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宏晶 孫明凱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貿易結算中電子信用證操作實務問題
■ 呂宏晶 孫明凱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院級重點課題 制造業服務類專業群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項目編號:JYLX2010012
電子商務對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將國際貿易帶入了無紙化時代,信用證形式經歷了由紙質信用證到網上信用證再到電子信用證的變化。電子信用證的準確、方便、快捷的特點,使其成為國際貿易結算創新領域的新工具。然而電子信用證在實務操作及應用層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電子信用證在各當事方間需要通過網絡系統進行傳遞,這些最基本的條件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都能滿足。目前SWIFT信用證已占全球信用證的80%,近乎所有銀行間都開始以電子形式傳遞與信用證相關信息,即實現了信用證通知的電子化。例如:買賣雙方在合同中規定以電子信用證方式支付,買方完成電子版信用證開證申請書并通過網絡發送到開證行的計算機系統,開證行開出信用證利用SWIFT系統發給通知行并由其轉給受益人的電子郵箱,原先傳統方式需要7天的業務可以在一天甚至一個小時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但SWIFT系統也有一些不足之處。SWIFT信用證無法自動適用eUCP(信用證電子交單附則),對此SWIFT發布了SWIFT Eucp Guidelines(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信用證電子交單附則指引),但該指引并未在實踐中發揮明顯的作用,因SWIFT信用證運作形式的電子化程度相對較低,在這些方面SWIFT都需要進一步地努力去解決。目前,SWIFT已開始開發制訂一系列的覆蓋貿易合同鏈的全過程的基于XML(可擴展標記語言)技術的貿易融資標準,未來該標準實現的時候SWIFT貿易融資標準也將會完全適用于eUCP了。
簽發電子單據在當前較容易甚至有些已經能實現。現有的一些從事保險電子商務業務的保險公司就提供電子投保服務,而投保人獲取的就是電子保單。電子單據的交付需要借助互聯網進行傳送,然后再由簽收人在計算機終端進行簽收。
受益人收集所有信用證項下要求的電子單據后方能轉發給開證行進行交單付款。在電子交單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銀行間的電子單據交付。在現階段鑒于銀行業特殊的業務保密性,共享的內部網絡系統很難實現,銀行間的電子化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踐。例如:國際貿易結算信用證業務中,開證行與議付行處于兩個不同的國家,有時還會出現第三國的償付行,這些處于不同國家的銀行間電子單據交付不易實現。第二,第三方機構間的電子單據交付。完整的信用證操作需要海關、銀行、保險、運輸、質檢等眾多部門的協調運作,這一過程伴隨著大量的單證、票據與文件。例如:保險公司簽發的保險單、船公司或無船承運人簽發的提單、檢驗檢疫局簽發的質量證明書和貿促會簽發的產地證書等。銀行系統與政府機構之間的內部操作網絡就需要達成共享的狀態,在當前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各司其職,行業劃分十分明顯,更缺乏這樣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支持。
在審單方面,用電子方式審查電子單據,可以通過在電腦中設置審核的標準程序讓審單操作自動化,這樣審單的時間也將明顯縮短。eUCP關于單據審核時間問題仍然參照UCP600(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即銀行審單時間為5個工作日,并未做出特別的少于5個工作日的特別規定。但電子單據也許不存在于同一物理位置,一套完整的單據可能來自于多個地方,這時就需要有一條信息提示所有信用證項下單據己經提交完畢,更關鍵的是,需要有一條信息來啟動審核單據的計時。在單據電子化并未完全實現的情況下,會出現受益人將電子單據和紙質單據一起提交的情形,這樣銀行審單所花費的時間可能還會超過紙質單據。
發票電子化后成為格式標準的電子發票,以電子形式記錄存儲在計算機終端。在EDI(電子數據交換)制度中,電子記錄存在易被篡改的缺陷,這使它作為財政收支憑證的法定性質與會計核算原始依據的基本功能被削弱,從而會出現買方拒絕簽收電子發票的狀況。再者,在電子商務下,納稅人能容易地將其電子帳簿紀錄轉移,這也給稅收機構查證課稅證據并據此征稅帶來了困難。
保單電子化或許給投保人帶來了諸如異地投保的便利,但投保的最終目的是在發生意外事件的時候有保險理賠的保障。在CIF(即成本加保險費加運費付至目的港)合同交易條件下,買方如何向保險機構證明自己就是電子保單中的受益人,電子保單如何能做到不可復制的唯一性等,都會成為保單電子化后受益人索賠的障礙。電子保單如何實行背書轉讓的功能也是一個難題。
海關的電子化進程從整個世界范圍看總是處于領先的地位。電子報關是指海關與報關對象(如進出口貨物的收發貨人或其代理人)之間運用現代通訊和網絡技術等自動交換和處理報關文件,并利用海關計算機應用系統實現網上報關、網上支付、許可證網上查詢以及聯網監控等,及時、自動地完成整個報關過程,該系統還關系到出口貨物管理等部門。無紙化報關還未在全球實現,因而已施行電子報關國家的電子報關單在一個報關未實現無紙化的國家是否依然具有其效力,不得而知。類似的還有在報關過程中需要的原產地證書等,經由出口國簽發的原產地證一旦電子化后,可能會因為進口國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無法接收與識別而被拒絕。
提單作為傳統信用證項下唯一具有物權憑證功能的單據,其電子化相比其他單據面臨著更為復雜的障礙。現階段電子提單仍未能在國際貿易中得到充分實踐,主要歸結于電子提單的效力依舊不能與傳統提單等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單的物權憑證功能的實現存在一定阻礙,主要體現在電子提單物權憑證實現的技術和法律方面的問題。傳統提單可以通過背書來實現物權的轉移,而電子提單無法通過蓋章和簽字的形式進行具有唯一性的背書。
電子信用證的申請開立與通知在整個信用證業務流程中的問題障礙較小,SWIFT系統在電子化運作程度的提高及貿易融資標準等方面的完善是解決問題的關鍵,SWIFT也正在努力解決相關問題,這里就不單獨討論。而信用證業務作為單據的買賣交易,單據電子化問題是其最為關鍵的。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單據電子化在形式上很容易實現,而電子單據應用的關鍵是其功能的實現,如電子發票能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電子保單能轉讓、能作為保險索賠的依據,電子提單能實現物權憑證功能等,筆者針對電子單據功能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電子發票、電子保單等單據功能的實現,從技術上來說,一套完善電子單據對應的識別與存儲計算機網絡系統是可行的,譬如電子發票會計核算功能,會計核算軟件在目前已經有了廣泛應用。而鑒于國際貿易參與方的地域差異性,電子發票的交付需要一套統一的電子信用證參與的記賬系統來解決,這套系統不僅要實現電子發票的傳遞與存儲,而且對電子發票的真偽也要能進行識別。例如:中國A公司出口貨物到美國B公司,A公司開出的電子發票要實現在A公司、議付行(中國的銀行)、開證行(美國的銀行)和B公司等之間的傳遞和存儲,且各方當事人能識別電子發票的真偽,從而防止進出口企業在繳納稅收過程中將其篡改或偽造,而像這樣一套完善系統的實現,必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探究過程。類似的電子保單,電子報關單等,同樣可以從以上的角度去考慮保障其效力。如CIF貿易合同中,貨物在海上運輸過程中遭受損失,美國的B公司在索賠時要向中國的保險公司證明自己就是電子保單的受益人,且要證明電子保單的唯一性和真實有效性,這就需要一套與完善的電子保單相對應的識別與存儲計算機網絡系統。再者,從法律角度而言,電子單據的效力也可以通過相應的立法進行強制性的規定,有了法律保障與技術層面的雙重保障,以上電子單據功能的實現指日可待。
傳統提單中物權憑證功能實質上與其流通功能與擔保功能存在一個等同轉換的關系,因此一旦電子提單實現了這兩方面的內容,也就能實現物權憑證的功能。
1.電子提單的流通轉讓。紙質與電子化形式的差異只是由交易媒介的改變引起的,而若一旦當事各方達成了協議,認可單據內包含的信用,那一切信息包括EDI媒介在內的都可以用來轉讓。所以理想的流通機制的建立是實現電子提單流通性的重要條件。在技術層面,EDI信息傳遞具有信息的永久存儲性并更快速便捷;電子提單背書功能可以通過數字簽名操作來進行;利用電子商務技術中的電子認證來進行對電子提單持有人身份的確認與電子提單的轉讓。從法律角度,UNCITRAL(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運輸法公約草案》、《鹿特丹規則》和澳大利亞海商法都在某種程度從法律性質上肯定了電子提單的流通性。例如,澳大利亞海商法規定:“電子提單在法律性質上是提單,也是權利憑證,因而具有流通性”,我國要實現電子提單的流通轉讓也需要相關法律的支持。
2.電子提單的擔保功能。怎樣分辨轉讓和質押中的轉移占有問題,可以參考CMI(國際海商法協會)規則的操作方式,通過改進和完善銀行自己的規則,并輔之以相應的電子技術,銀行可以持有電子密鑰與原先的書面提單類似,從而保證銀行基于電子提單享有的擔保權得以實現。假設電子提單持有人有一套承運人發送的電子提單和一個密碼,電子提單持有人想轉讓或質押給銀行(開證行或議付行)時,先向承運人發出通知,承運人據此向被建議的新持有人即銀行發送提單內容,由銀行確認后,承運人銷毀原來的密碼,發出一個新密碼給銀行,銀行便成為電子提單的新持有人,可以用于出口押匯或進口押匯業務中。
電子交單等環節的障礙可以從對eUCP的改進來著手。第一,對信用證業務主體范圍作出規定。例如可以用“銀行或者其他相關機構”代替eUCP中各交單、審單規則中“銀行”這一主體規定,因為國外一些電子商務公司也開展了電子信用證業務,例如英國倫敦的電子商務公司開發的BOLERO系統、美國紐約的電子商務公司開發的TradeCard系統和加拿大電子商務軟件公司開發的CCEWeb系統等。第二,對電子單據交付與處理的“合理時間”作出規定。eUCP可以增加對電子單據的提交與簽收時間的具體鑒定條款,可以參照《電子商務法》的規定:“電子記錄進入信用證所指定的電子地址的日期,電子記錄的發出日期為其進入交單人控制范圍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統的日期”,電子單據的提交速度很快,電子單據的處理時間再規定為五個工作日就不再合理,可以將單據處理時間重新規定在一個合理且被大眾接受的范圍內。第三,對電子單據的“正本”作出規定。eUCP可以對某種使得電子記錄具有唯一性的操作辦法進行規定,從而使得唯一有效性可以代替傳統正本概念的運用。
電子信用證的優勢及信用證電子化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各國企業已開始對電子信用證密切關注,但許多企業尤其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電子信用證的實踐應用仍秉著觀望的態度。在國際貿易結算實踐中電子信用證的普及,除了有待于在技術和法律上做出全面的調整外,商檢、海關、保險與物流等各方面的電子化協同運作更是必要的。
[1]彭慧芝.電子信用證應用問題研究 [D]. 江西:江西財經大學,2010:18—26
[2]章秀琴.國際貿易中電子信用證應用的若干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09(11)
[3]唐濤.淺議電子信用證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應用 [J].《電子商務》,2011(02)
[4]朱諸.電子信用證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