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張永濤
(1洛陽師范學院 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洛陽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從就業能力培養談高校通識課教學改革
張 寧1張永濤2
(1洛陽師范學院 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洛陽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就業能力缺失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因素,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起著基礎性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通識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擬結合高校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重點闡述高校通識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積極探尋解決途徑。
高校通識教育 教學改革 就業能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就業難”日漸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是由各種就業矛盾重疊和共生造成的社會現象。其中,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不能匹配是最主要的就業矛盾。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成為解決“就業難”的關鍵途徑。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有著基礎性作用。高校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漸趨合理化、規范化,但綜合素質低下仍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問題之一,通識教育效果并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通識課教學存在一定問題,本文擬分析通識課教學現狀,探討改進方法和思路。
蘇寧電器董事長、政協委員張近東指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根源之一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尚顯不足,在就業時候出現了一些的素質上的不足,高學歷沒有同高素質等價起來。”[1]可見,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因素,主要體現在全面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責任心、事業心等方面。
1.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全面的知識素質。知識素質是指個體具有的知識結構狀況和掌握的知識量的狀況。知識素質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即專業知識素質和相關知識素質。專業知識素質通過專業教育獲得,而相關的知識素質則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獲得。高校通過開設通識必修課、選修課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涵蓋文、史、哲等人文科學,以及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健全大學生知識結構,為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2.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季羨林先生指出:不管你探究的范圍多么狹窄,多么專業,只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到了21世紀,邊緣學科在增加,文科和理科的滲透能不能達到?真要創新,應該從這地方創起。[2]文理知識的融通,會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特的創見,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是其實現文理知識融合、構建創新能力基礎的重要途徑。
3.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通識教育重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重視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往往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使學生同時擁有強壯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及豐富的內心世界。總之,合理的通識教育安排具有培養人良好的集體意識、社會責任和溝通能力,關心社會,適應社會,正確地把握人生的功能。
4.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識教育通過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的統整學習,使大學生文理科學知識融通、社交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判斷能力,更好地培養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智力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1.學生對通識課重視不夠,通識課學習有邊緣化傾向,削弱教師教學動力。“專業化”成為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學生的成功之路往往在于選擇一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職業。所以,當今大學生總是很關注專業選擇及與專業有關的職業技能的養成,過分重視專業課程學習,從而容易從思想上忽視可以健全知識結構,拓寬視野、激發創新能力的通識課學習。另外,通識課往往采用的是考查考核的方式,也缺乏激發學生學習的制度激勵機制。學生以完成任務、湊學分的態度修學通識課,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看與課程無關的書、小聲說話,甚至很多學生逃課,通識課被許多學生邊緣化在學習內容之外。學生的學習態度也直接影響老師授課情緒,從而使通識課教學水平提高缺乏動力。
2.學校對通識教學重視不夠,通識課教學課程開設較隨意,缺乏監管機制。在傳統觀念中,專業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性。隨著社會進步,大眾化教育進程加速,提升人全面發展的通識教育受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并推行,但往往很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只是形式上的,與專業教育相比,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課程設置也沒有經過嚴格審慎的考證。主要體現在:①課程設置和內容不合理。通識教育課程中必修課過多,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差,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是把某些專業課程降低要求后拿來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對于訓練非本專業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太大幫助。②缺乏監管。通識課開設后往往沒有像專業課嚴格的管理制度,從平時的上課到課程考核,都缺乏嚴格的要求,教師和學生在通識課教學中主動性不足,影響教學效果。
3.教師通識課教學動力不足,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符合通識課的性質要求。由于學生重專業教育輕通識教育,學校也未能從根本上理解通識教育精髓,只一味鼓勵老師多開通識課,老師迫于科研、專業教學等壓力,常常以專業課程做通識課,缺乏通俗性和趣味性,教學方式和手段不能滿足非專業學生需求。體現在:①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仍然是圍繞知識的授受而進行的。通識教育的其他實施形式,如課外活動、校園環境及學風和校風,即“校園文化”隱性課程的相應教學評價制度還未建立。②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老師的課堂講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偏重理論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③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學生在教學中完全是被動的、從屬的。同時,教材以外的參考資料非常少,這使學生很少能面對不同的流派之間的爭論,沒有發展獨立判斷能力。
“在通識教育已經實施多年的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已不是有無必要開設通識課程,而是怎樣開設富有成效的通識課程”[3]。改革通識課教學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對探索通識課教學新視角、新途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1.加強宣傳和教育,營造崇尚通識教育的校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高校擴招,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僅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不能適應崗位需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顯得非常必要。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讓大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通識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才能摒棄唯專業教育是重的錯誤觀念,發展適合用人單位需求的全面素質。高校應通過宣傳展板、專題講座、班會引導等方式加強對通識教育的意義宣傳,讓學生積極開展通識教育大討論,通過深入思考和探索,樹立一種崇尚“真、善、美”的道德倫理觀,為實施通識教育創造輿論和環境條件,從而讓學生理解通識課學習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加強通識課課程設置管理,嚴格通識課教學考核。高校應該認識到,培養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有廣闊的知識面(文理貫通)、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豐富的創造性、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紀人才是立校之本,應從根本上重視通識課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在學校內外征聘優秀教師開設通識課;嚴格執行通識課課程申報制度,即教師向學院申報開課計劃,專家審核教學大綱,課程方案通過進入網上選課計劃,學生選課人數達到開班規模;課程類別比例應經過專家論證,既要保證通識設計學科的深度、寬度均衡,又要保證數量滿足學生需求。在通識課教學考核上,鼓勵多種形式的通識課考核,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通過課堂考勤、期末實踐、論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增強學生對自身能力培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對通識課教學的考核管理,學校應該像管理專業課程一樣,設置專門的通識課教學管理機構,負責教學的檢查督導,規范通識課教學。
3.提高通識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改革教學方法。所謂“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需的個體心理特征,是通過實踐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知識、技能轉化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質。[4]通識教師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所以高校應加強培訓、以科研帶教學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進通識課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內容豐富、手法“通俗”,易于理解。首先,充分注重啟發式教學。在通識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勇于表達自己見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有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講與練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表現能力。其次,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講授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學生聽講能力,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尤其要重視教學的學術性和藝術性。最后,合理開展生動教學形式。可以通過欣賞活動教學、讀書指導教學、討論教學等形式豐富通識教學方式,讓教學內容更生動、趣味,更容易吸引學生,教學效果顯著增強。
[1]政協委員張近東.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促進就業.中國新聞網,2010-03-05.
[2]卞毓方.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3]龔金平.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現狀與反思.黑河學刊,2011,(03).
[4]楊文華.論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培養.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