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運朋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實踐取向的教育技術能力循環培訓模式研究
馬運朋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需求來自教師實踐,而檢驗培訓效果也必須是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進行,而且是唯一途徑.所以,要圍繞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標,堅持實踐取向的培訓理念,創新培訓模式,重視實踐檢驗環節,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有效促進中小學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實施.基于培訓與實踐的科學融合,讓教師在探索與應用教育技術過程中不斷的理解教育技術,構建實踐取向的教育技術能力循環培訓模式,為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實效提供參考.
教育技術能力;實踐取向;反思;培訓模式
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硬件建設是基礎,軟件資源開發是核心,教師培訓是關鍵,這三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保駕護航.2005年4月啟動教育部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旨在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有效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現行的培訓模式,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現狀對創新培訓模式的訴求,并構建了基于實踐取向培訓理念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新模式——“3PR”循環培訓模式,為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實效提供參考.
從2005年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項目.目前,該項目實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培訓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流于形式、培訓內容脫離教師實際及培訓形式單一等方面.
大多數參訓教師對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認識不到位,沒有完全理解教育技術能力的實質與培訓要求,僅僅把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局限于技能的提升,即只關注各種媒體技術和應用軟件的學習,而忽略了教學設計以及資源與教學整合的整體把握,把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理解為或者簡單等同于前期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出現“唯技術主義取向[1]”的認識誤區.
由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經常由不同的培訓機構組織進行,存在培訓內容重復和不系統、不規范性,培訓時間沒有統一的限定[2],造成了為培訓而培訓的局面,加之對培訓認識的不到位,導致了培訓過程僅僅是走過程,流于形式,沒有取得實效
多數教師反映培訓的技能與理論過多,與自身的教學實際聯系太少[3].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理論內容理論性、系統性強,但卻脫離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技能內容又僅僅局限于學習各種媒體技術和應用軟件,亦沒有結合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培訓脫離教師實際需求,教師無法真正參與到培訓中來,導致教師質疑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無法認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
目前,大多數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還以接受式培訓為主,無法調動參訓教師的積極性,而且在培訓時間安排上也多以集中培訓為主,導致理論學習、技能操作均與教師教學實踐相脫節,雖然培訓短期效應尚可,但培訓結束后,教師回歸教學實際時又會出現問題.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持教師的教學實踐,參訓教師亦希望培訓內容能夠指導其教學過程,即培訓成果能夠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但是,綜觀上述問題可以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培訓忽視了教師的實踐,一旦忽視這一核心理念,也就忽視了培訓的根本,使得培訓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實踐取向的培訓理念,創新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模式,切實提高培訓效果,并指導教師有效運用教育技術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具有很強的成人教育特點,而成人培訓的理論與實踐說明,成人對于為什么要參加培訓活動、學習什么、如何監控學習過程、學習的效果如何進行評價和學習內容如何與自己的實際工作結合等方面,都將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判斷[4],即實踐興趣是有效促進實踐的動力,是教師參訓的內驅力,而杜威的實用主義認識論所追求的實踐興趣,是“建立在對意義的一致性解釋的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環境的人類基本興趣.”[5]因此,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應扎根于教師的教學實際,立足于教師對教育技術及培訓的一致性理解的基礎上,讓教師在培訓和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理解教育技術、理解培訓,這樣才能保證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培訓工作,真正激發教師的參訓積極性,進而提升培訓效果.
實踐興趣指向于行為自身的目的[6],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7]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行為自身的目的則是如何讓教師把握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是教師教學實踐之善的目的.而教師教學實踐的善的目的包含兩個行為層面和精神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教學實踐行為自身的改善,即教育教學實踐的有效性;第二層面的善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實現,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幸福感,教師的靈魂的善.故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理應貼合教師教育教學實際,通過教育技術培訓可以讓教師利用教育技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同時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即實現教師教育教學善的目的.
實踐興趣是過程取向的[8],這就要求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要從教師的實際出發,在實踐過程中通過運用教育技術,不斷的與教育技術教學環境的交互,去理解教育技術,進而掌握教育技術,而不是脫離教師教學實際,導致培訓過場化、形式化.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實踐取向是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核心理念,故在教育技術培訓過程中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教師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引導教師主動的建構教育技術知識,發展教育技術實踐能力,積極運用教育技術實施課程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實踐取向的教育技術培訓模式是指在培訓過程中堅持以實踐為導向,教育技術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評價等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均建立在參訓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需求,即教學中運用教育技術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之上,從而幫助教師在實踐中,在與環境的相互交互過程中不斷理解教育技術.教育技術的培訓不是一個一次性、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循環的過程,因此,要有效提升教育技術培訓效果,還必須將培訓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由實踐得出需求,需求引導培訓,再經由實踐檢驗培訓,并為進一步的培訓提供支撐,從而讓教師在不斷的“實踐—培訓—實踐”的循環過程中理解教育技術.基于此,在借鑒已有培訓的成功經驗、剖析現有培訓問題根源的基礎之上,設計了實踐取向的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3PR”循環培訓模式,該模式包含四個環節,即問題引導(Problem description)、方案實施(Project implementing)、實踐檢驗(Practice testing)、反思提高(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簡稱為“3PR”模式.
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應基于教師的教學需求,而教學需求產生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因此,問題引導應該是教育技術培訓的出發點,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問題采集、需求分析、設計培訓內容.這一環節的工作先于集中培訓進行,通過前期調研,摸清教師對于教育技術的培訓需求,進而能夠清晰把握培訓目標,積極思考培訓內容.通過課題組的調查發現,中小學教師基本具有積極的教育技術意識與態度,能夠意識到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大多數教師的教育技術的理論素養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教師的教育技術操作技能的掌握還不到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影響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導致無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指導下,依據調查結果,充分了解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需求,我們把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內容體系設計為五個模塊,即基本意識與態度、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教育資源創建[9]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并把這五個模塊細化為七個培訓專題,分別是現代教育技術理念與意識、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專業學科教學工具培訓、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因此,在此階段主要是培訓教師了解參訓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需求,讓培訓教師更好的理解教育技術培訓,以利于科學的培訓內容的設計,同時幫助參訓教師能夠在培訓之前思考培訓需求、明確培訓目標、設計培訓內容.
在了解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之后,應根據不同的培訓需求、不同的培訓模塊選擇合適的培訓形式,展開教育技術培訓,堅持實踐取向,努力做到緊密結合教師的實踐需要,據此,教育培訓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如專題講座、研討交流、課堂觀摩、案例學習等,概括起來主要有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長期系統培訓及遠程網絡培訓[10]等三類.
3.2.1 短期培訓.短期培訓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展開,主要針對前期調研發現的亟待解決的、易于通過短期培訓的形式解決的疑惑和問題.這種短期培訓具有針對性,如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與態度的培訓就可以通過專家講座的形式進行,又如教師教學中碰到的某種教學軟件的具體操作問題,也可以通過短期培訓的形式解決.
3.2.2 系統培訓.系統培訓主要是利用培訓機構對教師進行一定時間的系統培訓,這種形式主要是根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及《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這種形式一般要求時間較長,所以一般都會安排在假期集中培訓,目前絕大部分教師參加的培訓均是這種長期系統培訓.
3.2.3 遠程培訓.遠程培訓主要是利用網絡平臺,將培訓內容共享在開發設計的網絡培訓課程里,教師可以靈活的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時間安排,用以滿足教師無法進行集中培訓或者在集中培訓后,通過網絡平臺,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
這一環節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圍繞教師培訓需求、培訓內容展開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即傳統上人們認為的培訓工作,但培訓不能僅僅是這一個環節的工作.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需求來自教師實踐,而檢驗培訓效果也必須是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進行,而且是唯一途徑.因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的評價不能簡單的通過培訓考核進行,而應創新評價方式,將評價環節安排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實踐檢驗培訓效果,實際上強調的是通過培訓用于支持實踐,只有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的有效的培訓,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培訓.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教學實踐也是教育技術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這一環節的主要工作是檢驗培訓的效果.
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絕不是僅僅停留在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碰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于發現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潛在需求,引導教師自覺地運用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使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自覺.因此,在經過教學實踐之后,參訓教師應該對教學實踐進行深刻反思,對培訓的過程和結果做出判斷評價,對有關的現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釋,發現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的潛在需求,為下一個培訓循環提供依據,以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發展.此環節既是一個培訓過程的終結,又是過渡到下一個培訓過程的中介.
構建的“3PR”模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改變對培訓的傳統看法.傳統觀點認為教師培訓就是教師集中在一起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培訓,這種觀點割裂了教師的實踐實際與培訓之間的關系,而這種認識的誤區使得很多教師培訓都不能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而該模式把教學實踐也當成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用于檢驗培訓效果.第二,創新培訓評價方法.傳統的培訓評價往往采用作品考評、國家考試等形式進行,而這種考試往往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相脫節,可能會導致為了考試而培訓的情況.而該模式將培訓效果的評價與檢驗放置在教學實踐中.第三,該模式構建的教育技術培訓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上升的螺旋過程,其中反思提高環節是循環的過渡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取得實效,就要求我們緊密結合教師需求,以實踐取向為培訓的核心理念,正確理解培訓,設計科學的培訓內容,選擇恰當的培訓形式的展開培訓,并通過指導教師實踐的形式檢驗培訓效果,引導教師積極反思培訓過程和結果,發現潛在培訓需求,進而不斷進行培訓.在實施該模式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教育技術培訓,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不是一個一次性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循環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能僅僅停留在“培訓”環節上,即實際問題的解決上,它還包括需求分析、實踐檢驗、反思提高等各環節.
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要依據《標準》和培訓大綱,根據教師的個性需要,提供貼合教師教學實踐的培訓,滿足不同教師的培訓需求.要有效提升教育技術培訓效果,必須將培訓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由實踐得出需求,需求引導培訓,再經由實踐檢驗培訓,并為進一步的培訓提供支撐,從而讓教師在不斷的“實踐—培訓—實踐”的循環過程中理解教育技術.
根據教師的個別化需求和普遍性需求設計完善的培訓方案,科學安排培訓內容,恰當選擇科學的培訓形式,并根據教師的反思結果和培訓效果的檢驗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進而不斷完善培訓方案.
〔1〕張榮.網絡環境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案例—反思”模式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05(2):45-47.
〔2〕〔3〕喬愛玲,王楠.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模式新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20-24.
〔4〕胡曉源.關于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的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6):115-118.
〔5〕〔6〕〔8〕張華.課程與教學整合論[J].教育研究,2000(2):52-58.
〔7〕陳赫.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D].大連理工大學,2008:5-7.
〔9〕馬運朋.高師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62-65.
〔10〕周丙鋒.北京市屬高校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0(9):62-64.
G434
A
1673-260X(2012)03-0203-04
河南省科技廳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研究(102400420067);“河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保障機制研究”及周口師范學院重點學科資助項目(XZDXK2011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