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思,楊 志
(1.華東師范大學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2.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心理彈性的應用型走向簡述
趙思思1,楊 志2
(1.華東師范大學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2.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文章回顧了心理彈性的不同定義,闡述了其內在作用機制以及部分應用成果.擁有心理彈性者在面對逆境時通過內外在保護性因素,積極應對,是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成為個體健康發展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心理彈性理論,對促進個體和社會健康發展以及潛能開發有重大的意義.
心理彈性;作用機制;個體發展;應用
心理學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已有30多年了,從最初的確立概念(分析危險因子和保護因子)到后來開始研究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正如有人指出,心理學的研究是為了促進人類的更好地發展.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總結之后,心理彈性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許多實踐者和應用心理學者都在躍躍欲試,在實際生活中利用這些研究,為個人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建議.
Howard Liddle(1994)提出,任何一個概念都會有他的生命周期,有時曇花一現,就被人們給遺忘了.心理彈性能否發展出系統的理論以及是否有相關的研究使得它能對人類有長久的效用?顯然,他在擔心學者對心理彈性的一時熱情會不會隨著時間和新課題的出現而慢慢枯竭.但是,從現在學者對心理彈性的持續研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它的美好前景,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心理彈性的應用型走向正日趨明顯.在實際的生活中,已有人利用這些理論結果來指導實踐,這也是我想介紹心理彈性的應用走向現狀的原因.
心理彈性自提出,雖然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定義,但是也在學者的不斷研究中,慢慢成形,現今,對心理彈性的定義主要集中在三個角度.結果性定義:從發展結果定義心理彈性,也就是說,即使在重創之下,個體仍能發展順利.過程性定義:所謂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困難和逆境,不斷適應的過程.能力型定義:將心理彈性看成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或者特質[1].說到心理彈性,不得不提出三個重要的概念:結果、保護性因子和風險因子[2].保護因素或者說是保護性因子是指那些能夠促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事件,減少消極發展結果出現可能性的個人或環境因素.目前有相當多的研究者傾向于將影響兒童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分為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3].
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對心理彈性的不同定義進行研究,探索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經過一批學者的不懈努力,關于保護性因子如何減少和規避風險因子帶來的不利影響,已有不少模型.值得說明的是,由于心理彈性的難以定義的特質,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心理彈性模型中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彈性.以下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一些模型:
1985年,Garmezy[4]在尋找保護因子的過程中提出三種理論模型:補償模型、預防模型和保護因素模型.在補償模型中,保護因素直接和結果相互影響,或者壓制危險因素的影響.在預防模型中,他將強度不是很大的危險因素看成一種能幫助個體發展適應功能的一種潛在推動力,前提是個體處在壓力水平最佳狀態,否則將會是不好的結果.在保護因素模型中,保護因素起著調節器的作用,它和風險因子相互作用并減少消極后果的可能性.
1990年,Rutter[5]發展出更被認可的四種彈性發展模型:危機因素沖擊的減緩、負向連鎖反應的減緩、促進個體自我效能與自我尊重、機會的開發.我們必須給與這些在人類一生中關鍵轉折點的運作機制特別的關注.
Kumpfer[6]的心理彈性框架是建立在社會生態模型和個體-過程-情景模型基礎上的綜合模型.
該模型包含這些內容:(a)已有的環境特征(如危險和保護性因素);(b)個體的心理彈性特征;(c)個體心理彈性的重組或消極生活經歷后產生的積極后果,以及調適個體和環境以及個體和結果之間的動力機制.外在的挑戰和壓力通過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個體,保護因素起著緩沖的作用.在環境和個體內部心理彈性因素的作用過程中,產生了心理彈性過程或結果.最后產生了三種不同的結果:心理彈性重組,達到一個更高的心理彈性水平;適應即恢復到危險發生之前的機能;適應不良重組,即沒有心理彈性,個體的心理功能退化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從關注危險到關注心理彈性,這個轉變本身就意味著人們更加關注積極因素(保護性因素),因為積極因素的研究與探討能促進人類的良好的發展.
根據Richardson[7]的模型,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每個人都存在一個其偏好的生物心理精神平衡(bio—psyehospiritual homestasis)的區域,該區域指的是心理、生理和精神的適應性狀況[8].Richardson認為心理彈性用教育和實踐的框架來提供一種方法來連結和培養那些“患者”的彈性,從而達到應用的目的.他聚焦于個人在身、心以及精神在某一時間點上的與外界達到的一種暫時的穩定狀態,個體受到內外各種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實現機能重組,并可能產生四種不一樣的結果.這里的回歸性重組類似于Kumpfer提出的適應,而缺失性重組意味著個體在達到新的平衡狀態時放棄了原有的一些信念、原則和動機.
這些模型并一定是心理彈性作用機制的精確表達,但是卻在不斷地接近心理彈性在人類身上是如何發揮作用.這些模型的提出不但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心理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同時也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鋪墊.正是基于這些模型的幫助,學者和專家們也開始進行實際心理干預計劃,并從實踐中再不斷地修正原先的模型.
然而,心理彈性作為一個研究課題,自立項以來就以應用為最終目的.在了解和分析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之后,我們開始考慮怎么利用這些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對遭遇人生轉折點的人進行干預,以幫助他們恢復原來的社會功能或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水平相對上升,生活并非像以前那么艱辛,心理層面的抗挫能力卻相應地下降.同時,現在社會普遍壓力較大.所幸,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嘗試進行心理彈性的干預計劃.那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心理彈性作用機制是否得到驗證,并能很好地適用于人類呢?這是本文著重想要厘清的要點.
對增強心理彈性的方法了解的越深刻,能提高對社區、學校和家庭服務中心理干預的有效性.國外心理彈性的研究一直要早于國內很多年,因此,相比較而言,國外的心理干預行動要更早,并且所涉及到的領域也更加廣泛.有致力于防止和減少兒童冒險、違法違紀及其他行為問題的方案,如西雅圖社會性發展工程 (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有適用于學齡前階段致力于提高那些貧困或其它社會弱勢兒童能力的方案,比如著名的領先計劃(Head Start)[9].美國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后,學者們呼吁社會從心理彈性角度入手,采取必要的步驟和措施,使這些人盡快恢復.“9.11”恐怖襲擊后,美國心理學會(APA)通過學術動議、科學研究、網站資源、資料散發等諸多途徑提供心理援助支持[1].
在中國,也有一批心理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本著心理彈性的理論對遭受創傷的人進行心理干預.由于中國的心理學和社會工作比國外要晚起步,因此對這方面的滲透遠不及國外,但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個體的心理,心理學和社會工作者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主視野,尤其在發生社會性災害和自然災害之后,更為明顯.1994年的新疆克拉瑪依大火,掀開了我國心理救助的帷幕.十六年來,我國遭遇了多次大的災難,直至5.12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工作者趕赴四川,為災后群眾、醫護人員等進行心理干預.還有多個省市發生的幼兒園殺手事件,使人們對心理干預更加渴望,同時也在思考這些人的心理彈性究竟如何.在SARS流行期間,心理支持性團體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已經顯現.當時心理專家提供的心理干預方式包括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兩個方面.在2008年初的時候我國大面積的雪災中,政府部門也派出了心理干預人員對受困和遇險人員進行了心理干預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于2007年11月成立了“重大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以便提高民警對重大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及時進行化解、控制的能力[10].
我國的危機心理干預雖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已經從無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視.在實際的事務中,心理彈性已成為他們的一個重要理念.在心理彈性的應用取向中,心理干預主要集中在醫院中的病人,體育運動員,老年人,婦女和學生等一些特殊群體[11-13].肖戈惠[14]等人就地震災后傷員的心理干預進行了研究;高雪屏、羅興偉[15]兩人做的關于汶川震后脫離和未脫離災區人員PTSDS篩查與心理影響因素的研究;比如趙永進就關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行了研究,發現盡管很多孩子都是處于親子分離的狀態,卻并沒有因此而導致行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相反有些孩子在自覺性、責任感和獨立性方面要優于非留守孩童[13],在文末還提出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
基于“心理彈性框架”的實踐和政策建議正在被提出,加上干預科學領域里,彈性增進保護過程模型的研究,相互促進,使得心理彈性研究在走向應用型道路上更加矯健.然而,縱觀目前國內的心理干預工作,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干預的一些走向和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關于心理彈性的理論研究結果比較分散,主要偏向特殊群體,而對一般群體的模型建構比較欠缺.
首先,鑒于國內的心理學起步較西方國家晚很多,因此當西方國家仍在探索階段的時候,中國的心理彈性研究也相對滯后,因此中國關于心理彈性的實證研究并不多,多為綜述,介紹外國已有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跨文化因素的存在,國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來解釋中國本土人的心理彈性,更別說心理彈性的本土應用.
其次,心理彈性以往的研究對象多為高危群體或者是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群,而心理彈性卻是存在于個體中的一種潛在心理品質,因此普通人的彈性研究是完整心理彈性研究系統必不可缺的部分.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關于心理彈性的理論研究結果比較分散,主要偏向特殊群體,而對一般群體的模型建構比較欠缺.另外,雖然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但是在實際的干預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出現,干擾心理干預,使得人們懷疑心理彈性理論的可靠性.
再者,目前不同的學者從心理彈性的不同角度去研究不同的群體,本身對心理彈性的定義和操作定義就已經存在很多不一致,再加上研究對象的分散性,使得國內對于心理彈性應用型的研究非常凌亂.這些也是我們今后做研究應該關注的要點.
〔1〕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 [J].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8,26(1):89-96.
〔2〕Kaplan,H B.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1999:17—45.
〔3〕曾守錘,李其維.兒童心理彈性發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26(6):1091-1094.
〔4〕Garmezy,N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The research forprotectivefactors. In J.Stevens(Ed.),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C].Oxford,England:Pergamon Press.1985,4:213-233.
〔5〕Rutter,M.E.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of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331.
〔6〕Kumpfer,K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 M.D.Glantz&J.L.Johnson(Eds.),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ions.New York: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7〕Richardson,G.E.The metatheory of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ClinicalPsychology,2002,58(3):307-321.
〔8〕曾守錘,吳華清.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與應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2):26-29.
〔9〕路曉倩,麻彥坤.心理彈性研究回顧與展望[J].天中學刊,2011,26(1):136-140.
〔10〕陳仁芳.我國危機心理干預現狀及“重大創傷后壓力癥候群”之探討[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94-99.
〔11〕宋克薇,鄭顯蘭.慢性病兒童心理彈性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09,16(13):12-15.
〔12〕徐學俊,柳捃捃,熊強,王琦,周武.高校大學生危機預防和干預的探索[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10):9-10.
〔13〕趙永進.留守初中生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及自我心理干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6):49-54.
〔14〕肖戈惠,曾登芬,喻紅.地震傷員心理干預的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08,37(18):2121-2122.
〔15〕高雪屏,羅興偉.汶川地震后1月內脫離/未脫離震區的親歷者PTSD篩查陽性的發生及心理影響因素 [J].中南大學學報,2009,34(6):504-509.
B842
A
1673-260X(2012)03-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