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永
(泗洪縣大樓中學,江蘇 泗洪 223908)
“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良好口才的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口語交際能力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已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的能力”。良好口才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師的精心培養。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被擺在了可有可無的尷尬位置上,在實際教學中,口語交際課并沒有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甚至有的教師只是讓學生說說而已。“話”豈能一“說”了之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一目標的提出既是對老師和學生的挑戰,又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那么,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口語交際能力呢?
激發興趣是口語交際課教學入門的金鑰匙。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它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口語交際課上,一定要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因為學生有興趣,才有交流的動機;有了興趣,思維才會活躍。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想說呢?
學生喜愛聽故事,看故事,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可以在口語交際課上介紹諸葛亮“舌戰群儒”、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佩帶六國相印的故事,以及有關周恩來、陳毅等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口才的故事。教師最大的責任就是讓學生擁有美好的夢想,在講故事的同時告訴學生,只要努力他們也會成為當今的“諸葛亮”、“蘇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老師介紹,他們一定都想成為像諸葛亮、蘇秦那樣的人,在學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種子,從而對口語交際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我想說”的念頭。
人的內心都有渴望得到別人賞識,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需要老師常用肯定和表揚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多表揚少批評,多激勵少指責。教師要耐心地聽學生發言,不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要善于發現學生微小的進步并及時肯定。在口語交際中,學生因為詞匯貧乏,未能較快地組織語言,老師要給學生留“面子”,不要直接指出學生所犯錯誤,不要輕易挑剔學生這個詞“不規范”,那個詞“有毛病”。這樣會挫傷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產生消極的影響。中學生年齡小,都喜歡聽“好聽話”,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說話,要給予肯定、表揚或獎勵,“你說得真棒!”“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象力真豐富!”學生聽到表揚,十分高興,覺得和同學、老師交流是一件容易的、快樂的事情,就會喜歡口語交際活動。對于學生說得特別好的,要請他到臺前說給大家聽,并向大家介紹經驗,孩子表現欲強,看到別的同學到臺前去說,自己也暗下決心,努力加油,爭取也到臺前說給大家聽。這就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興趣盎然。“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贊美蘊涵著老師的鼓勵、教育與評價,蘊涵著老師的愛心和期望,一味地批評訓斥他們會使他們喪失自尊,不求上進。”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人人都希望聽到贊美,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教師千萬不能吝嗇對學生的“贊美”。
學生是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交際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家長、老師和學生。因此,進行口語教學時,要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之高漲起來。學生進入情境,在類似真實的情景下進行學習,宛如在生活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交際,學習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或維持。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中,去進一步體驗。如創設“請假”、“買東西”、“打電話”等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
雖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因,但學生光有說話的興趣還遠遠不夠,例如,有的學生雖然想說話,但在說話中經常出現語無倫次、啰唆反復、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等毛病,有時說話還出現玩手、吐舌、摸耳等不雅動作。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教給學生口語交際的技能和方法,加強訓練,增強學生的說話能力。
如果沒有在公共場所發表意見的膽量,就必然影響思維內容的表達;如果講話時精神緊張、心慌意亂,那么即使原來準備好的講話內容,也會丟三落四,不知所云。為了訓練學生的說話膽量,我特意安排了課前五分鐘演講。要求演講的學生站到講臺前,挺胸抬頭,面對下面的同學脫稿演講。讓學生在課余準備好內容,演講的內容不定專題,不定范圍,采用自由命題的形式。這樣的演講寓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不但使學生得到鍛煉口才的機會,增強口語表達的興趣,而且能獲取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一舉多得。
有膽量敢說話,有興趣多說話的學生,也未必都能說得好。如有的學生發音不正確,口齒不清楚,說話不流利,聲音刺耳,語調呆板。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說話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會說”。首先是語音和語調的訓練。語音語調的變化會帶來語義的變化。語調的不同,語音輕重位置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便有較大差別。這就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善于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的準確讀音。尋找方言土語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注意訓練語氣,克服同學中存在著的語音、語調方面的錯誤發音。其次便是語速的訓練。說話的快慢、急緩與表達的語意關系密切,喜、怒、哀、樂,各有所異,說話對象不同、內容不同,語速更應有異。學生掌握了這些說話的基本技巧,并能恰當地使用稱謂。對別人多用敬語,對自己多用謙語,對不便直說的事情多用委婉語,并適當地配合體態語,做到言之有禮。他們便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會說了。
訓練思路,主要指說話時的思維靈敏度和邏輯性,要求學生凡事先想清楚以后再說,對于較復雜的問題一定得分出主次前后,語速宜慢不宜急,要言之有序,具有邏輯性。這一方面的訓練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口語交際的實踐中形成的。光靠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語言的實踐,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有道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口語交際訓練在課堂外有著更廣闊的天地。 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只要用心捕捉這些現實生活現象,定能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每兩個星期在班上開展一次故事比賽,首先在組內講,人人講、大家評,組內推選講得好的在班上講,針對學生的語言態度、口齒和聲音,語言是否準確、通順,表意是否清楚等方面進行評議。表揚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使說話訓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從而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每個月進行一次優秀詩文背誦大賽。主要是學生在課外收集和背誦的精美的詩文,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主動積累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又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運用的機會,學生就更有興趣了。
每天中午時間,我們班組織開展了新聞發布會活動,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親身經歷的有趣的、有價值的事,用自己的話介紹給大家,每學期評比一次,看誰發布的新聞多,說得好,就評為優秀新聞發言人。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
如《最后一課》、《龍須溝》、《茶館》等一系列的文章都可以安排課本劇,學生在各種角色的表演中,認真揣摩人物的性格、儀表、儀態,以及說話的語音、語速、腔調,并適當地配合體態語,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既得到鍛煉,又得到充分的發揮。
讓學生當校園電視小記者,在校園、社區采訪,校運會、歌詠賽、科技節其實就是采訪的好舞臺。還可以利用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專題采訪、社會調查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典型話題的實踐,積累口語交際經驗,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當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語文課的事情,還需要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將口語交際教學融于各學科教學之中,需要各學科教師的通力合作。另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老師和學生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荀子說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的,圣心備焉。”我想,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通過老師的不懈努力,學生的積極行動,未來的“蘇秦”、“張儀”就會在你我的班級中脫穎而出。
[1]陸志平,顧曉白.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郭根福.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3]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