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石
(1,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24;2,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吉林長春 130012)
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探索
關中石1,2
(1,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24;2,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吉林長春 130012)
本文主要論述了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及構建依據,并討論了教學模式總體框架和新課標下四大領域教學模式框架的構建。
模式;教育模式;教學模式;創造力;框架建構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流動程序。古今中外出現了許多教育家,形成了寶貴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意義,在于為廣大初中美術教師特別是新上崗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教學模式框架的構建,有利于備課和講課,節省備課時間,提高備課效率;有利于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有些專家反對教學模式化,當然是對的。模式與模式化有著本質的區別:模式反映課程的教學規律,模式是發展變化的;模式化則使模式僵化、泛化。應當強調的是,課程教學模式并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態度、知識水平、板書與語言表達等。
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現實依據,即初中美術課程新課標、教材。初中美術課程新課標主要規定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欣賞評述領域,包括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領域,包括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造型表現領域,包括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進行造型體驗;綜合探索領域,包括綜合性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綜合解決問題。二是理論依據,主要有: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起輔助作用的辯證法;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理論;青少年心理學。
1.課前。觀察生活,從各種途徑獲取知識,為美術課學習做準備。根據目前教改形勢,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實現,如考試方式并沒有改變,初中美術課程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美術教學,而是應該盡自己的努力找到一條出路。在課前,要多觀察生活,從各種途徑獲取相關知識,為美術課做準備。這樣既可促進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又不讓學生對學習美術產生負擔,真正使美術成為素質教育的內容。
2.課上。教師啟發,學生總結知識點;教師展示大量優秀作品,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學生操作實踐,教師指導提升;學生展示作品,師生點評。教師啟發,就是把簡單的作品出示給學生,讓學生很容易找到知識的重點、關鍵;教師展示優秀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創作水平。
3課后。擴展延伸,包括瀏覽教師匯總的同年級學生作品及網上相關作品與知識;學生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如制作在節日里用的面具等。
教學模式總體框架實施提要如下:(1)教師啟發講話:本節課與以往知識相銜接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意義及相關背景情況。(2)討論題目:著眼于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具有一定的難度。(3)教師點評:有利于深入討論題目;立足鼓勵學生。(4)學生操作:要把操作環節交待清楚;巡視指導中要注意發現學習有困難的和有創造性的學生。(5)教師總結:要著眼于討論和操作中的主要問題。
初中美術新課標將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劃分,更利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學習。
(1)“欣賞·評述”領域。該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2)“欣賞·評述”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引導學生概括欣賞程序(作者和時代背景、畫面內容、價值意義)——學生閱讀陳述欣賞材料(作者和時代背景、畫面內容、價值意義)——師生討論擴展知識——教師點評總結。
(1)“設計·應用”領域。該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2)“設計·應用”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欣賞簡單作品,引導學生了解制作工藝——欣賞典范作品,激發創作思維,構思設計——動手實踐,教師指導——作品展示交流,師生點評總結。
(1)“造型·表現”領域。該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與表現是美術創造活動的兩個方面,造型是表現的基礎,表現是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來實現的。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2)“造型·表現”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觀察分析,學生概括——示范講解,加強理解——學生實踐操作,教師巡視指導——作品展示,師生點評。
(1)“綜合·探索”領域。該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融美術各學習領域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2)“綜合·探索”領域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創意設計示范,學生總結——優秀作品闡釋,提高創意能力——學生創意設計制作——作品展示交流,師生點評。
[1]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滕守堯.藝術課程標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趙慧君,李春超.中外教育史[M].長春:吉林人發出版社,2004.
[4]楊小微.現代教學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常銳倫,李樸珉.中學美術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6]楊玉厚.中國當代中小學教育教學模式述評[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尹少淳.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陸建中初中新課程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9]李永正.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G633
A
1008-178X(2012)01-0187-02
2011-09-15
關中石(1975-),女,吉林伊通人,碩士,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教師,從事美術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