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要做好詞匯教學,就必須采用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詞匯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各類學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其教學效果有待商榷。
首先,課堂氣氛很沉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把知識通過“填灌”的方式硬塞給學生,強迫學生以教師的理解方式接受新知識,至于學生能否接受、能接受多少教師卻無從知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沒有師生互動,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其次,教學效果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會全面地記憶教師課堂上講解的詞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率將越來越高,更談不上運用詞匯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人交流。
出現這樣結果的根本原因是這種模式的教學方法違背了人類學習的基本規律,知識是通過“填灌”的方式硬塞給學生的,學生沒有融會貫通、咀嚼消化的過程,自然記不牢,不會用。
如何改變被動傳授的傳統詞匯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真正的學習英語詞匯,筆者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此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它的思想來源于20 世紀6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理論、維果茨基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以及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核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從主導者轉變為學習的輔導者,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而且這個過程只能由學習者自己完成,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該理論還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要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行有意義的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甚至以學生為主動地學生?教師互動模式,在互動當中建構新知識,而不是“灌輸”新知識。
建構主義認為,創造情景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強調創設真實情景,并把它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基于這個理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詞匯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語境中感受詞的含義,搭配特點及其含義變化,幫助學生把握詞的具體意義特別是文化意義,進而發現,記憶詞的使用規則。具體可按照一下流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閱讀→體會→交流→發表→總結。即在課堂上首先給出各種形式的包含要學習詞匯的英文解釋、例句、段落、圖片、音樂甚至電影剪輯,讓學生在情境中自己去體會詞匯的含義和用法,然后和同學進行交流,最后再發表出來和全班同學分享,并取長補短,建構成能為自己接受并理解的詞匯新解,以達到應用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unit 2,section A的new words and phrases 時,教師可截取電影(Modern Times)中 Chaplin唱歌的那段表演讓學生欣賞。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匯nonsense,又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關于 Chaplin的電影從 silent movie 向 talking movie 轉變時面臨的困境的語句。同時教師也可展示一些較簡單的Chaplin 簡介讓學生閱讀,既通過比課本內容簡單的語言了解背景知識,又學習一些與課本學習詞匯含義相近的新詞匯,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要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又是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師生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活動是與學生組成一個集體,相互交流,共同建構。
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筆者踐行了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在上課之前,筆者先把要學習的詞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級別有所選擇的編撰一些正確的或錯誤的例句,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兩人討論、四人討論等形式,指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辨別詞匯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亮點,完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通過生生討論的形式,學生可以在不用擔心因表達錯誤在全班同學面前“丟臉”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leaning by doing是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的體驗。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要以體驗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可圍繞某個話題或詞語設計多種形式的交談、專題討論、連貫對話、角色扮演、筆頭作文、口頭或筆頭翻譯等等“任務”,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以話題為中心的諸多詞匯,身臨其境地體會所學詞匯的含義、用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感受英語語言魅力。
綜上所述,情境式,交互式,體驗式這三種英語詞匯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交相輝映,相互取長補短,最大限度的培養了學生實際應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體驗學習過程的創造性和樂趣。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要真正將這三種詞匯教學模式付諸實踐,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課堂上既要有掌控整個局面的管理能力,又要有一針見血的分析能力,洞察學生的在學習方法和心理的趨向,適時的加以正確引導,否則,幾節課后學生的學習方向可能會走偏,抑或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厭倦心理。
[1]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劉曉茜.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探析[J].讀與寫雜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