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會萍,黃凌宇,蔡 莉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國際商務(雙語)”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譚會萍,黃凌宇,蔡 莉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務(雙語)”課程在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團隊以及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探索,其實踐經驗以供同仁借鑒和商榷。
國際化課程;外國專家;教學研究
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今天,為社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須走國際化發展之路。國際化課程的建立對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作者認為,國際化課程應具有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2011年大連民族學院在“十二五”規劃中確立了實施國際化的戰略,為國際化課程的建立提供了動力和條件,同時也促使“國際商務(雙語)”課程在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實踐,向國際化課程邁進。
“國際商務(雙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擴展學生國際視野,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先進的貿易、經營、管理理論,借鑒成功的商務實踐經驗,因此其教學內容必須具備國際化的特點。權威性原版教材的有效使用和對網絡資源的合理選擇為國際化教學實施提供了保障。
1.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使教學內容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采用原版教材的內容是使課程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中國許多著名出版社引進了大量英文原版教材。這些教材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較強的實效性,能全面反映出學科及課程的體系。例如,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的由美國著名出版機構麥克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出版,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查爾斯W.L.希爾編著的《當代全球商務》(Global Business Today)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的大學被廣泛使用。該教材結構完整,文風質樸生動,內容具有鮮明的國際性,反映當前國際商務最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并附有取材廣泛、資料翔實的案例。采用這樣的教材能使教學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相結合,縮短在專業教學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2.搜集英文原版網絡信息,廣泛涉獵國際化的教學資源
原版英文教材為課程提供了教學的藍本和框架,但是國際化課程的教學內容絕不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浩瀚的網絡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即時性,為國際化課程教學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廣泛涉獵國際商務領域最具有權威性的英文原版網站,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報刊雜志網站,如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財富雜志(Fortune)等;世界一流大學的數字課程(OpenCourseWare)以及中國商務部、中國日報、北京周刊等國內官方英文網站。用以上網站的信息充實課程內容,作者體會到能時刻跟蹤國際商務前沿動態,多視角寬范圍地擴展教學資源,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的國際化。
國際化課程的目的是把國際化教學內容傳輸給學生,使其具有國際化視野,理解國際競爭規則,培養其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因此,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國際化是國際化評價的核心指標[1]。作者認為國際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方式。
1.采用精講泛講相結合,有效處理英文原版教材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保證國際化教學內容和體系的完整性
原版英文教材具有內容多,信息量大的特點。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處理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教學的關鍵點。在“國際商務”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精講與泛講結合,指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利用編制的課程重點概念指導書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課程的框架結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合理地分配教學時間,而且保證了所學的知識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廣度。
2.采用“全英式”教學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英語思維水平,增強學生應用國際語言的能力
“全英式”教學是指在授課、作業和考試等實踐教學過程中全部使用英語,這樣可以使學生用英語進行認知活動,用英語去思考,用原版教材的原版語言去理解專業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使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專業內涵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授課時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把握教學語言的難易度。通過淺顯易懂和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生動實際的教學案例、有效地教學設計和教學藝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保證了全英語教學方式的順利進行。根據作者所做的2006-2011年“國際商務”課程教學效果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學生們不僅接受了“全英式”教學方法,而且認為這種方法能夠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
3.按照美國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方法,階梯式安排教學與實踐活動,使教學過程與國際化教學步驟接軌
在教學中,作者應用美國教育專家Dr Benjamin Bloom的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Bloom's Taxonomy),從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和認知過程(包括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兩個維度來確定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并強調目標、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2]。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的專業和英語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互動課堂教學模式,階梯式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從教師教授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指出課程的框架結構,到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動手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使教學從低層次的信息記憶轉向附有深刻含義,培養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高層次教學。例如,教師采用了背誦和解析重點概念、經濟貿易圖表分析、案例分析、主題演講、熱點問題評述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
4.引入歐美大學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精心設計實踐活動程序和規則,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
“國際商務(雙語)”課程的每項實踐活動都有明確的活動程序和規則,而這些程序、規則和評價指標均借鑒了歐美大學教學活動的評價體系。在組織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時,教師引入國際化教學理念,探索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點的研究性教學模式,采用國際化標準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的框架、方法、步驟、樣例和評價要素,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評價。“國際商務熱點新聞評述”是課程中的一項實踐教學活動。活動要求學生撰寫學術性的報告、制作多媒體課件、做主題演講、做效果反饋等內容,同時通過25個評分點來規范和指導學生在各階段完成任務。在多層評價指標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新聞內容的層層篩選和提煉,有效培養了其專業信息搜集能力和專業英文閱讀能力、對信息的篩選和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英語文字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計算機使用能力。
5.聘請國外教師走進課程和指導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國際化
依托于國家外專局外國文教專家重點項目,項目團隊先后聘請了新西蘭奧克蘭工業大學、加拿大開普蘭諾大學、英國格林多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哥倫比亞EAFIT大學、美國阿凱迪亞大學的教授、博士和學者以及國外商務人士為學生授課、實踐活動指導以及與教師進行國際化教學研討。從2008年至2011年,外國專家在國際商務課堂為學生的實授課學時多達100多個小時,受益的學生達500多人。2011年5月,項目團隊和外國專家一起共同教授“國際商務(雙語)”課程,并結合課程內容設計教學實踐活動。以“中西方教學的交融”為主題的研究性教學與學習項目由此而產生。在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化課程建設現場會和國際商學院國際化教學活動月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學生們的精彩演講,受到外國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與這些學生一起工作是一種快樂。”
6.帶領學生參與國際化教學項目,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使學生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由美國北愛荷華大學主辦的“全球技能(Global Skills)”項目旨在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生在世界各地不同環境下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能力。該項目分別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6月在大連民族學院舉辦。參加方包括中國大連民族學院、美國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波蘭的大學:University of Economics in Katowite、哥倫比亞的大學:Universidad EAFIT、巴西的大學:Universidade de Brasilisa。大連民族學院的學生和來自國外大學的30多名同學一起學習國際商務課程、做專題演講、參與文化體驗、舉辦各國文化日活動、參觀合資企業、在北愛荷華大學的網站上撰寫博客,并獲得了全球技能項目結業證書。通過與不同國家人的接觸,學生們對外國的文化、思維方式、做事方法等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這對他們未來國際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能力的國際化程度是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決定因素。國際化課程的深度取決于教師自身國際化教學水平。擴展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才能提高他們課堂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3]。學校的國際化戰略為國際商務國際化課程的建立提供了動力支持,為教師創造了良好的體驗國際化、融入國際化和進行國際化研究的環境和條件。
1.創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學團隊,為國際化教學提供保障
“國際商務(雙語)”國際化課程教學團隊共有9名教師,均有堅實的專業功底和很高的英語水平。團隊中有7人具有國外訪問、學習經歷,4人(次)獲英國倫敦圣三一學院英語教師證書和由新西蘭資格認證機構頒發的英語教師證書,2人(次)獲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高級學術英語培訓并獲證書,2人(次)在英國獲劍橋大學ESOL考試中心“教學知識測試”證書,2人(次)曾在國外講學,2人(次)曾赴國外參加國際會議。以項目團隊為基礎創建的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三位教師分別獲得大連民族學院教師勵志獎和優秀教師稱號,講授校級精品建設課2門,優秀課1門。外籍教師是教學團隊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年都有4-5名外國學者參加項目團隊的教學和教研活動。
2.有效利用外國專家項目,探索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在國家外專局外國文教專家重點項目支持下,項目團隊獲項目經費近30多萬人民幣,邀請外國大學的專家和商務界人士與作者等一起從事國際商務領域的教學研究。項目議題包括“商務英語速成教學法研究”(2007)、“培養學生雙語實踐能力的模式探究與實踐”(2008)、“多邊貿易體制下的貿易救濟補救措施探悉”(2009)、“西方教學模式在雙語教學中的借鑒與創新”(2010)、“國際化教學模式在雙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2011)、研究性教學在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中的應用”(2012)、“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12)等。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項目團隊與外國專家多次召開教學研討會,相互交流和學習,探討中西方教學方法的差異,將其運用于教學,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國際化特點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從事專業和教學的研究,提升項目團隊教師國際化水平和能力
項目團隊成員多次參加國際商務專業國際會議,發表國際會議論文,多篇被ISTP檢索,多篇論文獲遼寧省政府獎項。2010年團隊成員出席英國倫敦商務研究年會,在大會上宣讀論文并被國外期刊錄用發表。教改論文“倫敦圣三一學院CerTESOL項目教學模式對雙語教學的啟示”借鑒西方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提升雙語教學方法的對策和建議。國際會議論文“A Few Proposals for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ffered in English at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對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幾點建議-以大連民族學院為例)2010年12月發表于香港“ELT at Tertiary Level in Asian Context:Issues and Researches”雜志。作者與外國專家共同撰寫的論文“CLIT教學模式在國際商務教學中的運用”以劍橋大學教學知識測試系統為依據,對中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該論文被收錄于香港理工大學“高等學校教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項目團隊還與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哥倫比亞五國外國專家共同撰寫了《國際商務研究性教學設計》一書,其融合了國際化教學理念,商務專業知識與英語結合,涵蓋國際商務諸多領域,為教師設計、指導、監督和評價實踐教學活動提供框架和標準。
在以教學為中心的普通高校里,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的關鍵,而開展國際化教學和創建國際化課程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國際化課程建設,教師能夠獲得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1.國際化課程教師的培養
培養具有國際化教學能力的教師,是保證國際化課程的實施與發展的前提。大連民族學院的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具有很強的國際化教學的潛力。學校的國際化戰略為他們提供了國際化教學的發展空間,而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促使他們將精力和時間投入國際化課程建設。作為校方,應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出國學習機會,為教師提供接觸國際化教學的途徑,設立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為國際化課程建設提供專項資助等。在國際化課程的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的外國教師比率。因此,在學校的對外交往中需有意識地選擇能夠來校授課的專業外國教師。
2.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方式
國際化課程的建設可以包括一門課程的各個方面,也可以是某一門課程中的某個環節,如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傳授、綜合性實踐教學和某項獨立的實踐教學活動。專業課方面可以參考國外大學的教學大綱,用國外大學的教材和教案,與國外大學的教師共同講授專業課程和指導實踐活動。同時還可以在一個學科領域整合相關課程的資源,建設國際化課群。
3.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普遍性
國際化課程強調的是國際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中應用,它不應局限于用外語講授的課程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的課程。如果在教學中應用了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使用中文教材并用中文講授的課程也可以建設成為國際化課程。因此,國際化課程強調的是內涵式的國際化。
4.國際化課程建設中的中西結合
國際化課程建設要適合國的教學環境,不要依賴于外國教師,不要全盤照搬外國的教學模式。國際化課程建設的過程是教學改革的過程,是從傳統的、保守的教學思維向國際化和開放式教學思維轉變的過程。國際化課程的建設不僅要求教師了解、借鑒、研究和使用國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還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傳承國內教學中厚重的、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到中西結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構筑適合中國情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國際化課程建設模式。
[1]吳莉娜.耶魯大學的國際化戰略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11(5):39-43.
[2]王小明.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對課程目標制定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4):20-24.
(責任編輯 董邦國)
Proceedings of Cultivating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ith Internationalized Features
TAN Hui-ping.HUANG Ling-yu,CAI L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As a nationl model,the bilingual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has been probed practically with internationlized features in it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s,teaching padagogy and methodology,teaching team and research.Its experiences might be shared and discussed with teaching faculties.
course with internationalized features;foreign experts;research in teaching
book=4,ebook=26
G642
A
1009-315X(2012)04-0412-04
2012-01-15;最后
2012-03-26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資助項目(01-274412-4);國家外專局外國文教專家重點資助項目(WZ2012012);遼寧經濟社會發展課題資助項目(2012LSLKTJYX-10);國家民委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建設資助項目(11057)。
譚會萍(1957-)女,吉林四平人,教授,主要從事國際經貿研究與雙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