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穎儀
(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外貿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探索
盧穎儀
(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本文通過對外貿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的探索,嘗試著尋找一條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外貿應用型人才的方法,讓他們具備較強的外貿英語口語和書面交際能力,熟悉并且能夠獨立操作外貿業務各個環節,適應工作的挑戰,不斷地提高自身英語交際的能力,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外貿英語;口語;課堂教學
外貿英語是一門將英語與外貿業務相結合的課程。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在全面對外開放的經濟模式下,學習英語就成為一個熱潮了。通過學習外貿實務中各種英文業務文件,了解對外貿易各環節的具體做法,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熟練掌握對外貿易業務中常用術語及表達技能,能夠熟練處理外貿活動中出現的具體問題。與傳統的英語學習相比較,外貿口語著重于外貿活動的實際溝通效果,所以,實踐性以及務實性是外貿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給予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強化外貿英語寫作是有效提高學生總體英語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其中,通過案例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實際使用國貿知識,應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
學習國際貿易應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原則。在研究對外貿易,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服務于實踐,以能夠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目標。
1.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普遍低下,對語言學習重視不足
在全國高校擴招的大環境下,高職高專院校的生源起點相對較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能力有待加強,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高職高專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對英語語言能力的要求,口頭表達能力,更加是他們的薄弱環節。此外,每周有限的課時無法讓學生們練習所學到的語言,學生人數太多,大部分的院校采用大班上課的方式,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無法提高了。
2.學科設置相對不合理,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不屬于外語系,導致學生主觀上忽略英語語言的學習
國際貿易專業在院校的系部設置里面普遍獨立,就是說,其屬于商貿系。那么,就是脫離了外語系。在如此專業設置的大環境下,學生們普遍忽略了英語的語言學習,以為只需要掌握國貿的專業知識即可。很多學生甚至在報考專業的時候不知道國際貿易專業是與英語語言密切相關的,很多對英語沒有興趣的學生報考了國際貿易專業。
3.課堂教學模式僵化,無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由于授課老師需要在大班進行教學工作,無法具體給予每個同學足夠的堂上練習時間,甚至,無法給予個體同學足夠的關注,而傳統的授課方式普遍呆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外貿口語課堂教學里面,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采取不參與,冷眼旁觀的學習態度。
4.外貿英語口語課堂實施的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實踐環節不能滿足實踐的需求
外貿英語口語課堂一般在普通教室授課,教學的設施相對落后,無法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無法應用現代的網絡技術在課堂上引用更多的案例視頻材料,無法創設情景讓學生進行情景練習。
相對于其他學科,外貿英語口語具有它特殊的實用性,應用性以及模仿性。課堂教學一般采用模擬外貿流程的案例教學,通過讓學生了解每個貿易流程,對其所使用的外貿口語有所了解,并且熟讀 ,模仿,進而進一步的掌握。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就能夠在參與練習里面提高學生總體的口語應用能力。在外貿口語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式,注重精講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課程知識點,從而能夠使書本的知識轉變成口語的應用能力。在模擬案例學習中,以小組為單位能夠鍛煉學生們的交際能力。在參與案例練習中,學生們就能夠結合所學過的外貿詞匯,專業術語以及書本的表達方式,臨場發揮。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課堂練習進行鼓勵性評講能夠給予學生參與的滿足感以及成就感,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多的幫助。外貿口語課堂上面的語言氣氛和環境是外貿口語英語教學跟一般的口語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一般的口語教學立足于日常生活的交際,而外貿口語的教學立足于學生把自己定位為貿易公司的外貿業務員,融入情景角色中,學習目的明確,教學效果應該相對比較好。
既然外貿英語口語教學具有其獨特性,從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角度出發,如何使學生融入角色,達到使用口語進行外貿業務的溝通交流工作,就是外貿口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的目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一個需要探索的方向。
1.課堂討論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其英語口語能力的基本前提。興趣能夠驅使學生們勤奮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教師在布置口語作業的時候應考慮到學生愛好興趣,提出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引起學生積極表達思想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愿望,往往能夠讓學生自發自主地準備以及學習。英語教學的靈活性能夠讓教師在課堂上面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培養學生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口語課堂的課前十分鐘是一個可以運用來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時間段,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自我表述,話題討論等等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交流能力,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輕松環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努力運用英語口語進行溝通交流。每節課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準備,在下節課上課前,采用自主舉手的方式,讓一些有表達愿望的同學在課堂上演講,也可讓其與同學參與討論等方式加以互動。
2.模仿與背誦
外貿英語的口語課堂教學主要使用情景教學,模擬一個成功的案例,從市場調查到開發到產品的選定以及制作過程的,進而裝船出貨,磋商過程的模擬情景教學,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口語交流。如何能夠使學生把自己代入角色,是是否能夠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的部分。在此環節,模仿教學課文以及背誦課文就是改進學生音調和增加詞匯量以及應用基本句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的舉措。
中國學生大部分比較羞澀,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不善表達,害怕自己會說錯,在語言的學習里面,這是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學生就是無法臨場發揮,忽然間緊張,就忘記了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應答,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覺得自己英語水平低,所以不敢大聲說話,如何克服此心理障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多鼓勵,多給與機會,讓學生們參與課堂練習,從而鍛煉學生的公開演講能力。
3.分組討論,模擬情景對話
在外貿英語口語的學習中,小組分組模擬情景對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節。以每組4~6人為單位,以小組長負責,課堂里討論案例,并選取組員回答問題以及分析案例,模仿課文情景對話以及背誦,課后完成案例的模仿。教師需將小組案例學習展示作為平時考核,以此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參與,當學生習慣如此表演性展示以后,課堂練習抽檢就會變成一件極其普通的事情。案例情景對話是模擬外貿業務活動的各個流程和場景,是縮短課堂與外貿業務實際操作的一種教學方法。模擬外貿談判,陪同外賓參觀工程,展會,等等,往往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一般而言,堂上可以對課文對話進行模仿,分組表演,課后布置案例模擬對話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后準備練習,在下次上課前,給予機會讓其小組在堂上表演展示,教師并對其對話評講,在經過一定的練習以后,可以要求兩組互動練習。
4.改善教學硬環境以及改革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教學硬環境以及教學內容的改革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的重要環節。通過改善教學硬環境,使用多媒體的教學平臺,能夠運用現有的網絡技術,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條件進行各種情境的設置和表演,從而便利于學生的口語應用展示。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多觀看教學資料,將傳統的教學轉換成鮮明立體的視覺形象教學,可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收,理解,記憶課堂知識。當然,在組織學生觀看教學資料的時候,教師還需進行適當的講解和演示,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學內容。此外,也可以運用教學資料的情景,讓學生模擬外貿業務流程,創設語言環境,使學生對外貿知識進一步掌握理解。
通過對外貿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的探索,希望能夠找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吸收外貿業務知識的有效途徑,培養具有一定外貿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的學生,使其能夠在畢業后參與到商務活動與貿易活動中去,不斷地提高自身英語交際的能力,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1] 宋淑敏.試論外貿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6,(2).
[2] 吳林康.實用外貿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5).
[3] 薛榮久.國際貿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 孫偉民.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6,(3).
The Exploration of Oral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Trade’s Class Teaching Strategy
LU Ying-yi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Oral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Trade’s Class Teaching Strategy, the writer tries to find a better to cultivate the talen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pplica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have strong abilities of oral english of foreign trade and written English, familiar with and able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all aspects of the foreign trade business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 of their work in the future,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ral English; for ways; to meet the needs
G424.21
A
1008-7427(2012)08-0154-02
201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