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輝,白云峰
(赤峰學院 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淺談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
程國輝,白云峰
(赤峰學院 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醫基礎知識,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四門中醫基礎學科的基本內容.端正態度,講求方法,扎實熟練地掌握該部內容,是學習中醫和學好中醫的必備條件.
中基;中診;中藥;方劑;學習方法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四門中醫基礎學科,因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著中醫基礎知識,所以,對每一學科的認識與學習,也要相應采取不同的方式.
《中基》即《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中醫專業基礎課程.能否端正態度,辯證地善待中醫,直接關系到對這門功課把握的質量.畢竟,每位學生的思想深處,早已培植了諸如“分子、細胞、組織機構”等概念的種子.因此,對于那些貫穿中醫理論始終的“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等古老而又嶄新的概念,勢必產生莫名的困惑感、質疑感.理無陳舊,惑由心生.我們可以質疑“1+1”是否真的等于“2”,但是,如果事先對“十進制”一無所知,對加減法則毫不知曉,那么,也就談不上什么困惑與質疑了.于《中醫基礎理論》的這種困惑與質疑,卻又很難在漸進的學習中直接找到答案.不過間接地解惑方法,倒有兩個:其一,利用反證,打消抵觸.“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這些樸素的宏觀概念,一被中醫學引進,就成為中醫診療疾病,保健養生的重要說理工具.歷朝歷代,上到宮廷御醫,下到市井郎中,無不運用“陰陽、五行、氣血津液”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由此看來,那其中定然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我們大有“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必要.其二,時時復習舊課,溫故知新.時時溫習,反復鞏固,這對學習任何一門功課都是有益的.對于《中基》的學習,也不例外.溫故知新,不但有利于對所學新舊知識的銜接掌握,還能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認知中醫,辯證中醫并逐漸地感悟中醫,發展中醫.
《中診》,即《中醫診斷學》,是學生學習中醫診斷技藝的必修基礎課程.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法、聞法、問法、切法.中醫辨證的主要理論體系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辯證和臟腑辨證.對于每一處的學習與記憶,都不乏規律可循.例如,望診望色之望面色,有面白、面赤、面黃、面青、面黑的不同.熟悉了此五色各自所主疾病,待到學習望目、望唇、以及望舌的色澤主病的時候,就有了相應相對的方向性.如面白無華可主氣血不足,目眥淡白、唇舌色淡,亦可見于氣血不足(氣血虧虛),就是這個觸類旁通的道理.再如氣虛證,其辨證要點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聲低,自汗,脈虛.只要很好地掌握了這一點,無論是何臟腑引起的相關病證,但見上述癥狀,都能夠“循規”予以把握.若臨床患者出現上述氣虛癥狀的基礎上,又見腹脹、食少、便溏,那么,此證即多為脾氣虛證;若患者在氣虛證癥狀的基礎上,又見咳嗽、喘促、咳痰無力,那么,其證即難辭肺氣虛證了.可見,凡此類典型的、具有綱領意義的知識點,就有必要重點掌握,牢固記憶,以達到舉一反三、以點代面的效果.
初學者首次拿起《中藥學》課本的時候,都未免會產生一絲繁雜少緒的惶惑.諸如防己、防風,紫蘇、紫草,拳參、玄參,赤芍、白芍,名相似而用實殊;茯苓、澤瀉,郁金、姜黃,海藻、昆布,甘草、大棗,功相近而名迥異.怎么去記?很多同學,依循《中藥學》章節順序,有條不紊的學習著.可是學來想去,竟發現越學條理越模糊起來,章節記亂,功效混淆,腦海中惛然一片,清晰處所剩無幾.這就是不求方法的結果.學習中藥的方法很多,“求同存異”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與記憶方法.所謂“同”,就是不同中藥,存在著相同或相近的主治功效;所謂“異”,就是那些主治功效存在相同或相近之處的中藥,還有著彼此不同的個體功能.因此,我們就可以將那些主治功效大體相同的中藥,以最簡捷有效地方式,先行記憶下來.然后,再去分別記憶彼此功效的不同之處.例如,對于黃芩、黃連與黃柏,我們可以記憶為:“三黃芩連柏,清熱燥濕,解毒瀉火”.這樣,就把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共同功效的黃芩、黃連、黃柏記住了.再分別注意一下它們的不同:如黃芩善清上焦邪熱,并能涼血安胎;黃連善清中上焦熱,并能厚腸止痢;黃柏善清下焦濕熱,并能退虛熱,除骨蒸,每與知母同用.據此,這三味藥就達到很好把握的目的了.再如,止血藥包括化瘀止血、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溫經止血四大類型.很多同學在學習的時候,常常將此四類藥物混淆.我們若能在每一類藥物之中,分別選出一兩味藥物進行比較記憶,如記成“化瘀止血有三七,涼血止血大小薊,收斂止血找白及,溫經止血艾葉濟”,那效果就好多了.
學好《方劑學》也至關重要.先前,如能對中藥知識掌握得足夠好,那么,方劑學習的重心,就已不在組成方劑的各藥味的主治功效上了,而在于方劑的藥味組成與合方意義上.由四味或四味以下藥物組成的方劑,相對是比較好記的,記得也比較長久.但由五味以上藥物組成的方劑,不講方法地機械記憶,時間久了是很容易忘掉的.眾所周知,古代的詩詞歌賦,現今流傳最廣的,當首推詩歌.為什么呢?那是因為詩歌膾炙人口的緣故.我們學習方劑,也可以仿效前人,借鑒和自創適合自己記憶的方劑歌訣,恰當地融藥味、主治于一爐,從而達到記憶深刻、經久不忘的目的.例如麻黃湯,方劑歌訣為:“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這首方歌,不僅包含了該方的藥物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還囊括了該方所治病證——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主要癥狀,即發熱、惡寒、頭項強痛,無汗而喘.再如小承氣湯,方劑歌訣為:“三枳二樸四兩黃,小承微結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此方歌,不僅含有方劑的藥物組成,還含有各藥物的劑量與比例關系,“微結”又道出了該湯證尚屬陽明腑實證之輕證;更可貴的是三藥“同煎”,言明了該方劑的煎煮方法,提示煎煮時要同下大黃,來降低大黃的峻下之功以應“小承微結”之勢.如此一來,小承氣湯的方、證、功、用就都統括到一首歌訣中來,方劑也就變得容易學習和記憶了.
如果說《中基》是中醫基礎知識中的基礎,《中診》是審查疾病的方法與手段,那么,“方劑”就是治療疾病武器,而“中藥”,恰恰是那組裝治療武器的零部件.總之,《中基》、《中診》、《中藥》、《方劑》,都是初學中醫的人首先就要用心學習的最基礎的知識.良好的學習態度,恰當的思維方法,定會有助于該部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1〕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
〔2〕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
〔3〕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
〔4〕連建偉.新編方劑歌訣詳解[M].杭州出版社,1998.1.
R2-0
A
1673-260X(2012)03-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