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賀婷婷
為了建立和完善財政促進金融支農的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撬動社會資金流向“三農”的杠桿效應,自2009年以來,我國在部分地區開展了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試點。
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檢查組2012年4月對湖北省的9個市(州)的2010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檢查。檢查發現,有23個縣(市)的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存在地方配套不到位的情況。這9個市(州)申報2010年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金額合計18320萬元,占全省獎勵金額總額的76.8%。其中,屬于縣(市)財政應該配套的資金合計為6412萬元,實際上,地方未配套資金合計達2481.53萬元,占比38.7%。在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有18個縣(市)地方配套到位率為0,有5個縣(市)配套不足。
配套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沒有安排配套資金,無配套意識。2010年,湖北省首次納入了試點范圍。部分縣市將中央和省級劃撥的獎勵資金撥付給金融機構,但本級配套的部分一直沒有安排。第二,配套資金虛假到位。如某市財政局通過先撥入后轉回的辦法,先將配套資金撥給金融機構,隨后金融機構又將該筆資金轉回財政局,制造撥付了配套資金的假象。第三,配套資金撥付不足。
配套資金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首次試點,配套意識不足。2010年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是湖北省第一次進行申報,部分地方財政部門還沒有把該部分配套獎勵資金納入地方的預算,配套意識不足。第二,地方財力不足,配套資金吃緊。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多數政策都強調要地方配套,部分縣(市)財政部門的資金平衡情況顯示出財政收入不抵財政支出的現狀,無力提供配套。第三,該筆配套資金屬于獎勵性質的資金,且獎勵對象為金融機構:市場上獲利能力較強的一方,在地方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地方財政部門的配套意愿較低。第四,金融機構獲得的獎勵資金大多悉數上交至總行,地方配套的獎勵資金最終貢獻給本縣(市)之外,甚至省外地區,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的作用不大。金融機構本身是盈利較強的機構,相應的獎勵資金相比其業務收入也只是冰山一角。部分金融機構把該筆獎勵資金作為中間業務收入,充當業績,最終的獎勵資金都上交至總行,致使獎勵資金流出配套地方。第五,實際運作中監管缺失。部分縣(市)財政局采用先撥入后轉回的方法使本級配套資金虛假到位。
近年來,中央下達地方資金,多數要求地方配套,以使地方更好地履行相應的審核職能,將政策落實到位。但地方財權與職權不相配的財政體制,使得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地方財政在履行相應的職責時,還面臨著財力不足的困境與接受監督檢查時配套不到位的風險。對于相應政策的執行,既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審核職責,又承擔了相當一部分財力。湖北省在該項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地方財政承擔的50%獎勵資金,由省級財政承擔15%,縣(市)級財政承擔35%。這一分配比例對于部分縣(市)來說,財政負擔較大。因此,筆者建議:第一,考慮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配套資金分配比例。對于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合理降低地方配套的比例。第二,要加強監督,督促地方財政將相應的政策落實到位,使配套資金能及時到位。第三,考慮將獎勵資金作為工作經費發給地方金融機構,防止獎勵資金外流。考慮各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以支農惠農的貢獻率來區別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