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飛
(河南省安陽文化藝術學校,河南安陽455000)
舞蹈教學的基本訓練
張鳳飛
(河南省安陽文化藝術學校,河南安陽455000)
舞蹈是人體的藝術,是通過人體的動作塑造藝術形象的。舞蹈的基本訓練包括手臂、腳位與腳型、頭與肩、蹲、腰、腿部、跳躍的訓練,文章具體介紹了訓練方法。
舞蹈教學基本訓練訓練方法
舞蹈是人體的藝術,是通過人體的動作塑造藝術形象的。如何利用人體這一“工具”,使自己的身體能夠運用自如地傳情達意,首先就要進行身體的基礎訓練——形體訓練。本文講的是中國古典舞的形體訓練。通過這部分訓練可以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確站立形態,方向,舞蹈動作姿態,身體各部位運動幅度,速度,靈活性,身體控制的穩定感,協調感,肌肉的力量,以及由以上之間配合的轉換連接所產生的動律節奏用力方法的變化,體現特有的風格,才可真正使舞蹈成為具有空間感的藝術語言。形體訓練師舞者的基礎,又是達到一定的專業水準的藝術語言。通過形體訓練的基本動作,位置和技術能力訓練內容簡述及幾項練習的介紹,可幫助學員了解掌握中國古典舞形體訓練的內容。
形體訓練的教材是在吸收提煉傳統戲曲藝術之素材的基礎上,借鑒科學系統性訓練的方法,經過數年的積累實踐而形成發展的,其目的在于建立屬于我們民族特有屬性的舞蹈形體技能訓練,從而在形態、用力方法、動作規律及神情的表達上具備自己的風格特色。實踐證明,中國古典舞教材的全面性完全可以訓練出適應各種舞蹈的專業人才。本篇便是從中國古典舞的全部教材中提煉、簡化出來的,由于它具有“打基礎”的性質,主要是為了解放和規范身體,因此稱為“形體訓練”。
中國古典舞的能力訓練、技術技巧訓練及身體的語言表現力是多層次、豐富多彩的。但愿“形體訓練”能在它與中國古典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更多年輕的音樂教師、舞蹈教室和學生都來了解、關心、熱愛民族舞蹈藝術。
手的訓練包括手指、手腕、小臂、大臂幾個部位,在完成大臂動作時,肩關節自然也參與了動作。手在舞蹈中的姿態、形象和動作是最富細膩感和感情色彩的,常言“手舞足蹈”,說明了手在舞蹈中是極有特征的。同時手臂在完成技術技巧動作時,也承擔著平衡、協調的作用。在訓練時第一步應從手型入手,不同的舞種在形態上表現各不相同,要把握其不同的規格要求;第二步是手的位置,它構成了一個基礎的架子,方位;第三步才可進行手臂的各種動作。手臂訓練時要強調細致、形態準確及手與整體姿態的協調配合。
腳的位置是解決做動作時應該如何站,如何支撐重心,如何保持方向等問題的,它貫穿于動作的始末。一切舞姿及技巧都是站在一個恰當的、合理的、有風格特點的位置上才能準確做出來,它是學習舞蹈著最初接觸的動作。
在練習腳位時,要明確方向、角度的概念,遵照嚴格的規格要求,不可隨意站。它和自然狀態的站法有著根本的區別。
腳位一般分為開位、關位、交叉位三種方式。從關位入手,對初學者來講可以較容易地掌握重心。而從開位入手則可以使學生盡快克服自然狀態,提高水平。所以要關與開相結合地進行。無論哪種站法,都要注意膝關節與腳位方向的關系。一般應該保持膝蓋與腳面腳趾成垂直線,這樣腿部肌肉的用力才可正確,反之,會帶來不正確用力,造成不好的肌肉形狀甚至受傷。
腿部的感覺常常通過腳的形狀與動作來傳達,腳型的動作主要是裸關節,指關節的用力。
頭在舞蹈中可以傳達感情,不同的位置可表現不同的情緒。如:低頭——思索,歪頭——活潑,抬頭——盼望,等等,具有獨立的表達方式。
頭訓練的質量直接影響技術動作的完成,特別是對旋轉,翻身動作,對人體基本形態,以及對姿態完整性有重要影響。
頭的基本位置有:正中位,中上位,中下位,左右轉動位,左右傾倒位。
動作有:低頭,擺頭,轉頭,在做頭的動作時,應注意以頭頂部位找方向及角度,下巴附隨,不可下巴主動。
肩關節是手臂動作的根,肩部的柔韌性、靈活性同大臂的動作常常聯系在一起,影響動作的舒展及幅度。
肩的動作有:提肩,壓肩,裹肩,展肩,前后轉肩。早聯系肩的時候,手臂要放松,脖子不可參與動作,應在頸部保持伸長挺拔的狀態下,完成肩的動作。
蹲式訓練腿屈伸時肌肉的韌性和彈性,特別是對跳躍動作極其重要,它能給跳躍帶來反推力及落地時的控制力。主要訓練腳跟腳踝關節,膝關節柔韌的能力。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開式,一種是不外開式。如正步蹲,踏步蹲屬不外開式;一字位,大一字位,交叉位屬于外開式。在訓練蹲時,要特別注意用力點的正確,要用膝蓋關節的屈伸完成,不可借助于上身的力量,否則達不到訓練的效果和目的。
腰的訓練是形體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第一,它是幅度、軟度等基本能力的訓練;第二,它具有表現性,是舞蹈動律的核心部位。
腰可分為胸腰、中腰、板腰三節,胸腰以頸椎,胸椎部位為主,中腰以腰椎為主,板腰以髖關節為主。
腰的動作可以分為前屈,后伸,旁伸,橫擰四種。訓練方式一般分為前腰,旁腰,后腰,擰腰等。在訓練時先從軟度入手,通過向前、向后、向旁三個方向,逐漸達到復雜化,應從胸腰開始逐漸加大幅度。在練習的同時要注意頸部動作的正確組合,頸部要與腰的彎曲角度保持垂直,不可折脖子。
腿部練習主要以壓腿、控腿、踹腿為主,也有許多輔助練習。在此我們主要對壓、控、踹三種方式做介紹。
壓腿是解決腿部韌帶軟度的基礎。只有把韌帶拉長,才可達到完成具有一定幅度的姿態的可能性,也可避免在無一定軟度條件下,做超越自身條件動作時所帶來的受傷現象。壓腿要循序漸進,根據自己本身軟度條件量力而行,不要產生拉傷,要堅持不懈。每次都要練習這一動作,這樣,既可達到熱身又可達到提高柔韌性的目的。
舞姿及腿的控制能力是舞蹈靜止語言的核心,也是一切舞蹈動作和技巧的基礎。舞姿訓練是風格訓練??刂浦饕窃陟o止狀態下變化各種舞姿,所以腿及上身要有極好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能力是舞蹈基本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腿部抬起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經過擦地動作直抬起,一種經過吸腿動作伸出。在控制訓練中要強調舞姿的準確及美感,注意上身姿態與腿部動作的協調配合,強調支撐腿的穩定和挺拔,在變換動作時要注意連接動作干凈,配合自如,以及呼吸感覺在動作在中的貫穿。
踢腿訓練肌肉的爆發力,同時幫助軟度的增長,踢腿是由低向高、由小至大而進展的。擦地及小踢腿動作都是大踢腿的輔助與基礎。從腳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力量,到離地至空中形成的速度與幅度,都是由擦地、小踢腿到大踢腿三個過程組成的。踢腿一般有兩種力量,一種強調延伸感覺,悠勁;一種短促而具有爆發性。在踢腿時要注意正確的用力點,靠腳擦地離地而產生力量,切忌用髖關節帶動。
跳躍可以使動作更充分地占領空間,并得以更豐富的體現。跳躍動作是借彈力使身體離開地面,在空中完成地面上完成的姿態與動作,是地面動作的擴展。舞蹈中的跳躍有別于體育或生活中的彈跳,它要經過修飾,要產生美感與動感。腳離地是要經過蹲,推地,繃腳形成舞姿,落地經過腳掌到蹲形成舞姿。腳與腿的動作要細膩,精確,控制力強,落地輕盈。
跳躍可歸納為四種方式:雙起雙落,單起單落,雙起單落,單起雙落。訓練一般從雙起雙落入手,因為它比較容易控制身體重心,易協調配合。跳躍訓練分為小跳、中跳和大跳。小跳局限于踝關節的動作,中跳加大膝關節的屈伸動作,大跳擴展舞姿在空中的幅度與完整感。開始要從小跳入手,逐漸加大幅度與高度。在練習跳躍時,應著重強調踝關節與膝關節的用力,上身主要起協調舞姿、掌握平衡的作用。
通過這些基礎的訓練,可以增加身體的柔軟性和彈跳的爆發力,為古典舞身韻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