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修正案》已于7月6日公布,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財稅領域的專家們分析,草案稿仍重在政府內部管理,規范政府行為方面還顯不足,并在立法目的、強化預算監督、理順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視的建議。
首先必須肯定,開門立法,國家制度和體制改革問計于民成為常規,這本身就說明了我國公共權力的運行已有了更強的自我約束的自覺。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好的理念,好的根本性層面的制度和基本層面的制度,還需要與之匹配的具體層面的制度,即我們通常所說政治經濟體制給以具體的體現和落實。當前強調建立和完善財政監督體制,主要是形成政府自我約束的行為模式,監督體制要發揮激發政府自我約束動力的功能。
一般而言,企業、家庭、個人等私域,利益主體相對單一,利益目標比較明確,其自我約束的動力較強。而財政公域涉及利益主體眾多,利益目標多元,還存在公共代理人扭曲國家意志、謀求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道德風險。這說明財政公域特別需要包括社會監督在內的監督力量的介入,否則這些弊端很難自我革除。
財政監督體制要從限權和問責兩個方面來強化政府自我約束動力。一要解決政府權力邊界過大的問題。從學理上講擴大預算、擴大編制、對私域進行過度的管制和干預的沖動總是存在的,這一方面限制了民間社會的活力,另一方面虛耗了過大的財政成本。政府部門要拒絕相互爭權和與民爭利的誘惑,最大限度地預防立法腐敗和尋租現象的發生。二要落實政府的責任。當前政府權力和責任不對稱的問題的確存在,要讓政府提供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剛性化。如果政府責任沒有剛性標準,財政分配就會在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中被少數人侵占,形成分配不公。同時,這樣的自由裁量權客觀上又使民眾產生“感恩型福利觀”,容易陷入在利益競爭中“找市長不找市場”的困局,削弱了社會監督的積極性。
如何通過財政監督體制的創新來激發政府自我約束的動力?首先在于全社會權利本位和納稅人權利意識的形成,以全社會積極主動的監督、問責合力形成有指向的壓力,從而使政府具有自律的動力。第二,預算法應該處理好立法權和行政權力。第三,要不斷從技術上形成突破口。如這一次“三公經費”的支出賬目公布,無形中是通過公開透明的財務披露,引入了有形的公眾壓力,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動力。再如,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技術的普及,讓社會成員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政府的制度建設過程中。第四,在當前的權力結構之下,政府上下級之間的監督也要得到充分重視,上級政府監督下級政府仍然具有較高效率,問題是這種監管要動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