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工學交替”是高等職業院校實施的一種使學生在校學習與到企業實習相互交錯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讓學生能夠在校學習期間就了解企業崗位工作性質與任務要求,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從而增強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能力。目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院校所采用,以彌補學校單方面培養的不足。而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類問題。高職院校要真正發揮其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就必須與企業聯合,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管理,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獲益。
通常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在45人左右,一個專業會有2個以上班級,在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時不可避免地面臨如何將每一位同學都安排到位的難題。而且要求一家企業一次性接納這么多學生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期間,多數崗位的工作性質與學生的專業不對口,或者一點關系都沒有,甚至有的就是單純地做些簡單勞動。這往往招致學生不滿,認為學校不負責任,或專業對口也不甚滿意,以種種理由為借口要求換企業或調崗位。
工學交替期間,學生實習企業一般是由學校統一聯系再進行分配的。有的企業管理較嚴,而學生在校期間比較自由,一時無法適應,覺得規矩太多,往往就會為一點點小事而與同事甚至主管領導發生沖突,相互指責。致使指導教師不斷地在學生與企業之間進行調節,充當救火隊員,這給學校與企業的進一步合作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企業實習與校內學習相比當然是更加辛苦勞累,學生做了兩三天就開始抱怨、發嘮騷;工學交替一般持續2~4個月,時間不長,所以學生并不把自己當作企業人員看待,不遵守企業制度,覺得累了就偷懶,不按時完成企業交給的任務;不論安排的上崗時間如何,逢周末或節假日就要求休假,請假不批準就曠工,紀律性很差。不僅平時在校期間常曠課的學生會這樣,一些老師認為不錯、印象挺好的學生也會如此。這給企業日常管理及工作安排造成很大的麻煩。
學校安排工學交替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更早、更多地了解企業的操作流程與實際的專業知識應用,并不是讓學生去賺錢,因此在與企業洽談時也只要求企業象征性地給些補貼,關鍵是要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專業技能要有所提高。但學生對到企業實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是去打零工掙錢的,跟企業談報酬要補貼,讓學校與企業都很尷尬。
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都有責任,都應注意加強改進。
1.企業容納能力有限,崗位供應不足
企業實習通常持續2~4個月,時間比較短;企業安排工作崗位有限,企業崗位與專業不對應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實習中往往會涉及到人事管理、客戶維護等核心及敏感問題,出于保密或工作秩序等方面的考慮,有些企業不愿接受學生實習。
2.部分企業為節約用人成本而剝削學生勞動
目前企業招人難,用人成本越來越高,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多企業的歡迎,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但這其中不乏部分企業把實習生當作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之一,只希望學生在實習期盡可能多地為企業做事,有的企業讓學生做些苦活、累活,學生怨聲載道;還有的企業挑人,對分配給他們的學生不滿意就退人,不給學生鍛煉的機會,也給學校制造了難題。
3.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與考核辦法
因工學交替期間學生到企業實習時間不長,很多企業又都是首次碰到這種情況,所以管理跟不上,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與考核機制。學生在工作過程中企業沒有派專人跟隨指導監督,也不進行業務上的指導,不舍得花時間、精力對學生進行業務培訓及指導,覺得是在浪費自己的資源,培養得再好也沒用;學生一旦做不好就把責任全部推到學生身上,有時學生做得很認真也會被指責做得不對,而學生不知道錯在哪里,也沒有人給予指正說明。這樣的企業其實缺乏長遠眼光,學生在實習期正是企業物色人才的大好時機,企業的表現學生也看在眼里,如果令人滿意,學生畢業后可能首先考慮選擇實習企業,而且還可以通過實習生口碑宣傳企業。
4.企業間的實習報酬難以公平
雖然在簽訂協議時都有明確規定,但具體到不同的企業又無法做到完全統一。在學生到企業實習中,有的企業距離學校很遠,學生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要有3~4個小時,每天早上5點多就得起床;而有的企業就在學校附近,步行十多分鐘就到,企業在車貼方面往往不予區分;另有一些企業分派給學生的是推銷工作,根據業績給予提成,有的同學做得非常出色,所以企業給予的報酬多一些。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學生往往只看到表面不公平現象,進而產生不滿。
1.未設專門的管理部門
學院教務部門由于人員有限,大都沒有設立專門的企業實習管理部門,往往由系部進行管理,學生實習的企業也全部由系部教師落實,這會產生一些問題。系部領導常規教學管理工作繁雜,能夠用于聯系企業的時間、精力有限;而一般教師個人影響力有限,能夠聯系到的企業數量不足,企業規模也不夠大,不能滿足工學交替的需要。
2.指導教師缺乏企業從業經歷
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從業經歷,對實際工作崗位缺乏了解,因而難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有問題也不愿意跟老師溝通交流,企業也不愿老師干涉他們的業務工作,教師對此也是愛莫能助。
1.對企業實習認識存在偏差
學生未將企業實習視作是接觸社會、提升自己今后適應能力的大好時機,而只看到眼前利益,有的寧愿去肯德基、麥當勞做小時工,收銀或端盤子也不想到企業去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有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系部或老師拿了企業的好處,所以企業減少了他們的報酬,跟指導教師鬧情緒。而且學生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對自身的分析、設計、規劃不夠,職業定位比較模糊,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因此在被動的安排和分配任務中失敗感和枯燥乏味心理越來越強烈。
2.不能及時轉換身份與角色
學生在企業里并不把自己當作企業員工看待,仍然像在學校里一樣,隨意性比較強。學生從原來“寢室—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式的學校生活突然進入匆忙緊張的工作狀態,從對作業、實踐練習不做過高要求的在校學生,轉變為對工作質量有嚴格要求的責任主體,心理跨度巨大。由于對實習期間工作的角色定位不準、對工作環境的不熟悉,書本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角色不能及時進行轉換。
3.人際交往能力弱,缺乏溝通技巧
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有求必應,很少經歷過挫折;大學同學間的相處也較單純、簡單,所以面對社會中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感覺無所適從,工作中又不得不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很容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所以在與企業相關人員發生矛盾沖突時不能正確對待,缺乏溝通技巧,人際交往能力不足,搞得雙方關系很僵。而有的學生對企業的安排不太滿意,有意見和想法時,也不能恰當地提出,語言表達不到位。正常來說,營銷專業在教學中要開設“談判與推銷技巧”等課程,但從企業實習這一環節可以反映出高職院校的教學遠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校方應成立專門的學生實習管理部門,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企業知道、了解、熟悉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最終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以便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支持,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搭起合作的橋梁,為系部更好地落實這一模式鋪平道路。同時應加強對系部、指導教師的監督與管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校對這一教學環節的重視。
提高教師指導學生的能力與水平,以便在動員及實施過程中給予學生正確合理的引導。學校要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掛職鍛煉,讓更多的教師深入學習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使得教師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真正具備雙師素質,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企業應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并制定考核考評表,加強對學生的考核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果。
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過程監督與考核,在實習期結束時還要有相應的信息反饋,以利于校企雙方進一步的合作。如可以向學生征詢以下問題:
*本次實習是否學到新的知識理念?
*本次實習對你印象最深或最有價值的內容是什么?
*通過實習對今后的工作學習有何影響,打算如何運用到工作中去?
*你對實習負責人的印象如何?
*請指出本次實習有待改善之處?
學生到企業實習期間,要求每位學生每周寫一篇企業實習周記,這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還有利于學生積累資料,為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另外企業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項考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態度考核。評價要點包括主動積極性、紀律性、責任感、企業認同度和協作性;二是工作業績。評價要點包括工作目標完成程度、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三是工作能力。評價要點包括崗位知識、崗位技能、基本知識、執行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工作計劃。并根據相關評價標準,按優、良、中、可和差進行評分,最后得出綜合得分。
學校應積極配合企業對實習學生的考核工作,企業實習雖然是屬于教學環節,但絕不是專業教師單方面的責任。教書與育人從來就不可分割,況且企業實習不同于課堂教學,比較分散而且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更需要校企雙方的配合。在大學,學生與輔導員打交道較多,也更能聽得進他們的勸導,輔導員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尤其重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做人”的教育貫穿于在校教育的始終,要把提升學生職業素質與道德品質放在首要位置。
[1]曾維林,吳連連,郭維昭.工學交替模式下學生“辭工”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8).
[2]陳志生.推行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瓶頸”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
[3]舒莉.工學交替中的學生管理問題探析[J].科技信息職教與成教,2008(23).
[4]張永學,朱柏生.“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順利運行的對策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