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慶
(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武威 733000)
一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陳涉起義后的第三年),地點在現在陜西省臨潼市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這場斗爭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秦朝“仁義不施”的暴政,致使“天下苦秦久矣”,終于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暴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于會稽起義,泗水廳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后,歸項梁領導。后來由于項梁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后,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并與諸將約定:“先入關(函谷關)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九次,最后在巨鹿之戰中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也乘虛先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進入咸陽后,為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申明軍紀,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關,想做關中王,駐軍于霸上。項羽擊敗秦軍后,也向函谷關進軍。破關而入咸陽,駐軍于鴻門,并準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劍拔弩張的形勢下,出現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
《鴻門宴》既是對那個波譎云詭的風云年代的歷史“實錄”,又是楚漢相爭的藝術再現,充滿了故事性與戲劇性。它如同一部多幕劇,不僅故事情節曲折、完整,引人入勝,而且矛盾沖突尖銳、激烈,扣人心弦。作品充滿著“畫面感”,使人覺得不是在讀文學作品,而是在欣賞一部戲的表演,其中的觥籌交錯,刀光劍影,歷歷如畫;人物的音容情態,栩栩如生。在鴻門宴這場斗爭中,“項羽兵四十萬”,“沛公兵十萬”,雙方力量懸殊,項羽居于主動的、優勢的地位,劉邦居于被動的、劣勢的地位,但是,最后項羽由于自大無謀、沽名輕敵和內部矛盾分歧而失敗,劉邦由于虛心下問、多謀善斷和內部團結一致而勝利,雙方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鴻門宴》這一節,司馬遷形象而藝術地詮釋了這種轉化的過程和必然。
二
《鴻門宴》按照“鴻門宴”的前后過程,分為宴前、宴會與宴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宴前。矛盾沖突的焦點集中在戰與不戰的問題上。文章一入手,先用了百十來字寫了三件事。一寫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閉,這位曾擊破秦軍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怒火填膺;次寫曹無傷反間之言,如火上加油,這是矛盾的“導火線”;三寫范增議論。范增分析了劉邦入關前后的表現,指明劉邦“志不在小”,有“欲王關中”的野心,使矛盾激化,更在火油交煎之際煸一股陰風:風、火、油層層作勢,情勢極為緊張,戰爭大有一角即發之勢,旦日滅劉,箭在弦上。不料文章陡然一轉,也寫了三件事:一是項伯夜訪張良,泄露軍情,使緊張局勢的情勢開始有了轉化。二是沛公約婚,拉攏項伯。劉邦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再用一番謊言為自己辯護。這樣,項伯就被收買,為下文替劉邦說情,及項莊舞劍時,他“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筆。三是項伯勸說項羽勿擊劉邦,項羽輕信了項伯為劉邦所作的一番“美言”,不愿擔待“不義”的惡名,竟“許諾”罷兵并“善遇之”。 這樣形勢從緊張漸趨緩和,濃密的戰云終于煙消云散,大幕落在不戰的結局之上。
第二部分——宴上。矛盾沖突的焦點集中在殺與不殺的問題上。這是斗爭最激烈的階段,局勢張弛出現,因而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一)劉邦謝罪(張)——項羽留飲(弛)。劉邦親臨鴻門宴謝罪,有自投羅網之虞,情勢為之一張,但他假托舊情,委曲稱臣,詭表心跡,在下位陪坐,將項羽對自己的嫌怨歸咎于小人的挑撥,說來娓娓動聽,項羽以泄露曹無傷告密開脫,推心留飲,前嫌盡釋,文勢承前又作一馳。
(二)范增舉玦(張)——項王不應(馳)。劉邦在心理上麻痹了項羽,道義上制服項羽,從而在軍事上初步穩住了項羽。但范增老謀劃深算,認定劉邦非除不可,他“數目項王”,又舉玦“示之者三”,氣氛又趨緊張,但“項王默然不應”,使人略覺一馳。
(三)項莊舞劍(張)——項伯翼蔽(馳)。項王的默然不應,使范增不得不斷然招來項莊,叫項莊在宴會上以舞劍取樂為名,擊殺沛公,宴上刀光劍影,形勢極為嚴峻。項羽卻一直因劉邦既已表示降服馴順,似不必采此下策,貽笑諸侯,默許項伯拔劍翼蔽沛公。宴上情勢暫又一緩。劉項之間的矛盾演化為項羽內部的沖突。
(四)樊噲闖帳(張)——項王三賜(馳)。樊噲應召帶劍闖帳,使斗爭變得更加復雜,緊張局勢氣氛達到極點,情節發展到最高潮。項羽之為人,暴戾殘忍。當年巨鹿之戰時,諸侯見了他,“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現在樊噲居然對他“瞋目而視”,豈不是披其逆鱗,存心挑燃剛剛平息下去的怒火?情勢至此,再步緊張,流血五步,迫在眉睫,誰想到這位“喑惡叱咤”的項王,竟然被樊噲粗獷忠勇的氣質所吸引,呼為“壯士”,賜之卮酒,益以彘肩;聽其慷慨陳詞,被他數度落得“未有以應”。以至賜坐,氣氛即松弛。這段文字,如鷹羞鶻下,直起直落,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
第三部分——宴后,矛盾沖突的焦點集中在追與不追的問題上。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表面暫時的氣氛緩和,掩蓋不了“鴻門宴”的危機四伏,劉邦借口離席,采納樊噲的意見不辭而別,間道逃歸,留張良代獻禮物。項羽滿足于對方的曲意奉承,不加深究;使陳平召劉邦久未回報,未予追究;張良說“聞大王有意督過之”,不追問“聞”從何來;得聞劉邦“己至軍矣”竟若無其事地安然“受璧,軒之座上”。至此,實際上項羽己放虎歸山,在鴻門宴的政治較量中落敗,失掉了消滅劉邦的機會,而且加深了他與范增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徹底失敗,自刎烏江的禍根。而劉邦誅殺了曹無傷,內部則更加團結了。
三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司馬遷善于抓住關鍵性的歷史事件,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刻畫人物。
司馬遷把兩個政治集團的主要人物放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在種種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刻畫其性格特征。如果說在巨鹿之戰,垓下之圍中,司馬遷主要塑造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的英勇強悍的英雄形象,那么“鴻門宴”則主要表現了項羽性格的另一側面:無政治遠見,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柔寡斷,魯莽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項羽挾勝利之余威,帶兵進至函谷關,緊閉的關門嚴重地損傷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他遣將擊關;他聽到曹無傷密報“沛公欲王關中”和范增“此其志不在小”的勸告說后,大怒,決心消滅劉邦,表明他的盲目自大??墒锹牭巾棽f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后,又改變了主意,就答應項伯“善遇之(劉邦)”。等劉邦到鴻門謝罪時,花言巧語,使他軟化,內疚,甚至歸咎曹無傷以自解,說明了項羽的輕信寡謀和沽名釣譽。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卻“默然不應”;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坐以觀望,表明他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樊噲擅闖軍帳,怒目而視,直面斥責,他贊賞不怪,并且在虛偽的“仁義”幌子前,“未有以應”,表露理屈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劉邦脫逃,張良代謝他安然受璧,并不追究。至此,項羽缺政治遠見,優柔寡斷,輕敵自大,剛愎自用,“惡負約”,不愿擔待“不義”惡名的性格完全凸現出來。性格即命運,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己昭示了楚漢之爭的必然歷史結局。
作為項羽對立面的劉邦,其性格特點是善于用人,善于應變,詭詐狡猾,例如他入關后即“籍吏發”、“封府庫”、“遣將守關,勿納諸侯”、“欲王關中”。當他驟聞項羽第二天就要打來,不免驚慌失措,卻一再向張良求計。最后,宴會上雖化險為夷,深知不可久留,便借故離席。他擔憂離席未辭會引起嚴重后果,要張良、樊噲幫他拿主意,采納了樊噲的建議,抓緊時機,作了周密布置。又如,劉邦得悉項伯與張良的關系,斷定項伯大可利用,于是百般拉攏。親至鴻門宴謝罪時,先跟項羽敘舊情,再表白自己無半點野心,最后將“嫌隙”歸之小人,加之一聲一個“將軍”,貌似十分恭順,正表現其掌握項羽心理之細,用心之深。在宴會上看到殺機猶存,便借口“如廁”溜之大吉。以上可見劉邦的虛心下問,巧于應變,多謀善斷。
四
司馬遷善于運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刻畫人物,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一寫主帥,劉邦奸詐狡猾,隨機應變,知人善用,富有謀略;項羽則勇而無謀,剛愎自用,沽名釣譽,自大輕敵。
二寫謀臣。張良的才能是在使劉邦集團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范增的老謀深算則更多地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后斷言等方面。張良全局在胸、從容沉著,思慮周密的特點及范增驕狂浮躁、急于求成、心胸狹窄的缺點都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三寫武士。樊噲豪壯威勇,且粗中有細,得知劉邦有性命之憂,決然要進去“與之同命”,且不辱使命;項莊勇而寡謀,且是在范增叮囑安排妥帖并為避免被虜才“入為壽”的,主動與被動效命形成對照。
四寫內奸。曹無傷是側面描寫,項伯則是正面描寫;曹無傷告密激化矛盾,項伯告密緩和矛盾;曹無傷在宴后被殺,項伯則在宴上“東向坐”;曹無傷被害于項羽輕率泄露,項伯則主動舞劍保護了沛公。
這些對照的寫法使敵對雙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是上下同心,有智有勇;另一方則是謀劃不周,各行其是,預示了劉勝項敗這個結局的必然,在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同時,故事情節的發展顯得十分自然。
文章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始,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情節充滿了一種因果必然性。使文章達到了歷史性、戲劇性、故事性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