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浙江師范大學 教育碩士,浙江 金華 321004)
有人說,人生是一片荒煙蔓草,而美,則是這片荒蕪中為數不多的寶石珍珠,人們活著,忍受那巨大的苦痛和失望,為的就是追尋那寶貴而短暫的珍貴。“70后”的孩子把糖紙當做珍寶夾在書里,80后的孩子把變形金剛當成寶貝放在柜頭,那么如今“90后”、“00后”的孩子,他們的珍寶是什么呢?充裕的物質生活、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人們漸漸喪失了尋美的寧靜心態,作為肩負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美育的地位又如何呢?
由于職校類學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而職校兩字的定義,通常認為學生的主要功用是完成某種技能的學習。因此,校方、家長及學生都以實用的觀點看待課程的設置,導致長期以來,職校教育中的美育處于被長期忽略的狀態,甚至一個成為不被提起的概念。那么美育對職校學生的意義究竟如何呢?
中職生正值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但由于中職教育的美育的缺失,孩子缺少相應的審美能力,就如同沒有免疫力的體質,面對當今社會五花八門的繽紛世界,學生沒有自己的審美品位,很容易受流俗影響,比如,如今在職校中大為盛行的非主流,怪異的裝束,靡靡之音,奇怪的言行舉止,如果職校教育從開始就有美育貫穿其中,相信有著獨立審美意識的學生就不容易受缺少內涵的所謂潮流所影響。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從前我們的口號是“為了工作而生活”,而現如今人性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我們提倡的是“為生活而工作”,由此,教育的重點也應隨之轉變為人性的教育,這就把美育推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而職校教育的美育長期忽視,使得學生的謀生技能雖然大力提高了,可是作為人的追求美的需求卻被掩埋,這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也阻礙了學生追求幸福的權利。
此外,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一部分,如果在校期間沒有得到較好的美育培養,離開校園只會離美育越來越遠,這不僅僅使一代人缺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對我國下一代的教育會造成不良影響。試想一個功利的國家,一個實用主義的民族,怎么能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而且,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美的精髓,靠誰來傳承發揚光大呢?
美育的忽視會帶來如此的危害,那么為什么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改變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兩點原因。
受傳統思想影響,尤其我國剛剛歷經艱難的發展初期,上個世紀的貧困生活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好轉,雖然有很多人在物質生活豐裕的基礎上,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但美育仍被認為不包括在幸福教育之內。在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下,雖然美充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有意識地追尋美,讓審美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在我們的周圍是極少見到的。
此外,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也是明顯的。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是我們一貫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課程的設置。而美育是一種不能在短時間內見出效果,也不能用某一標準進行考核,因而,在中國這個考級熱的國家美育漸漸被忽視。
1.課程比例的不平衡
以中職為例,三年的中專學習,兩年在校理論學習,第三學年實習,兩年在校學習期間,中專學生共有四門文化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其余均為專業課程。兩年的語文課,如何實施美育也是可想而知了。職校在人們看來本來就是個學技術的地方,因而課程設置也隨這種觀念確立。這樣的課程也許可以培養出生產產品的工人,但難以培養具備完美人格的人才。
2.文化基礎課的尷尬處境
四門文化課中,以語文和政治的文學性審美特點略強一些,但是以職校語文為例,課堂仍舊依托在專業課。課堂重視培養表達能力,應用寫作能力,對于審美能力,則一帶而過,極少強調。與高中生相比,歷史、地理、美術、音樂課的缺失,更是違背青少年成長的身心發展規律,美育的缺失,導致職校學生審美判斷力出現嚴重的偏差,這也是一部分青少年出現道德水準的下降的原因之一。
3.美育教學的特殊性。
此外,美育在我國一直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一門理論性強的課程,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理解力尚淺,又因職校課程設置所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有目的、系統地進行相應的美育教學,具體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研習文本,提升個人素養,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質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那么,職校語文老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以一己之力去貫穿美育教學,實現這一理想呢?
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尋求的最高藝術標準,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就是其意境美。如果詩的意境不美,就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美。詩是很講究意境的。我國文學史上優良的詩詞曲賦,都蘊涵美的意境。想要給學生以美的教學,首要的就是在教學生閱讀欣賞詩歌時,要進入詩歌的意境,領略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詩中的意境里感悟作者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情”固然是隨境而生,但往往是含蓄深沉或隱晦的,耳目一旦觸及情境,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醒了心中的審美意味。
同樣的現代詩歌也已經講究意境之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雖然歷來教學都重在其畫面美,結構美,音樂美,但不可否認,詩歌之中那淡淡憂愁的意境才是打動萬千讀者的根本。在授課中,引導學生去品味這種慢節奏的審美心態,一改功利世俗的眼光,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形成這種緩慢優雅的對待事物的審美心態。
不同文體中,語言有不同的特點,作者語言表述的方式也有些不同。諸如: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記敘文語言的生動形象,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準確。而散文的語言最富有個性,是最能體現作者靈動內心的外殼。諸如《荷花淀》等文章中,作者運用生活化的口語敘事寫人,像對老朋友敘談家常,讀起來親切、自然。
以上為從宏觀角度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若從細微之處著手,品味語言就可以多方入手,結合多樣的賞析角度發現語言之美。比如教會學生去品味語言;分析修辭,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輕松地體會到作者的用意所在;品味內涵,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真實旨意所在。總而言之,引領學生,通過散文語言的品析,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飛翔,去追求五彩斑斕的美麗天空。
小說精巧的結構,體現了嚴密的邏輯之美,而激烈的矛盾沖突更是小說的迷人之處。職校學生讀書習慣尚未養成,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視覺聽覺的感官享樂,二是這些特殊群體,大部分從小就沒有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如果利用職校語文課堂的小說,引導學生體會到小說的美,就會改變學生的讀書習慣,對這些學生的一生審美對象都將產生影響。如《項鏈》小說在結尾處揭示了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同時也能感受到小說的魅力之所在,給人以無窮的回味,遠不是那些僅僅刺激感官的畫面音樂所能比擬的。
總之,在職校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教學,經過長期熏陶,學生就能具備審美情趣,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會隨之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優美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真正意義上實現語文的美育理想。
[1]王方.淺談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0).
[2]費明磊.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初探[J].職業,2011(14).
[3]劉玉梅.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華章,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