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聞名 楊 琴 基 艷
(1湖南科技學院 生化系;2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隨著高校擴招規模的擴大,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正面臨著巨大挑戰,而“難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日益凸顯。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針對大學生就業展開的研究較多,但針對“難就業”大學生進行的研究較少。高校就業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就業的指導者,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和正確擇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高校就業輔導員,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難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從大學生自身及家庭因素出發,探尋幫助“難就業”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
針對當前一些大學生難就業的問題,筆者以就業輔導員的身份對數百名“難就業”大學生進行了訪談。通過整理訪談記錄,筆者發現他們就業困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分支,如:職業性向理論、擇業動向理論、入職匹配理論、職業錨理論等。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以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為參照標準,進行合理的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本人對自己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它包括選擇何種職業、在何地區和單位從事這種職業、職務等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大方向應是自身能夠在職業生涯過程中不斷得到成長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職業發展方向,讓他們朝著方向不斷努力,從而充分地發揮潛能,走向成功。[1]
在所有被訪談的“難就業”大學生中,很少有學生做過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在校期間,他們多數人沒有思考畢業后的去向問題。對于自己喜歡、適合及能夠勝任哪種工作,他們大多表示不清楚。“大四之前從沒有想過自己以后會從事什么工作,總覺得離畢業還遠,不想去想那么多”,一位學生如是說。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缺乏,直接造成了學生求職期間沒有具體目標,盲目亂投簡歷。結果他們因缺乏相關經驗和優勢,往往造成所投的多數簡歷石沉大海,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就業積極性。
國家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出臺了很多政策,然而許多“難就業”大學生對這些政策都不甚了解,更談不上合理利用了。當研究者詢問這些大學生是否了解“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大學生入伍”、“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就業政策時,大部分學生僅表示“聽過”,但從未深入了解。
就業期望,是個體對某種職業的向往,是個體對待職業的一種態度和信念,就業期望直接影響人對職業的選擇。人的就業期望主要包括生存因素(如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工作條件等)、精神需要因素(如工作單位知名度、社會地位、社會聲譽等)和發展因素(如公平競爭程度、個人的能力得到施展程度、升職機會等)。[2-3]個體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除了個人才能、機遇等條件之外,職業期望是否合理也有決定性的作用。[4]
許多“難就業”大學生看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壓力,不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與同學、朋友攀比,一味追求既輕松又高薪的工作,對就業期望值過高,直接影響了就業。在訪談時,一位學生坦言:“我的初中畢業從事工廠技術工作,月工資可以達到2500元,但我作為大學畢業,找的工作卻是1500元左右的工資,這讓我很難接受。”過高的就業期望值與學生自身情況的差距,給大學生順利就業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就業競爭力差也是許多大學生難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自身具備的就業條件上的不足直接造成了他們就業競爭力低。據研究者觀察,許多“難就業”大學生大都性格內向,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很難通過用人單位的面試。另有一部分學生因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原因荒廢了學業,學無所成,難以被用人單位接受。與“難就業”大學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性格外向、曾擔任學生干部、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同時,家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難就業”大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貧困的家庭能資助他們完成學業尚屬不易,求職擇業則完全需要靠他們自己打拼。“我宿舍有兩個同學,都是依靠家里的力量找到了好工作。一個親人在某機關擔任要職,通過該機關的筆試,面試則基本沒有問題。另一個畢業后直接進入家族企業便可以了”,一位學生在訪談中直接指出了家庭背景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現實作用。
大學生難就業不僅給學生本人帶來巨大精神壓力,而且給其所在家庭甚至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本研究針對訪談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按照職業錨理論提出的要求,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動機、需要和態度等個人特點逐漸形成較為清晰的與職業相關的自我概念。同時,他們應隨著對自己的了解,不斷地調整職業錨,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錨。[5]而根據人職匹配理論,個體對職位的滿意度取決于個體與職位的匹配程度。當個體人格與職業相匹配時,個體就會產生很高的滿意度,從而取得良好工作績效。因此,在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時,個體應盡可能地了解自身的人格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有重要作用。在指導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時,我們應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幫助他們認清自我的優缺點,提醒他們朝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努力。同時,教師還應該強調,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應從自身的情況出發,不可好高騖遠,應選擇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職業生涯目標。教師還應該告訴學生,在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之后,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
許多“難就業”大學生都對國家近年出臺的系列就業政策不太熟悉,我們應幫助學生盡可能地了解就業政策,有針對性地向他們宣傳適合的就業政策。例如,對于師范生,我們可以向他們宣傳“特崗教師”政策,因為特崗教師是學生考入教師編制的一條不錯的捷徑,且待遇教優,每年國家有2萬余元的生活補助。對于生源地有“三支一扶”政策,或有志愿服務西部的學生,我們可重點向他們宣傳這些相應的政策。
在大學畢業生剛進入社會時,他們的就業期望具有典型的大學生的特征。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不僅結合了其自身的興趣、能力、價值觀等主觀因素,而且結合了社會需要、就業機會等客觀因素,大學生必須根據客觀因素,不斷地調整自身的認知和定位。據調查,薪金檔次、就業地區和就業單位性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期望的三個重要方面。由于大學生一直在學校學習,沒有步入社會,他們在剛就業時形成的就業期望值往往與實際有差距,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就業困難。因此,畢業生應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不斷地調整就業期望值以順利就業。[6]
就業期望值過高是大學生“難就業”的重要原因。就業輔導員應幫助大學生轉變錯誤的“攀比”心理,要提醒他們工作的薪水不是最關鍵的,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在沒有工作經驗的前提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并不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我們應培養學生“先就業,再擇業”的正確就業觀,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第一份工作。
“難就業”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弱的原因一方面來自學生家庭,另一方面則來自學生自身。因家庭原因造成的就業競爭力問題一時是難以改變的,我們可以從學生自身的問題入手,幫助他們提高就業競爭力。我們也可以通過模擬招聘會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積累面試技巧,提高面試能力,并指導學生根據用人單位的喜好,制作合適的簡歷,提高簡歷的命中率。
另外,我們還可以和熟悉的用人單位聯系,讓畢業生先去實習,通過積累工作經驗來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本研究者所在高校的不少院系便本著“送出去,請進來”的原則,以“訂單式培養”的方式,為學生聯系了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實習時,企業便與學生簽訂了聘用合同,由企業出錢為學生提供技術培訓,培訓完成及學生畢業后便可直接上崗,培訓費用由學生在工作之后分期償還。采取這一措施之后,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從“難就業”成功變身為用人單位的“香餑餑”。
對于確實“難就業”的大學生,我們應積極地為他們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指導他們認真準備面試。我們也可以主動和熟悉的用人單位聯系,向他們推薦我們的畢業生,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
總之,作為高校就業輔導員,我們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深入大學生中,認真了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竭盡所能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我們應不斷探索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途徑,從多角度入手,全面促進大學生就業,并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
[1]曲艷.企業人才需求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天津大學,2005.
[2]寶利嘉.好工作都到哪兒去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凌文牲,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342-347.
[4]汪新建,李磊.管理心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施恩著,仇海清譯.職業的有效管理[M].三聯書店,1992.
[6]車恩利.大學生職業期望研究——以大連理工大2006屆畢業生為例[M].大連理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