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靜
(稠州中學 丹溪校區,浙江 義烏 322000)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美術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過程。通過美術鑒賞活動,人們可以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美術鑒賞還是美術作品發揮社會作用,實現價值的必然途徑。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要必須經過教育。”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一種文化的學習。通過學習,同學們會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了解人類文化的歷史,并在一種廣泛的人類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作用和美術在人類社會中的獨特貢獻。為了達到培養學生對人類優秀美術文化遺產的熱愛和提高全面素質的教學目的,我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比如上《設計的魅力》這節課,沒有充分準備欣賞圖片,在第一個班上課,我覺得書本上的圖片都是經典作品不需要增加欣賞圖片了,導入后就讓學生欣賞課本上的作品圖片,學生早對課本上的圖片很熟了,激發不起興趣,隨便看了一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學生說設計的亮點與感想,有80%的人站起來不說話,因為他們對圖片沒有足夠興趣,沒有深入看,也沒有感想可發,而另外的20%的人只是說好看實用,根本不能說出設計的創意點精彩之處,更不要說說出自己的感受了。在公開課上,我精心做了課件,課件里面用了大量新而奇的圖片,學生看圖片時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原來設計可以讓一件物品變得如此精彩、新奇、好看”;“床還可以是蛋形”;“椅子的造型設計靈感也是來自蛋形”;“椅子還可以做成字母”,有的學生開始用手上的材料模仿,這時學生不用老師提問已經在下面不時用各種詞語表達自己的看法了——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下一環節的學習。
在上《格爾尼卡》這堂欣賞之前,我先讓同學們分組找資料,第一組找一些有關戰爭的美術作品,盡量找一些有一定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圖片或掛歷、光碟;第二組是從網上下載一些關于戰爭美術作品方面的內容,主要的文字內容可以是名家寫的,也可以是論壇里的個人觀點,不一定要和第一組同學收集的美術作品對應。第三組收集關于戰爭場景的寫實圖片。第四組同學則是收集一些能表現戰爭場景的材料。這樣既鍛煉了他們收集素材的能力,加強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加深了他們對戰爭的感受,又為下節美術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把同學們的美術資料收集起來,選出一些有關戰爭的優秀的美術作品,盡量找一些有一定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圖片或掛歷、光碟作品,用投影儀展示,讓學生進行快速的欣賞,里面有建筑圖片如巴蒂農神廟的殘柱、雕塑《人民英雄紀念碑》、繪畫《自由引導人民》、工藝美術等多種作品,讓學生從各種藝術品中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感受人類社會當中美術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邀請第二組的同學談談,通過剛才的美術作品欣賞,有什么啟發;要求同學談談自己在網上收集的評價美術作品的文章都分別從哪幾個方面評論的?為什么要從這幾個方面評論?讓他給同學們講解,由此反映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作品的認識程度。其他同學也可以發表見解,進行辯論,老師在一旁當組織者,讓同學們自由討論進行美術欣賞與評價。通過這個環節,學生掌握了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了審美能力。
老師在同學對作品認識欣賞后,作評論,指出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比如藝術語言的運用等,從而加深同學們對美術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加深印象。緊接著,把同學們收集到的戰爭的場景最精彩的幾張圖片拿出來放在投影儀上加以展示,一張張恐怖的圖片讓學生們仿佛置身于滿是硝煙彌漫的戰場,給大家一種恐懼、悲傷、緊張的感受。這時我才讓學生欣賞《格爾尼卡》,看看畢加索是怎樣用繪畫的方法再現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的。我介紹,欣賞美術作品除了整體感知外,還要從美術作品的局部入手。就繪畫作品而言,可以細致地分析畫面的主要構成要素。當然,這些構成要素須是能反映這幅作品內涵的。例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可以將畫面分解成“燈”、“牛、馬”、“抱著已死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戰士”、“舉燈的女人”和“從樓上跳下來的人”六個局部,這六個局部分別表達了各階層在戰爭中的苦難遭遇。在這幅畫中畢加索采用廣視角、深層次的方法把戰爭中各階層的人所想所感都畫在了畫上,抱著死去孩子的母親痛不欲生,戰死的戰士死不瞑目,舉燈的女人渴望光明,畢加索的祖國西班牙在法西斯這頭公牛的暴行下猶如一匹被四分五裂的渾身是傷的馬,全國的人民就像是被關在危樓上,急需逃命而又找不到出路。在這里畢加索運用的藝術手法是象征和寓意,這種方法也加深了人們對法西斯罪行的認識,增強了畫面的恐怖氣氛。通過對畫面的分析,同學們了解了畢加索所運用的藝術手法與表現方式。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能孤立地看一件作品,深刻了解一件作品除了要聯系藝術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外,還應知道作品是與藝術家的個人成長過程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過程分不開的。通過藝術分析,我把畢加索推介給學生。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裔法國籍畫家,西方現代美術最具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大師。出生于西班牙馬拉加,從小受當美術教師的父親的影響學習繪畫,后入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的美術學院學畫。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藝術、原始藝術、東方藝術及塞尚的影響。1906-1907年間,開始對繪畫形式結構進行探索,并創造出立體主義風格。畢加索一生勤奮,創作了數量眾多的美術作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作品風格多樣,巧變不竭,卻保持著自己粗獷、剛勁的藝術個性。
教科書中介紹了這幅畫的創作背景“慘絕人寰的戰爭暴行”: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內戰的高潮時期,德國納粹空軍幫助西班牙反動頭子佛朗格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爾尼卡城。這次空襲是第一次對平民的轟炸,它殺害了數千名無辜者,并立即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抗議。
通過以上分析同學們了解了畢加索所運用的藝術手法與表現方式,還有他聽到這件事時的內心感受。我又問:同學們,讓你來表達心里對戰爭的憎恨與恐懼,你會用什么方法與材料呢?
接下來,我讓第四組同學利用自己準備好的材料與工具敘述戰爭帶給我們的影響,同學們有的利用顏料畫一些畫,有的利用碎紙屑、橡皮屑做裝置藝術,也有的運用肢體語言表演行為藝術。總之,每個同學都能積極運用各種方式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最后我總結: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欣賞方法和角度非常多樣,且應隨欣賞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所以對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而言,沒有所謂的“萬能”或“通用”的方法和角度。自己要不斷探索,把自己的所想所思用獨有的方式展示出來,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讓世界因我的存在而不同。
通過這樣的課堂學習,同學們從內心深處懂得了欣賞作品的方法,知道了美術作品在人類文化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這堂課上,我還講了文藝復興,講了當時的文化背景,講了達·芬奇及其一些畫家在當時及至今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通過這種開放式的學習,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和思考,感受到了從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理解了美術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載體;培養了審美情感,提高了美術欣賞能力;培養了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勇于參與的綜合能力;培養了對優秀美術作品的熱愛,加深了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另外,通過對資料的收集,鍛煉了他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自主了解事物的能力。以上教與學的方式,完全放松自如,體現了現代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是課堂改革碩果的體現。
[1]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
[2]美術教材七年級(14冊).浙江省美術出版社.
[3]美術教材八年級(16冊)浙江省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