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勛
消費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機構模式,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廣泛使用,廣受不同消費群體的歡迎,是刺激消費、增加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國首批消費金融公司正式投入運行,對于拉動居民消費,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掌握消費金融發展狀況,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近期對某消費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度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檢查,發現起步階段的消費金融在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及業務合規性等方面存在若干問題,有些問題已制約著消費金融業的健康發展。筆者從促進消費金融長遠健康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議。
某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是全國范圍內首批獲準籌建的3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自成立以來,該公司對外努力拓展合作渠道,探索消費金融與商戶的合作模式,建立便利客戶的服務體系,對內完善內部流程,加強內部控制,注重人才培養,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總體業績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截止至2011年末,該公司共推出5個系列消費金融產品,貸款余額83280萬元。但通過檢查該公司也暴露出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呈現出快速發展與風險高企并存的態勢,在消費金融公司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該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成立當年虧損,2011年是該公司第一個完整經營的年度,經營業績壓力相對較小。由于該市政府對新成立金融企業給予大力支持,2011年該公司共得到政府補貼1600余萬元,當年實現盈利毫無問題。但檢查發現,該公司為了平滑各年利潤,避免2011年凈利潤實現過大幅度增長,在2011年度通過虛減收入、虛增費用方式,人為調節利潤,從而達到避稅和進一步獲取政府補助的目的。
1、虛減收入。2011年4月至10月,該公司按客戶申請“新易貸——理想之家”貸款金額的3%一次性收取貸款手續費1885.39萬元,財務上作收入處理,并計提了相應的營業稅金及附加稅費。2011年11月23日,該公司將已經收取的貸款手續費的50%部分共942.7萬元予以沖減,并沖減相應的營業稅金及附加稅費53.26萬元,該部分沖減的收入計入預收賬款科目掛賬。此類貸款手續費是按客戶申請貸款金額一次性收取,貸款手續費在放貸前收取,且在公司調賬以前貸款已經發放,按照會計準則規定這些貸款手續費應全額確認為當期收入,該公司上述操作直接導致2011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減少942.7萬元。
2、通過資本費用化方式多計費用。該公司2011年度將購買的財務軟件、辦公軟件等無形資產支出513.76萬元直接計入“研究開發費用”,其中2010年度計入461.39萬元,2011年度計入52.37萬元。按照規定,此類支出本應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并在使用壽命期內合理攤銷,截止2011年底應攤銷金額57.96萬元,違規多計費用513.7萬元。
消費金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業務大多依靠股東關聯方開展,這種關聯方式雖然有助于其迅速拓展業務,但也為關聯利益輸送埋下伏筆。檢查中發現,該公司2011年度宣傳費中列支購物卡187.08萬元,以支付“新易貸——理想之家”業務推薦及貸后管理獎勵的名義送給某銀行及相關支行,相關收卡行僅向該公司出具了一份簽收單。其中,業務推薦獎勵標準為支行推薦及放款金額的3‰,貸后管理獎勵標準為支行承擔貸后管理金額的2‰,這種以購物卡形式支付關聯單位業務獎勵的形式,避開了與關聯單位的賬務往來,直接將利益輸送給關聯單位員工,存在“商業賄賂”風險,反映出該公司嚴格執行財經法規的意識比較欠缺。公司財務管理沒有嚴格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而是以業務發展的需要和公司利益的需要為出發點,導致違規問題突出。
在呆賬核銷方面,消費金融的“快捷特色”也遭遇到政策瓶頸。如該公司規定“逾期后經追索180天以上仍無法收回”的貸款可予以核銷,據此,該公司2011年將18戶“新易貸”消費金融貸款合計15.1萬元予以核銷。而按照財政部 《金融企業呆賬貸款核銷管理辦法》的規定,只有余額在10萬元及以下的個人無抵押(質押)貸款、抵押(質押)無效貸款或抵押(質押)物已處置完畢的貸款,且經追索2年以上仍無法收回才能認定為呆賬予以核銷。而此18戶貸款的單戶本金均在2萬元以下,截止到核銷日上述貸款相應的逾期天數為210天至330天,不符合貸款核銷條件。因此,這種“快捷政策”屬于違規行為,核銷款項也不能稅前扣除。
該公司除小額貸款采用業務外包外,還對如“新易貸——理想之家”1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100萬元以上貸款筆數和余額分別為173筆和27053萬元,分別占該款貸款的14.5%和36.6%),也采用了類似于外包的授權認可模式,過度依賴所謂授權認可網點,導致大量貸款“三查”未落實。
1、未認真調查核實借款人資信狀況。如,2011年6月21日,該公司向徐某發放貸款300萬元,貸款用途為購買紀念幣。某化纖公司和某工貿公司均出具了借款人收入證明,但該公司未能進一步核實借款人身份。又如,檢查該公司2011年5—7月份向徐某、楊某等10人發放的消費貸款發現,其收入證明全部是從銀行各個受理網點獲得的復印件,其中,有三人的收入證明未進行電話核實,有二人收入證明在貸款發放后近兩個月才電話核實。
2、未認真核實融資背景真實性。如,2011年5—7月期間,該公司先后為董某、趙某和丁某發放貸款3筆,金額合計543萬元,約定貸款用途為購買古董、珠寶或字畫,而借款人與交易對象簽訂的買賣合同中所附標的物圖片均系網絡圖片而非實物照片,且標的物未經第三方鑒定評估,但該公司并未針對這些疑點認真核查便發放了貸款。
3、貸后檢查未落實。檢查2011年5—7月份楊某、陳某和李某等10人發放的消費貸款發現,在貸款支付后,該公司沒有定期對貸款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分析。
為了控制風險,保證資金流向消費領域,中國銀監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消費金融公司須向曾從本公司申請過耐用消費品貸款且還款記錄良好的借款人發放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第十八條規定“消費金融公司向個人發放消費貸款的余額不得超過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這也是消費金融區別于一般個人貸款的主要政策限制。但實際檢查中發現,該公司主打信貸品種2011年末貸款余額73537.81萬元,占該公司總貸款余額的88.3%,性質均屬于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但借款人均未申請過耐用消費品貸款,對照上述規定,則該類貸款均應屬違規發放的貸款。但實際情況是從上海市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金融需求來看,申請一般用途消費貸款并不一定有耐用消費品融資需求,因此在該地區難以找到合適的客戶對象。
該消費金融公司違規問題既有新業態的新特點,也有金融行業屢見不鮮的老毛病。為了避免消費金融公司走過去國有銀行“大發展、大不良”的老路,推動消費金融業態實現健康發展、合規發展,財稅、銀監等監管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創新監管方式。要強化對消費金融新業態的研究、指導和規范,在深入調研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監管思路,確保消費金融公司經營管理不游離于監管之外。尤其是對一些已經落后于業務發展實際的政策規定及時調整、創新,避免消費金融公司被動違規。
目前,消費金融公司業務規模小、員工數量少,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公司很難在財務管理、內控合規等部門投入太多資源,公司員工的財經法規意識也比較薄弱。但合規合法是公司大發展的前提,也是大發展的需要,公司要把合規經營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加強員工法制和職業道德教育,充實財務人員隊伍,完善財務制度。
根據市場實際狀況,取消“消費金融公司須向曾從本公司申請過耐用消費品貸款且還款記錄良好的借款人發放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金融公司向個人發放消費貸款的余額不得超過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的規定,明確貸款人應通過征信系統、賬戶查驗、納稅證明或公眾媒體等多種渠道了解借款人的資信狀況。
鑒于借款人購買貴金屬、紀念幣、古董等大宗商品是用于消費還是投資的真實意思難以把握,且此類商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應明確消費貸款不得用于購買投資性貴金屬、紀念幣、古董等等。
建議規定消費金融公司根據地區消費水平和融資需求,將一定額度以上的貸款同小額貸款區分管理,并制定審慎有效的管理制度。如100萬元以上貸款業務(包括授信決策、貸款“三查”、風險控制等授信業務的盡職工作全過程)不得外包或委托第三方機構;100萬元以上貸款必須由本公司相關人員按《個人貸款管理辦法》的規定實行面談面簽,做好面談面簽影像記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貸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