您的音樂,總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談心。”肖邦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寫道:“他在鋼琴前坐下來的時候,我覺得仿佛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時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來到肖邦故園,同樣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談心”。
春天,嬌嫩清盈。他在告訴我們,那是“最溫柔的曲子”,是“輕盈的速奏”。夏天,幽香陣陣,簌簌有聲。他在告訴我們,那是“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秋天,大地金黃,落葉沙沙。他在向我們訴說他的思緒,他的回憶,他的樂曲。讓人聯想到憂傷的奏鳴曲結尾中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白雪覆蓋的房舍安然入夢,只有無邊的寂靜,一切都成為往事。然而你并不孤獨,因為有肖邦音樂在,會讓你感到你和肖邦在一起。
全文結尾以“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談心”一句單獨成段,再一次牽動了我們的無限柔情。我們理解那個客死遠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悶:久別經年,他只能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