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麟崔彥
(南京林業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黨中央、國務院繼上世紀末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之后,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教育發展的重點開始從外延式數量擴張轉向內涵式質量提高,教學的過程管理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特別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在學分制實施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學本科生大四畢業前仍有一些學分未取得而不能順利畢業,很多學校采取“清考”或“積欠考試”等辦法再給這些學生一次補考機會,這顯然有放水之嫌,也不符合學分制管理規定,違背教育規律。當然,各校這樣做也囿于以下原因,如學校的畢業率、就業率排名、教學資源缺乏等。但現在也有不少高校紛紛采取學業警示制度,在過程管理中給予學生學習指導、幫助他們學習,減少畢業前學分問題的積累,使學分制管理形成良性循環,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普遍認為學校組織的畢業前“清考”或“積欠考試”容易通過,這些學生根本不重視每學期的課程補考、重修,造成大四畢業前積累的補考、重修的人數越來越多,有些學生學了四年仍有學分未修滿不得不在彈性學制內繼續學習。針對課程考試中日益增加的不及格學生,一些高校措手不及,沒有應對的措施。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制定出嚴格的學籍管理規定,采用退學制度,對學習成績不好、學分未修滿的學生一律按退學處理;出現如山東大學2011年新學期剛開始,教務處開出了第一張“罰單”,157名學生因為學分不達標等原因,面臨著“退學”或“勸其退學”的相關處理;云南農業大學因學生考試學分不夠等原因,向132人發出退學令;2006年10月8日,西安郵電學院336名學生因為考試成績差,學年學分沒修夠,經學校初步審定被作出退學處理。
1.師生比例失調,教師管理幅度過大。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1],199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生108.36萬人,1999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159.68萬人,比上年增加51.32萬人,增長47.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年。隨后幾年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安排為675萬人,高考全國平均錄取率有望突破70%,比2010年實際招生人數662萬人增加了13萬人,增幅約2%。擴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惠及了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圓了他們的大學夢。但學生規模擴展后也帶來一些問題,教師、圖書館、實驗室等有限的教育資源被迅速“稀釋”;有的學校師生比高達1∶40,超過合理比例兩三倍,而有的學校經常是幾百人同時上課、幾十個人一起做實驗、學生上自習課找不到座位等場面;一學期可能都不點名、提問;教師上課照本宣科,考試前圈重點、劃范圍,考題出得越來越簡單;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嚴重不足,一名教師指導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畢業班學生,學生上課屢屢逃課,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
2.專業選擇偏頗,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2]。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彌補自己沒上過大學的遺憾,在高考前給孩子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或者有的家長或是學校代學生填報志愿,使學生最后就讀的并非是自己所喜好的專業。這些都可能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或逆反心理,結果是上了大學即便有能力也不想好好學習。
3.就業壓力加大,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且很多人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畢業后往往都用不上。這不僅挫傷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讓他們對未來充滿畏懼感。一些大學生表示,現在找工作都要憑“關系”、“走后門”,否則學習再好也無人問津。因此高校里出現了有“關系”的不重視學習,沒“關系”的學習勁頭不足的現象。
4.學習自由度大,不適應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理論上講實施學分制好像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智力、興趣、經濟狀況等,在課程組合、學習進度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彈性,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個性壓抑向個性發展的觀念轉變,使教育從共性教育向個性教育發展。但實際上不少學生不理解學分制學習的意義,同時高校管理不可能像中學那樣嚴格,學生脫離了家長、班主任人盯人戰術,學習的壓力減輕了,無形中放松了學習,加上網絡、游戲等誘惑太多,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畢業不了的現象。
5.辦學條件窘迫,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學生宿舍不夠,由于高校資金普遍緊張和學校可利用的地皮有限,學生宿舍顯得尤其緊缺,據了解,有的高校學生住宿最擁擠的時期本科生是8~10人一間,碩士生5人一間,博士生3人一間。食堂不夠,許多高校由于食堂數量不足,到開飯時食堂里面往往人滿為患,下課晚一點的學生將會吃不上飯,同時由于人員擁擠,食堂衛生條件得不到長期保證,影響到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造成學習成績的下降。
針對這些原因,近些年各高校也在不斷地加大教學投入力度,新校區、新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都相繼建起來了,教學名師也引進了不少,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業水平評估、品牌、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多媒體課件、試題庫建設等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在內涵建設同時,各高校在教學過程管理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相當一部分學校采取了學分預警機制,對學生學習的每一階段進行適時監控并及時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目前各高校采取的學業警示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按學分、累計學分進行學業警示。按學分進行學業警示分兩種計算辦法,第一種是學生每學期所學課程不及格學分累計超過某個設定的學分值,則給予學生學業警示或者累計幾次學業警示按退學處理。另一種是學生每學期或每學年取得的課程學分低于某個設定的學分值,則給予學生學業警示或者累計幾次學業警示按退學處理。
2.按所取得課程所修學分比例進行學業警示。學生在一學年內所獲得的學分低于本專業當年(學年)教學計劃規定應學學分的二分之一或者某個比例。則給予其學業警示,累計幾次學業警示按退學處理。
3.按課程門數進行學業警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考核成績不合格的課程累計達到一定門數,則給予學業警示,累計幾次學業警示按退學處理。
學生受到學業警示次數即便沒有達到退學條件,但按現行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是有規定的,即學分制年級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必須在規定年限范圍內修讀完成專業規定的學分。在規定的學習年限范圍內(規定學制基礎上延長兩年)未獲得畢業要求學分,還是要給予退學處理,發給結業或肄業證書,不得再延長學習時間。
目前多數高校實行的學業警示制度,都是一些硬性的規定,缺少人性化管理,可以說是不完善的學業警示制度。如快刀斬亂麻式地清退大批成績差的學生,完全把一大批成績差的有可能挽救的學生推向社會,這種警示制度不人性化,也不符合大眾化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學業警示制度,不光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制度。因此,較完善的學業警示制度的建立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嚴格執行寬進嚴出[3]的政策,建立優勝劣汰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21號令“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章第二十七條中規定:學業成績未達到學校要求或者在學校規定年限內(含休學)未完成學業的應予退學。適當地淘汰個別學習成績極差、學習態度極不端正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所取得的學分或課程門數限制,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大學本科專業一般總學分為170左右,去掉第八學期畢業設計(論文)16個學分后為154平均,分在7個學期中,每學期約需取得22個學分,理論上一學期學生取得學分(補考后)小于應修學分的一半(約11分),給予學業警示一次(一般占總學生數的千分之二左右),累計三次學業警示的學生給予退學處理。
2.教育要以人為本[4]。對因受到學業警示而退學的學生,凡渴望再有一次在校學習的機會可按學校規定的時間和要求,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家長簽字,經所在年級同意、院(系)審核,學校教務處和學生工作處復核,報學校主管領導批準后,可進行試讀。試讀期限為一年,試讀期滿,經考核合格后,恢復學籍。
3.建立教務處、學生處、家長聯動機制。對下達警示通知的學生,教務處、學生處、家長要密切溝通相互協調,學院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警示通知書送給學生本人,并以電話、書信或面談的形式,通知學生家長,并與家長一起制訂該生的幫扶方案,指定專人幫扶,做好幫扶日志,定期向輔導員、班主任匯報,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對降級的學生,除指定專人幫扶,定期向輔導員、班主任匯報外,新老輔導員、班主任還必須做好交接手續,使降級的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中,通過幫扶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和學業的輔導,增強學生完成學業的自信心,順利地完成學業。
4.加強過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大學本科第八學期一般為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階段。這一階段如果理論課學分還沒修完,學生就會利用這階段時間補修學分,影響學生做論文(畢業設計),多數學校還會安排學生畢業前“清考”或“積欠考試”,學生也特別期待這次考試,教學質量很難保證,同時傳遞給學弟學妹們不良信號,產生惡性循環。高校必須打消學生這種期待,廢除畢業前“清考”或“積欠考試”。要求進入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必須修滿前面學期的學分,否則就不允許進行入這一階段,這樣就迫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場考試,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確保教學質量。
5.學校在招生過程中要盡量按專業大類招生。第一學年無專業身份,一年的通識和基礎培養后,學生對市場需求和個人發展的認識更加清楚,重新選擇專業可能更理性、更客觀。一年后學校根據學生志愿、學分績點排名等進行專業分流。這樣做無疑增加了一次專業選擇的機會,同時也會激勵學生入學后認真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重修課程收費。補考不收取學生費用大家都能理解,但課程重修是學生重復占用學校有限的教學資源,學校要支付教師的講課費,監考費等,應該收取相應的費用。不少學生因為學校不收重修費,即使重修報了名也不去上課,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2.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大學的學習模式與中學完全不同,學校社團活動多,班主任、父母不能時刻盯在身邊,學生課余時間較多,一些學生把多余的時間用在游戲、網絡上,影響學習,容易誤入歧途。建議增加大學一年級的課程或學時,把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列為地區統考科目,使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學習上。
3.加強教學過程中的督導工作。重視和利用好高校內的教學督導員,在督學、督教、督管過程中,及時發現教與學的問題并立即反饋給教師本人、教務處等相關部門,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問題,保證提供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師資隊伍。
[1]教育部.199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2000(03):72.
[2]尹建平.高校如何開展大學生警示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1):116.
[3]李曉群.高校擴招與質量控制[J].高教探索,2000(02):5-6.
[4]李鋒.新時期高校教務管理工作創新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