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琳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研究
姜琳琳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思政”教學理念的先進性逐漸顯現出來,在進行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有效構建時,務必要注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意義,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運行的實效原則、可行原則以及廣泛原則,通過構建新型教學組織架構,建設“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創設特色教學體系以及改革成績考評體系等來實現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
大思政;思想政治;教學機制;措施研究
近幾年來,有些高校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納入到實際的課程規劃中,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活動實踐一般是由學校的相關思政組織來組織實踐的,在課余時間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體的實踐時間不計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課時中,也不計入教師的具體工作量中。以上現象的出現會導致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實踐與理論的背離,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高校師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
在高校中,對“大思政”實踐教學專業課程的經費投入很少,這會直接阻礙“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使得學校內部的教學實踐基地不能被很好地開發利用,造成了相關教學資源的匱乏以及思政教學連貫的科學規范教育難以得到保證。
在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中,要將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作為一項正常的教學課程來開展,所有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中。但是,大部分高校僅僅將其定位在社會實踐領域,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粗略,使得思想教學不能有效地開展。所以,高校“大思政”教學的有效運行需要遵循廣泛原則,將思想教學作為重要的高校課程組成部分,結合校內外資源的優化配置,重點開發學生思政教育的普及工作。
國家教育部以及中共中央宣傳部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課程開展的主管部門,其所提出的相關思政教學綱領文件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有效開展的指導方針。但是,在實際的準則文件中,教育部以及中宣部僅僅對具體課程的課時、內容以及設置過程作出一些規定,卻忽略了對思想政治教學實踐環節制定相關的明文準則,這就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帶來不利的影響。
大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一般都采取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教學模式。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注重通過了解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的掌握程度來衡量相關的教學質量,僅僅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的一個補充分支。這就導致有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學習熱情低。
在高校中,基于教學過程、方法、組織形式以及評價的“大思政”運行機制的科學可操作性的規范程度較低。正是由于高校大思政教學的不規范,導致了部分教師在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包到底的現象,造成機制運行目標不明確,要求不統一,考核標準也比較低,使得師生互動交流關系得不到有效發展,這將必然會影響“大思政”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
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貫徹實施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強調了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以及其創新意識的發掘。我國部分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單一,主要局限于常規性理論課程以及例行實踐活動的開展,這就使得學生的自主創新受到了約束,創新意識也相應減退,因此,學生的個性化創新體驗難以實現,從而阻礙高校“大思政”教育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受到層層阻礙,如教學資源被占用、教師配置不得當、人員缺失等等。這種狀況很難保證“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使思想政治教學的開展猶如紙上談兵。
高校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把該門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上日程,并充分貫徹相關政府部門的文件精神。在“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不同的思想政治部門小組,分領導抓管具體工作,各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協作,運用相關機制,將思想政治課教學納入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
高校應擴展思想政治實踐的相關教師隊伍,通過對高校班主任、輔導員的聘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之前的相關非專業人員的非專業教學的問題,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對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把握,實現高校思想政理論教育與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
在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中,要做到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突出特色教學理念以及獨立的教學環境。在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通過相應教學實踐平臺的構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相應的實踐能力。
在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貫徹實施中,所進行的績效考核最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相關教學活動。因此,高校考評系統的改革是“大思政”教學開展的一項重要環節。
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大思政”教學運行機制的具體實施過程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為此,應通過高校、教師、學生等相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積極改革創新,搞好高校“大思政”教學的運行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體現出其真實價值。
[1]杜偉偉.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效運行機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9).
[2]呂志.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0(2).
[3]林孟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的理性思考[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4]麻朝暉.關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些思考[J].麗水學院學報,2007,29(4).
[5]王國炎.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思政”教學改革與建設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6]王紅芳.“大思政”視角下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0).
[7]葉進.周宏彬.改革開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沿革與探微[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吳瑕.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設計的“信息效率”和“激勵相容”[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1).
G641
A
1008-178X(2012)08-0132-02
2012-03-22
姜琳琳(1980-),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