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陸軍
(廣州大學 華軟軟件學院 數碼媒體系,廣東 廣州 510990)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它綜合了所有其他藝術的優勢,作為近代科技的產物,它同時也是各種科技力量的綜合,并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影視藝術課程的開設,是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科技知識教育的重要途徑。
影視藝術鑒賞是指以具體的影視作品為對象,通過視聽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影視藝術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影視藝術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的最好途徑之一。因此,加強影視審美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影視審美的指導是當前影視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影視作品的鑒賞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影視鑒賞學習過程可分為影視審美直覺、影視審美體驗和影視審美升華三個階段。審美直覺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直觀性,體現為一種感性直觀的審美感受。影視審美體驗階段是在審美直覺階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包含許多心理因素活動,其中想象、聯想和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對影片《兩只老虎》的觀摩賞析,展現出人對動物和諧生活的破壞,體現出動物間的親情,極為感人。又如電影《活著》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經歷了好幾個階段,以小見大,體現了中國人堅忍的性格,對生命的執著追求。審美升華階段,學生與作品發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這個階段存在著感知、聯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種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理解認識。影視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學生通過優秀影視作品的藝術欣賞活動,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動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啟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變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對大學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除了要明確大學影視藝術鑒賞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外,還要在教學中認真分析研究學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視藝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工作。
影視教學,放映影視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學生在觀摩這些教師精心選擇的教學材料時,卻常常偏離學習目標,被精彩的影視世界所吞噬,背離了觀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應”的影響。電影觀眾學認為電影受傳時存在一種“影院效應”,電影院的觀賞環境使觀眾進入“夢境化的現實”,同時觀眾還有一種追求影院氣氛,追求共賞的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視教學中“放片子”,一個班的學生同時注視著電視熒屏或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這種學習環境與電影院放映環境極為相似,如果任課教師調控不利,學生很容易受“影院效應”的影響。
2.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消遣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視本身就具有教育與娛樂的雙重功能,其中消遣娛樂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視的娛樂功能能夠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對緩解學生工作學習壓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學生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尋找影視提供的娛樂,學生在觀摩影視作品時很容易受娛樂心理的影響也就不足為怪了。
影視主要通過視聽訴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復雜的感情和理性的綜合過程,必然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影視鑒賞時必然要進一步理解影視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活動和藝術態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視創作表演手法和表現手段的運用;必然要分析影視作品的體裁、風格、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都需要主觀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熱鬧的外行,進入認知主體和審美主體狀態,需要一個轉變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努力。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兩個轉變。
1.角色的轉變——從普通觀眾向學習者轉變。擁有一定生活經驗,同時具備聯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無論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視都是不成問題的。這種低層次的“看懂”與“審美鑒賞”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學生影視鑒賞要求影視鑒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才能進入審美層次的鑒賞,沒有一定的聲光電、色彩、構圖和造型知識,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素養,會影響學生對影視的全方位鑒賞。這是由影視的綜合性決定的。
2.審美模式的轉變。傳統的也是大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學生影視鑒賞應從這個窄胡同中走出來,重視影視其他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藝術表現方式的鑒賞,才有可能全部解釋影視的表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視藝術所蘊涵的內在價值。因為只有通過影視手段的運用才能使影視內容得以充分表現。
“優化課程體系,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是實現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直接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本方案采用兩段浸出,首先將浮選金精礦在較粗磨礦細度下進行一段浸出,在此細度下既保證大部分金被浸出,同時方鉛礦不被泥化,將一段浸渣進行鉛硫浮選分離,浮選尾礦(硫精礦)再磨至-0.030 mm占95%后進行氰化浸出,工藝流程見圖4,試驗結果見表4~表6。
影視藝術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課,影視藝術課程是視聽藝術課程,要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影視藝術的魅力,光聽教師講是不夠的,還必須采取其他一些教學方法。聽、記、看、議、寫,聽即上課認真聽講,記即做好課堂筆記,看即觀看優秀影視作品,議即組織討論影視作品,寫即用學過的影視知識來寫影評。
我們通過這五字教學法可以看出影視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全過程,這種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學設置的編排是符合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的,也比較符合受教者的特點,與此同時這也確保了這門課有理論而又不失之空談,有體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觀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學生既學到了影視藝術知識,又掌握了影視鑒賞方法,因而,教學效果得到了切實的保證。
總體來說,課程設置既要考慮相關領域的發展方向,又要考慮學生的基礎背景;既要按相關領域培養,又要注意盡可能按學科規律安排課程。課程內容既要有先進性,又不要過分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嚴密性,使之適合培養目標的要求。
首先,目前各高校開展的影視藝術教育選修課,但在課時的設置上不統一,應增加影視藝術鑒賞課課時,完善教學內容,整合學生能得到的知識,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其次,根據現在國內普遍的教學情況,理論性的影視欣賞課應該增加必要的互動與交流,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生選課的主要原因是興趣,所以有必要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逐漸增強學生的興趣。
最后,影視藝術教育課不同于其他的課程,它需要其他課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其中很多內容需要依賴于聽覺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體設備。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盡可能減少“影院效應”和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教學中播放影視作品時應注意:
2.宜短不宜長。選取的影視素材和播放的時間都應體現宜短不宜長的原則。播放影視片斷過長時,一些學生開始時還能帶著問題去觀賞,時間一長,往往抵擋不住影視作品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視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不能自拔。
3.兩遍播放法。第一遍讓學生“隨心所欲”,滿足“視覺的渴望”,新鮮感過后,再看第二遍開始認知學習。在播放前簡述故事梗概,主要情節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播放過程中應提醒學生不要過于“專心”情節,應學會“分心”,善于走進去,又要走出來,變被動為主動。
4.寓教于樂,是上好影視藝術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為藝術教育課程接受主體的學生,他們在生活環境、文化素養、社會關系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很自然地會對同一部影視作品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會產生不同的欣賞情趣。作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積極向上的主題的同時,還要讓同學們通過課堂的鑒賞活動,去窺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覺中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從影視作品中體會和學習場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學價值的服裝、手勢、語言、人物個性和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其他形式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通過對影視藝術知識的了解和優秀創作范例的審美解讀,使受教者對影視作品構成的基本知識和影視藝術審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對影視觀摩中的心理活動、知識儲備和融合著諸多審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養,把握電影多元化的欣賞方法,即學會怎樣去“看”電影,并從中獲得教益。
總之,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深刻領會素質教育的內涵,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進而激發他們的人文追求,使大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心靈世界更廣闊、更深沉、更豐富、更美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認識要伴隨影視藝術鑒賞教學過程的始終,不斷探索科學的、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深化。
[1] 李敏.開設影視鑒賞課的幾點體會[J].中國地質教育,2001(3).
[2] 姜敏.影視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趙然.普通高校影視藝術教育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楊少偉.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J].電影評介,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