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穎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遼寧 大連 116052)
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貿系為例,2011年報到新生1210人,其中“80后”學生僅有11人,“90后”學生約占總數的99.1%,并且年齡最小的學生為1995年出生。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年齡結構越來越趨向于低齡化,“90后”已成為新時期民辦高校的學生主體。
當代大學生出生于改革開放后的富裕時代,成長于市場經濟信息時代,在這一特殊環境中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傾向于物質化和功利化,而各自的家庭環境也差別較大,貧富差距十分明顯。在新生入學伊始,貧困學生為交學費詢問生源地貸款、銀行助學貸款、緩交學費的綠色通道等事宜,而一部分條件富裕的學生父母開車相送,身著名牌衣物,使用LV、愛馬仕等奢侈品,住高檔宿舍。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許多高校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郁、自閉孤立、易怒易燥、情緒不穩等傾向,甚至引發精神疾病。嚴重的心理疾病導致一些大學生輕則無法正常順利地完成學業,導致休學、退學等現象,重則引發校園暴力沖突事件,因心理扭曲或情緒失常導致一些學生因失戀而輕生或被傷害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常常表現出目標意識淡薄、目標定位模糊、規劃繁雜多變且不切實際等問題。筆者曾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貿系某專業2011屆畢業生進行職業規劃調查,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大學生只有13%,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但不知如何付諸行動的占到25%,而沒有明確目標的達到53.1%,這一數據真切地反映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
目前,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界定不明確。兩者的法律關系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行政法律關系,高校通過法律法規的授權成為被授權的行政主體,而學生就成為行政相對人。二是民事法律關系,高校在管理學生過程中提供教育環境和資源,學生繳納費用獲得受教育的權利,是兩個平等主體間自主選擇產生的法律關系。但是在現實情況下,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生本人并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容易產生片面的認識,由此產生矛盾糾紛,導致法律訴訟的發生,從而損害學生的正當權益。因此,正確認識高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重要前提條件。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但一些高校現有的規章制度與學生的主觀需求卻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來看,高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命令者與服從者、主動方與被動方的關系,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種既定的、傳統觀念認可的人才,這種管理模式已經遠遠落后于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以及學生的需求,這種管理上的缺失和滯后會嚴重制約學生自身以及社會的整體發展。
由于我國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很多高校與家長都會形成一種陳舊的思想,認為高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主從關系,高校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學生則是言聽計從的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這種傳統嚴格的界定關系導致高校依賴各種規章制度統一管理學生,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重視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與“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相違背。老套陳舊的學生管理模式與現代大學精神,即“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要求相去甚遠。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缺乏規范的管理程序和有效的法律救助途徑。部分高校關于學生管理的程序和規章并不完善,缺乏規范性,與學生法定權利產生沖突,或使學生訴求無門,導致高校面臨更多訴訟糾紛。與此同時,高校的申訴制度只有原則性的規定,所使用的是法律原則而不是具體條文,行政復議和民事訴訟并沒有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學生不能通過有效的法律救助抵抗侵權行為。大學生訴高校侵權的案件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名譽權和財產權等方面。
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管理者數量不足和管理質量下降等問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高校學生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為1:200,而事實上一些學校的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高達1:400甚至1:600,嚴重降低了管理者的工作質量。輔導員工作量繁重,無法與多數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難免造成管理工作的被動局面。部分輔導員對教育學、管理學及心理學知識缺乏系統了解,難以對適齡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有準確掌握和恰當預測,從而導致管理行為表面化、思想輔導膚淺化、工作措施形式化、引導規范滯后化等問題。
如今,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面對網絡帶來的便利與弊端,高校學生管理者在利用先進信息手段的同時,也要認清網絡工具的危害性,有效地避免其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學生通過新穎快捷的網絡手段獲得大量信息和知識,并可通過網絡聊天軟件與人溝通擴大交往。另一方面,網絡暴力、欺詐、色情等不良信息對學生管理工作產生了巨大沖擊,嚴重影響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虛擬的人際交往,輕者孤獨自閉,重者放棄學業,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
1.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基本權利和責任。反映在具體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他們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學生合法權益并不等同于允許學生濫用權利。
2.關注學生的自由、幸福、尊嚴和終極價值,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這就要求學生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職業規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特別是增強其自身的約束力與管制力,從而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1.構建和完善科學的學生管理工作規章制度。學生管理工作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從而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對學生給予人文關懷,也要更好地運用制度管理,使情與理相結合,減輕學生抵抗情緒,實現科學有效管理。
2.落實司法審查制度,為高校依法治校提供保障。根據國家法律相關規定,高校擁有行政管理和教育學生以及自由裁量的權力,但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侵權行為。司法審查具有中立性、權威性和獨立性等特點,有利于對高校進行外部監督,保障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但同時監督也應適度,不能影響教育的獨立性和特定性。
3.進一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法制觀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強、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是其依法對學生進行管理的前提,有利于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免除高校的侵權行為。高校也應效仿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開展崗前法律專業知識培訓強化活動,嚴格進行法制培訓和制度考核,強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識。
1.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適應新時期高校發展。高校輔導員應該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知識。高校學生管理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學生管理者還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
2.增加學生管理工作者數量,培養專門人才。從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看,學生管理者短缺問題亟待解決,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高校學生管理者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廣泛任用專職輔導員。
1.強化學生的心理知識學習,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使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擁有更好的心理調適能力,處理問題時具有主動性。與此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加強教育心理學以及其相關專業知識學習。
2.提高心理咨詢室或心理健康室的實用性,開展大學新生心理測試和建檔工作,通過入學心理測試對有特殊情況學生做好登記和備案工作,及時與輔導員溝通,關注該類學生心理活動及學習情況。
3.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豐富的文化生活調節學生的情感和業余生活,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加強學生的自強自立教育,使他們善于與人溝通和交往,幫助學生調整情緒,運用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1.重視校園網的作用。校園網是高校工作的基礎,要提高技術的先進性和擴展性,做到全面覆蓋,建立能滿足教學、科研、管理需要的軟硬件環境。制定相應科學的網絡管理條例,加強網絡管理中心的作用,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強化校園網的管理。
2.利用網絡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更多的“90后”學生不愿意和輔導員老師進行面談,而是選擇短信、QQ等方式交流。網絡也為兩者的溝通搭建了一個更為平等、委婉的平臺。
[1]陳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構建[J].法制與經濟,2009(10).
[2]劉珅,張銳.淺談高校學生管理的創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5).
[3]孫暉.高校學生管理探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