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霞
(定西市安定區鳳翔學區,甘肅 定西 743000)
當前,如何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問題已為整個社會所關注。對此,我們必須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分析,怎樣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我們必須把握住德育的特點,更新觀念、改變方法、創新工作,讓各種德育措施、方法經過學生的主體接納產生實效,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德育的整體功能,增強德育效果。
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認為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改進德育工作、增強工作實效的首要問題,不是方法問題,更不是內容問題,而是轉變觀念。觀念轉變必然會帶來方法的變革和內容的更新。轉變觀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本,以德育為先,在學校工作中要切實落實以“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就要解決校長的辦學指導思想問題,要讓校長在思想上重視德育工作且在實踐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的本質是要求我們做真正的人,才能使知識對社會有用,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辦學的方向。我們要牢固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并且不能把德育局限為一種規范教育,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倫理教育、社會意識和公德教育等。我校把德育工作滲透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把培養品德,塑造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提倡德育的創新,優化育人的途徑:“以嚴格的要求規范學生,以優良的校風影響學生,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優美的環境陶冶學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勵學生,以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達到實實在在的育人目的。
我校結合當前實際,以常規教育為基礎,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為重點,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依托,開展專題化、經常性、滲透式教育活動,增強德育工作實效。
1.加強常規教育,促進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各校要進一步加強常規教育,大力抓好《守則》《規范》的踐行活動,促進學生逐步養成文明習慣。
2.積極開展專題化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戰略抓手,也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我校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與“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教育和國防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貼近生活實際、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成效明顯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從中學習、體驗、感悟、認同、弘揚民族精神。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每周至少上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整,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就要在實踐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學生有著強烈的實踐欲望,想通過實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更想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實踐是學生獲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徑,實踐能夠讓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中,磨煉意志,陶冶情操。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社會實踐活動要體現活動的設計意圖和思路,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認同、內化德育教育的內容,從而轉變自己的行為。我校根據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和校園周邊資源,廣泛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項目,開展調查研究、撰寫實驗報告等研究性實踐活動。例如:我校開展了《向陋習宣戰》、《誠信案例大揭秘》、《中小學生過度上網的危害》及《參觀武警消防大隊》等調查研究,學生親自走訪、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收獲很大,觸動也很大。這樣引導學生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接觸生產勞動,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展、在發展中滿足、在滿足中完善自己,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課堂教學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戰場,我們要求各科教師既管教又管導,不能只做灌輸知識的教書匠,而要增強德育滲透意識,自覺寓德育于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這些科目的教師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貫穿在自己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計劃、備課筆記都要有德育滲透,學校在組織聽課或教案評比中,都將所教內容與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作為重要評比原則。
一年來,我校組織開展了“珍愛生命”征文比賽、“關注留守兒童”、“扶弱救殘”獻愛心活動、籃球聯賽、隆重的新團員入團儀式、“吸煙有害健康”專題知識講座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強了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塑造了學生的品格,提高了素質修養,形成了班級凝聚力、向心力,使學生明確了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和義務,從而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避免了空洞說教。
班會、黑板報、國旗下的講話是三個德育陣地。我校每周星期一都舉行升旗儀式和有準備的國旗下的講話,教育學生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做文明中學生。每周一節的班會課、每月一次的主題班會,涉及安全教育、語言教育、行為習慣教育、環境教育、心靈美教育、誠信教育等方方面面。“抓一件落實一件”,使學生每周均有新的收獲,循序漸進,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德育實效性。每月舉辦兩期有主題的黑板報,由教導處組織評比,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學生受益匪淺。我們可以把教育內容滲透到課堂、課間游戲、值日生工作等中,甚至平常的聊天等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中,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然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成為熱愛生活、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和創新意識的新一代。
一是在各班認真摸底,建立“留守生”檔案和“特異學生”檔案,要求班主任平時對這些學生重點關注,生活上多關心,多進行心理疏導;二是堅持家訪或與家長保持電話聯系,經常向家長或監護人反映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聽取家長的反饋意見。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做好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利用電話、短信、網絡、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老師和家長互相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在家庭的情況,有利于學校實施德育的針對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針對學生出現的特定情況專門教育與溝通,從而促使學生改正錯誤。因此,抓好家長學校工作,做好學校與家長的協調溝通工作,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銜接,圍繞學校與家長的共同目標,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穩定了學生的思想,改善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德育工作任重道遠,建立并完善德育管理和運行機制仍需不懈努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加強德育建設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相信,切實抓好以上幾方面的工作,就能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就能不斷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培養出更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品學兼優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