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飛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發展不平衡,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匹配和不和諧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在全球還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始終廣泛存在,只不過在不同階段表現程度不同而已。目前我國經濟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從空間上看,呈現東高西低的特征。2010年,東部地區人均GDP水平最高,前三位上海80344.86元,北京76544.11元,天津71723.07元;后三位云南 15628.01元,甘肅 14403.71元,貴州11749.28元,均為西部省份。最發達的上海人均GDP是最貧困的貴州的近7倍,這個差距在2004年的時候高達13倍,雖然近幾年差距有所縮小,但是總體上差距還是很大。此外,不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也很大。2009年我國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萬余元。目前全國4007萬貧困人口中,高達90%以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不僅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東高西低的狀況,社會發展水平也是如此。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地區間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社會發展總指數低于全國水平的16個省區都屬于中西部地區,而居前10名的都位于東部地區。在公共基礎設施、環境、文化、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僅為東部地區的73.5%。另外,我國70%以上的優質衛生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廣大中西部農村只擁有不足30%的衛生資源,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2007年河南省農村平均1600人擁有1張鄉衛生院的床位,1200人擁有1名衛生技術人員;在2500個鄉鎮衛生院中,救護車、B超機、X光機、檢查床等基本醫療設備,每個鄉鎮衛生院平均不足1臺(件)。另外,農村醫生的文化和專業水平也很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農村醫療隊伍中,本科生僅占1%左右,專科生僅占10%~20%,其余為中專以下水平。
從城市化發展水平來看,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遠低于東部地區,中國目前城市總數達667個,其中50%以上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面積為10%左右),中西部地區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0%和20%,據統計,東部平均每100萬平方公里有各級城市330多個,而中西部平均每100萬平方公里僅有各級城市80個和30個,東部城市密度是西部的11倍。我國新公布的百萬人以上特大城市有52個,其中西部有10個、中部有16個、東部有26個。胡鞍鋼教授把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這種狀況形象地概括為“一個中國,四個世界”。“第一世界”是高收入發達地區,相當于世界的高收入發達國家水平,如北京、上海等。“第四世界”是廣大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和低收入地區。中國目前約有一半以上的地區屬于“第四世界”,主要集中在貴州、甘肅、陜西、西藏等地。“第四世界”和“第一世界”差距非常懸殊,在某些方面社會經濟發展至少要相差半個世紀,甚至更多。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存在著“先天性”的差異。東部地區面臨海洋,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占據了先天發展優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交通發達、基礎設施先進、人們市場意識較為濃厚,是改革開放、吸引外資的最佳區位。而中西部地區卻相對處于內陸封閉或半封閉地帶,尤其是西部地區,盡管資源豐富,但是地形上崇山峻嶺,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閉塞,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貿易往來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素較多。氣候與水土資源情況差,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既不利于人類居住,也不利于農業生產。東西部自然條件的顯著差異,形成了極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我國地理上有一個著名的“璦琿—騰沖”線,此線的東南方約36%的國土面積卻集中了96%的人口,此線西北方64%的國土面積只分布了4%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以前,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唐朝末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特別是宋朝以后,長江以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逐步轉向了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形成我國經濟南盛北衰的局面。從南宋開始的經濟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時期更加明顯,尤其是清末各種因素更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西方國家爭相瓜分中國原料產地和市場,把當時中國納入他們的國際分工體系。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沿海地區在參與西方國家經濟循環中走在國內經濟發展的前列。而且清末的洋務運動所創辦的現代工業也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畸形經濟中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資源遭到更加殘酷的掠奪,經濟越發落后。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凋敝,交通閉塞,社會制度極其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當時在工業發展指標方面東部沿海地區集中了全國75%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占全國總面積70%以上的西部地區則僅有3.8%的工業產值;工業總產值最高的上海與最低的寧夏兩者之比竟為292∶1。
國家政策取向是一定時期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到2000年,國家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特殊需要,實施了向沿海傾斜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在國家政策導向下,東部地區的投資急劇增加。改革開放前20年國家投資的主要重點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國家投資具有很強的集聚效應,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向東部區域流動。另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區域布局上實行的是“梯度推進戰略”,各項改革開放措施的出臺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內地逐步展開的梯度推進方式。這種推進方式給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明顯的先發優勢,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加上沿海開放政策的貫徹實施,東部地區的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此外由于沿海地區還享受國家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中西部地區大量的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也均流向了東部發達地區。這進一步加劇了中西部與東南沿海的差距,形成“馬太效應”。
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質是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質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經濟學家徐逢賢歷時7年實地考察了東西部30多個縣后,所得出的結論令人驚訝:調查結果表明,東西部綜合人才差距是10:1,東部每100人擁有科技人員18名,西部只有2名。東部鄉鎮領導干部大中專以上學歷占64%,西部不足20%。東部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0年零8個月,而西部為3年零6個月。目前,全國約有8500多萬文盲、半文盲,有3/4集中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低下,直接影響了中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可以說,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因此,能否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對于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是個嚴峻的挑戰。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改革開放和逐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為保障,切實做好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應該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強化支持,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戰略布局。
2.積極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
所謂主體功能區是指基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的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因素,將特定的區域確定為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可以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細化國土開發格局的空間尺度,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制度,加大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和落實相關規劃和政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起著基礎性的配置作用,但市場不是萬能的,也有缺陷。首先,市場的本質是競爭,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最終追求目標,存在“外部不經濟”,對于國家長遠的、公共的事業,每個個體都不會主動去考慮。其次,市場“重效”,不能解決公平問題。因為,市場機制會自發地向效率傾斜。有效率者或因種種原因而在競爭中致勝進而積累財富,而那些沒有效率者或因種種原因而在競爭中失敗者便愈來愈窮,貧富懸殊就會越來越大。這與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不相適應的。
由于市場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搞好統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要利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合理配置各種公共資源。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使東、中、西和東北四大區域形成結構完善、功能健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完善的市場網絡,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促進區域貿易,推動協調發展。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老少邊窮”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65%左右,有52個少數民族分布在這里,大多地處祖國西北部邊陲,空間位置偏遠、經濟發展滯后。我國陸地上與周邊相鄰的國家共有15個,其中有14個是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直接接壤的國家。積極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對于鞏固祖國統一、維護邊疆穩定、抵御外部勢力的滲透,具有極為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以及長遠的戰略意義。為進一步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近年來中央政府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的力度。2010年中西部地區財政支出平均60%以上的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在區域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為中西部地區頒布一系列優惠政策,對產業布局作出宏觀調整,引導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同時,實行地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的產業格局出現了新的調整,同時加速了沿海產業轉移的步伐。從2002年開始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制造中心、產品設計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為代表的高端產業就已經開始向我國東部地區轉移。目前我國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80%左右的加工工業,以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為主導的國際產業正在形成。但是近年來東部地區加工工業開始出現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給緊張、企業成本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騰籠換鳥”勢在必行。此時中西部各地特別是與東部地區相鄰且交通運輸條件較好的中西部省區,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筑巢引鳳,增強開放合作意識,營造招商引資良好環境,以更積極的姿態、更有效的措施,搶占先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吸引大批東部產業進入,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積極的態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過于盲目,應該有規劃、有質量、有創新地承接轉移。首先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事實上,從中國的發展現狀看,中西部地區當前除了要加快經濟發展,在生態保護方面也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因此引進產業時應遵循“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發展”的原則,吸取發達地區發展的經驗教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注意堅持節約與開發并重,不能不顧土地、資源、生態以及勞動力等方面的承載能力而盲目發展。要把節約資源、節能降耗放在首位,積極推行綠色生產和消費,切實做到可持續發展。另外就是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招商引資的目標,尤其是西部地區不能只將數量作為招商引資成果的衡量標準。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永進.數字中國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
[3]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十二”五時期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0(5).
[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www.gov.cn,2011 -0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