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芳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近年來,“社會調查方法”已經成為許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專業開設的選修或必修課程,對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專業內容及從事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實踐環節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中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致使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理論脫離實際,影響教學目標的完全實現和教學效果的充分發揮。實際上,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許多專業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就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只有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才能獲得對學科相關現象的正確認識和充分理解。社會調查實踐理應成為這些專業的學生掌握社會調查方法的一個獨立教學環節。
對我國當前的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社會調查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許多高等學校對其認識不足,沒有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有的即使開設,也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因此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對推進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極為重要。
第一,加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環節能幫助學生對社會調查方法的掌握。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本身是應用性極強的科目。如果在教學中缺乏實踐環節,學生對社會調查方法的理解就只停留于書本,面臨實際操作時很可能紙上談兵。要真正掌握社會調查方法,學生就要在社會調查實踐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形成對社會調查方法的感性認識,將其與從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理性認識結合。
第二,加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環節能提供給學生學習研究的一手資料。對社會調查方法的掌握,是高等學校許多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有助于他們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大量一手資料,正確認識相關人文社會動態,加深對所學習和研究內容的理解,為進一步地學習和研究,以及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加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環節能增強學生辨析言論和事實的能力。在虛假信息充斥各種媒體的今天,通過實踐環節加深對社會調查方法的理解,成為學生辨析言論真偽和事實真相的最有力工具。僅僅接受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訓練而缺乏對社會調查方法的充分認識,對那些傳播中的似是而非的許多信息根本無從判斷真偽,人云亦云難以避免。通過對社會調查完整過程的參與,學生能提高對二手資料的辨析能力,區分信息究竟是事實真相還是因客觀原因造成錯誤結論或者受到歪曲,養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
談到實踐環節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許多學校由于認識不足或其他原因至今未開設該課程。其次,開設了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學校,有的實踐效果較好。如齊齊哈爾大學設計了大連市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調查問卷,要求學生獨立調研并分析,同時要求學生自主設計調研項目以小組為單位實地考察以啟發其自己提出科研課題,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與協作能力,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學生的科研意識[1]。但多數地方對這一課程實踐環節教學的重視不夠。以廣西財經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社會調查方法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與地位逐漸得到重視,但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課時有限,更多的是調查理論的教學,無實驗室模擬及實踐部分,考核方式也是單一的閉卷考試;社會調查暑期實習流于形式,由于研究內容方面沒有具體要求,研究方法更沒有明確規定,每年只是學生暑假開學來交一份文字性的實習報告,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用到課堂所學的社會調查方法[2]。
以上事實反映了加強實踐環節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緊迫性。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專業應充分認識到社會調查方法及其實踐對學生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意義,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社會調查實踐,將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緊密結合。
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環節和理論環節密不可分。實踐教學并非獨立過程,從學生實踐的初始即選擇研究項目,到學生實踐的結束即最終形成研究報告,在整個社會調查過程中,教師的理論教授和指導都不可或缺。
課程伊始,教師完成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總括性介紹,給予學生關于社會調查的概念、作用、發展,以及社會調查的方法、類型、過程等基本知識。學生在初步明確了如何定義調查問題、提出研究假設、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調查研究方案如何設計等基本問題后,依自愿原則分組,分別提出感興趣的選題,并利用課后時間完成研究方案的初稿。教師在課堂組織討論,幫助各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在實地訪談的問卷調查法情況下,特別注意對抽樣方法和問卷設計的指導。
接下來,按修訂后的研究方案,學生分組開展實地調查。教師協助調查的組織和實施,并確保學生安全。在督導現場調查時,教師應充分鼓勵學生靈活性和創造性地發揮,對如何提高溝通效率和減少調查誤差等方面給予提示。如何控制調查質量也在這一過程中被教授并強調。
調查完成后,各組進行問卷審核工作,錄入并清理數據,完成資料的統計與分析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教授原始資料的審核與復查方法、問卷編碼方法、SPSS入門知識、數據錄入方法,以及有關數據清理、轉化的相關知識,并對單變量描述統計(頻數分布與頻率分布、集中趨勢分析、離散趨勢分析)、單變量推論統計(參數估計、假設檢驗)、雙變量相關分析(相關關系的含義、相關的種類、相關程度的表示、常用相關統計量的計算、相關關系的檢驗)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
最后階段,教師教授調查報告撰寫的一般步驟和行文規則,學生在指導下完成小組報告和個人體會,并在課堂交流。課堂討論中,各組交叉評議,教師做總結性點評,并協助各組修訂課后的報告直至終稿完成。
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環節,學生經歷了完整的社會調查研究項目,熟悉了社會調查實踐的全程。在這一期間,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其自主學習、管理和創新的能力被極大激發,不僅有利于他們對相關理論理解的加深,而且鍛煉了他們學習和研究乃至未來工作的多種基本能力。但是,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學生的安全問題?,F場調查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交通事故、治安狀況、調查對象的敵意等,都有可能造成學生的意外。為應對現場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對參加調查學生人身安全的影響,并確保現場調查的順利實施和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安全教育并盡可能簽訂責任書,在現場調查開展前充分做好安全工作,確保學生人身安全萬無一失,并考慮購買合適的短期保險。
其次是在調查全程強調嚴謹的作風和科學的態度。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門隨意編數字,任意湊數字,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使得原本非常嚴謹的統計數據變成了數字游戲[3]。學術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樣問題,從上海交通大學“漢芯造假門”到西安交通大學李連生學術造假騙取國家級大獎,學術造假之風愈演愈烈。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為符合預設的結論,個別研究者不僅修改分析結果,有的甚至從數據源頭上著手,在調查中造假。教師應灌輸學生以學術道德,減少他們在學習研究及未來工作中犯錯誤的可能。
最后應啟發學生的主動思考。社會調查的實踐環節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未成功的調查可以分析其原因,成功的調查過程也有可能發現其他值得研究的問題,由此延伸到新的領域。對此,教師應注重和學生的及時交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啟發他們自己對分析解決問題的嘗試和探索,促進其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啟發他們對相關學習研究的創新,幫助實現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目的。
[1]張海鷹.社會調查方法在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高師地理學刊,2011,VOL31,(6):105-108.
[2]夏艷玲.社會調查方法應用在社會保障實踐教學中的探索[J].勞動保障世界,2012,(2):68-70.
[3]上官酒瑞.多管齊下才能杜絕“數字游戲”[N].新聞晨報,A24版,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