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芬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疾病,具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嚴重影響,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消化道出血、穿孔,甚至癌變[1]。對于消化性潰瘍病,現代醫學主要是通過抑制胃酸、增加胃粘膜的防御功能、殺滅幽門螺旋桿菌(HP)治療,但效果不穩定,容易復發。筆者在臨床中經過反復驗證、不斷探索,自擬的愈胃愈瘍湯對胃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可促進胃腸道消化、止血、抑制胃酸分泌、殺滅HP,極大地改善病灶區域微循環,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方面取得滿意療效,復發率低,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80例患者均來自青神縣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經胃鏡確診均為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男44例,女36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1~22年,平均8.5年;其中胃潰瘍患者3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34例,復合性潰瘍患者是16例,合并胃出血史者有17例。80例患者的診斷均符合《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2]中的潰瘍病診斷標準,胃鏡及病理結果顯示潰瘍改變,HP陽性。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腹脹痛、噯氣、反酸、納差等癥狀,患者舌苔白膩或無苔、脈弦滑或弦細。
2.治療方法:愈胃愈瘍湯基本組成:白芨30 g,百合30 g,白術30 g,山藥30 g,烏賊骨30 g,大棗30 g,甘草30 g;脹甚者加厚樸20 g,陳皮15 g;痛甚者加玄胡15 g,白芷30 g;食滯者加山楂30 g,神曲30 g,麥芽30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于早、晚飯溫服。治療期間應忌煙酒、辛辣、油膩及過冷、過熱的食物,并停服其他治療胃病相關的藥物。以1個月為1療程,1個月后復查胃鏡,并評定療效。
1.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復查胃鏡,潰瘍全部消失,局部可有輕度充血,無明顯水腫,HP陰性;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復查胃鏡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黏膜組織仍有輕度炎癥,HP仍然陽性;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復查胃鏡潰瘍面積縮小不及50%。
2.治療結果:1個療程后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均未發生異常改變,治愈33例,好轉4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5%。
消化性潰瘍病變部位主要見于胃及十二指腸,可發于任何年齡,但以輕、壯年居多,屬中醫的“胃脘痛”、“吞酸”、“嘈雜”范疇,以胃脘痛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反酸、嘈雜、噯氣等癥狀,具有病程長、反復難愈的特點。消化性潰瘍的病理變化是在胃和(或)十二指腸球部形成潰瘍面,甚至發生癌變,病變是由黏膜層損傷到肌層而引起的一系列改變。
中醫學認為,頻繁的七情刺激,特別是經常的憂思惱怒容易引起脾胃不和,土虛木橫,氣滯血瘀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等導致脾胃虛弱,氣血失調而成潰瘍病[3]。愈胃愈瘍湯以健脾益氣、制酸止痛、和胃化濕、生肌斂瘍為基礎法,再根據患者伴隨的臨床癥狀辨證用藥,從而達到藥證結合、標本兼治的目的。白芨可收斂止血、去腐生肌,既能防止出血又可促進潰瘍愈合;白術、甘草、山藥可益氣健脾、提高機體免疫力,并且含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EAA)、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患者機體的保健及疾病的治療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抗菌消炎之目的;烏賊骨生肌收斂、制酸止痛;百合、大棗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另外,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也與精神、飲食有關,故預防上應當特別重視精神與飲食方面的調節,防患于未然。
本文通過對80例應用愈胃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療效觀察,認為愈胃愈瘍湯治療潰瘍病療效可靠、復發率低、無毒副作用,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 洪春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病和糜爛性胃炎100例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9):154.
2 黃文曼.益胃愈瘍湯治療胃潰瘍120例?J?.吉林中醫藥,2011,31(8):771-772.
3 張志華.中西藥聯用治療胃潰瘍86例療效分析?J?.吉林中醫藥,2006,26(11):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