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明
對人民銀行基層分點開展事后監督的優勢解析
■郭京明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現行制度規定,事后監督屬于會計核算監督范疇,是會計核算過程的延續。因此,事后監督信息具有會計信息和監督信息的雙重性,既具備“及時性、相關性、可比性、可靠性”等一般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又具有“評價反饋、預警提示”等與其他會計信息所不同的特性和作用。有效運用事后監督信息,對提高基層人行會計核算質量、確保資金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層人民銀行事后監督信息除會計核算監督日志產生的會計業務種類、業務量、資金流量與流向等基礎會計核算信息外,還包括會計核算監督通知書、國庫業務事后監督報告、事后監督分析報告等。與其他職能部門信息相比,其優勢主要表現在:
事后監督中心的主要職責是,對會計核算部門每日移交來的會計核算資料進行復審和檢驗,以確保會計業務處理的合規性、會計核算結果的準確性以及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性,從而有效防范會計核算風險。換言之,就是按照規定的程序,通過一定的監督技術手段,對基層人行會計核算信息實施再監督。因此,監督信息更具有針對性。有效利用監督信息的針對性,可以及時掌握轄區人民銀行會計核算工作總體情況,及時發現會計核算工作中的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與措施。
事后監督要求對前一工作日會計核算業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嚴格的監督,發現問題,需當日發出會計核算監督通知書。因此,監督信息反映及時,具有更強的時效性。
與其他監督部門相比,事后監督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實施的監督具有連續性特征。即對每個工作日逐筆核算業務、逐張會計憑證、逐份會計報表等進行監督。因此,監督信息更全面,更真實、更具有可比性。有效利用事后監督信息的連續性,一是易于找出核算業務風險點和風險環節,及時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二是通過對一定時期或階段會計核算差錯類型、出現頻率的數據統計和深入分析,建立風險預警、提示和評價機制,與核算部門形成“聯防”,共筑風險防線。
一是將具有一定會計核算基礎、業務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的人員充實到事后監督部門,為高質量的監督信息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加強對事后監督部門監督人員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教育,不斷提高其對監督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嚴格履行監督職責,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確保監督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以基層人行會計核算信息為基礎,事后監督數據信息為核心,綜合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數據加工技術、分析預測軟件,通過設置監督信息指標體系和植入數據模型,開發集數據采集、信息檢索、圖形演示、分析預測等于一體的功能實用、操作簡便的“事后監督信息綜合分析運用系統”,利用科技手段,完善監督信息管理,提高監督信息分析深度與廣度,拓展監督信息功能,以擴大監督信息優勢。
一是在確保監督信息質量的基礎上,通過刊發監督信息簡報、創設監督信息內網專欄、定期召開監督信息通報會和會計監督工作座談會等方式,不斷拓展監督信息發布的形式和內容。二是盡快出臺相關辦法,完善現有的監督規程和細則,統一監督信息指標體系,并對事后監督信息的內容要點、信息發布形式、信息上報渠道等做出規范性要求,努力構建監督信息通報與報送的長效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滁州市中心支行)
(本欄目責任編輯:羅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