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部,廣東 中山 528404)
□課程改革研究
試論高職院校法律與道德融合教育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以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為例
吳寧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部,廣東 中山 528404)
在面對道德與法律雙重選擇的情況下,當前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價值取向多元,道德失范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加上高職學生原本學習基礎較弱,心理問題復雜等現實問題的雜糅,使得如何強化法制與道德教育,以便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教育任務更為突出。為此,分析現有教學各環節中的問題,擬建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教學的應對模式,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道德與法律教學;現狀;新實踐模式
在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當中,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缺一不可。然而如何在高職院校真正貫徹這種教育精神,卻并非易事,值得我們深入的分析論證。在教學中只有把法律與道德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心理動態,并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才能真正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我國有悠久的道德與法律并用歷史,如何將法律與道德很好的融合是自古以來就在探討的一個恒常話題,道德與法律不會一成不變,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新的變化。新時期,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我們的道德與法律教育是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一)辯證的道德與法律
道德與法律都屬上層建筑,道德是社會意識范疇,法律則是制度范疇,然而二者關系密切,法律是道德傳播的有效途徑,而道德則是法律的助推力與評判標準。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而道德建設需要法律保護。概言之,道德與法律都是制約人們思想行動的重要手段。法律憑借其權威性與強制力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而道德則以其說服力與勸導力提升社會成員的思想覺悟與道德認知。正因為如此,若割裂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就無法發揮出道德與法律的效能,故而,如何在高校教育前線建立有效的道德與法律教育勢在必行。
(二)高職院校道德法律合并教育的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當前社會高層技術人員的發展需求,國家對高職教育日益重視,高職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將職業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根據國家 “高校兩課”的改革精神,高職院校均將法律基礎課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合二為一,并統編教材。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自覺提升道德水平與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并運用所學所悟,正確分析、處理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1]。再綜合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和統編教材的相關精神,我們不難發現法律與道德二者不是一種主從關系,不是一種平行關系,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數量對等關系,兩大部分從學科、知識、素質等多個層面都相互依存、相互滲透。
雖然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已合二為一,但是在教學中道德與法律各行其道的現象還是難以避免,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一)學生道德失范,法制觀念薄弱的現狀
隨著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多媒介在高校校園的日益普及,媒體負面影響所導致的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日漸凸現。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興趣缺失、學習動力不足等。實際上,道德失范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誤行為,它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品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諸多問題。道德失范會最終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加。
(二)倚重理論忽視實踐性運用,學時分配不合理的現實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法律基礎部分已然成為該課程教學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事實上該課程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但往往受到現實的教學條件限制,教師除了在法律基礎部分教學中采用少量的法制方面的視頻材料外,多是照本宣科,其他的實踐教學形式較少運用。從根本上影響到教學的最終效果。過去的 《思想道德修養》和 《法律基礎》一般是各36學時,這個學時量本身就略顯不足。合并后課時量相對于以前兩門課72總學時又有壓縮。因此 “課程量多、課時量少”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三)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單一,教材與教輔用書的局限等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直沒有太多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仍然是普遍現象。另外,目前的教材以及教輔用書也存在一些不足:教材前部分為思想道德修養,后部分為法律基礎的體例編排容易使人產生前后 “兩張皮”的感覺。雖然第五章、第六章力圖體現出道德問題與法律問題的結合,但都是應用層面的法律常識介紹,還未能深層次地體現出兩大部分的有機融合。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雖然多,但不少內容是法律本科專業教材的 “壓縮”,某些內容只是中學課程的內容重復和簡單對接。理論性方面對一些基本的法理知識闡述的不夠深刻等等[2]。這些不足必然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教學能力。
(一)社會視角的發散教育
1.以課堂與課外師生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以不同高職院校的道德法律課為調查對象采用師生問卷調查的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定性、定量為基本研究方法,并對其進行分析論證,可以迅速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做,能及時修正與改進教學方案,探索新模式,開發出新的教學手段、方法,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新途徑。
2.建立法律咨詢室,組織專家專題講座。搭建大學生維權與法制道德意識培養的平臺,并切實有效地為大學生服務。從社會熱點與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視點出發,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與實踐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并舉辦道德與法律方面的講座,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們的一些思想困擾與生活困難。
3.評選校園道德模范。弘揚中華道德文化,進一步加強道德與法律的校園宣傳,積極有序地開展校園道德模范的評選,以先進典型來帶動學院的道德文化建設氛圍,營建出良好的校園文化、專業文化、班級文化。
4.營建課外教學基地。鼓勵師生積極走出校園,親近社會。本著學校與社會企業共建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則建立為教學實踐工作服務的基地,為大學生的道德法律教學創造更優的社會環境。
(二)專業領域的教學革新
1.電化課堂教學的深化。課堂教學設計的良好開展,需要教育媒介的改革與創新,在當今的教育構架中,電教媒體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法律與道德課程的結合,需要利用好多媒體的圖、文、音、影等特點,擴大信息量,從提供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角度,將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來導入教學內容。
2.重視課堂藝術基調。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若真正做到 “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說,教學效果的最終實現,關鍵在于教師的 “教”是否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3.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的新原則??茖W劃分教學專題,弱化理論學時,適當增加實際應用的教學環節。以案例帶動理論,突出關鍵重點,強調實用性。多聯系一些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法律與道德內容作專章與學生互動。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唯有如此,才能將道德與法律真正結合,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與道德意識。
4.實施新的課程結業評估辦法。合理有效的評估辦法應注重對學習過程的發展性績效,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行為和課后踐行的完成情況,逐漸改變以書本知識為根本點的單一考核模式,可在傳統知識講授基礎上加入法律與道德綜合能力的考量。強調檢驗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試內容上可增加主觀性考題的比重,培養其提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增開公共選修課程,適時彌補課時的不足??蓪⒄n堂延伸到網絡,開發網絡教學新途徑,當然網絡教學過程,必須加強對校園網絡行為的監控與管理,堅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的傳播,清理不健康內容,同時教育好大學生自覺維護網絡秩序[3]。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富于變化,緊跟時代大潮,需要時刻更新,有著與其他課程教學不同的教學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唯有不斷地去分析思考,積極主動地改革實踐。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高校法制與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教師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魅力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使法律與道德精神協調起來,讓法律得到道德的內化支撐,讓道德精神與法律精神合二為一,并最終成為社會的共同價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貫徹教學思想,并徹底地實現道德與法律的融合教育。
[1]陳紹華.當前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86.
[2]姚迎春,翟艷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要避免法律基礎部分 “邊緣化”[J].學習月刊,2009,(18):101.
[3]仲崇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15):58.
G415
A
1674-3652(2012)02-0049-03
2011-11-28
吳 寧,女,湖南衡陽人,主要從事行政法、法律與道德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小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