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杰,李春玉
朝鮮族留守兒童問題研究進展1)
葛秀杰,李春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加速,引發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給中小學生的健康促進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有研究顯示,朝鮮族留守兒童問題較國內任何地方都嚴重[1]。本次以“留守”和“朝鮮族”為關鍵詞,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1989年—2011年)和萬方數據資源(1980年—2011年)中,檢索朝鮮族留守兒童研究相關文獻,試圖對其研究現狀進行系統梳理,以明確朝鮮族留守兒童的特點和研究方向。
朝鮮族留守兒童產生于我國改革開放伊始,當時沒有引起政府和研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起初的研究僅在朝鮮族人口問題[2]、民族教育[3]以及單親和無親家庭的學生教育問題[4]中涉及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的一般性概念和研究群體到2006年才被明確提出。國內朝鮮族留守兒童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95年—2003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從人口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來審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關于人口流動引發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對兒童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注重實證研究,但更多以理論分析為主。如梁玉今等[2]指出,朝鮮族子女教育出現新的問題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人口迅速大量流動而產生的。出外打工人員一去幾年甚至是七八年不歸,不僅直接導致了家庭的不穩定,還對子女的教育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2004年至今,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進入到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從心理學和教育學學科的視角來審視留守兒童問題,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訪談法、問卷法等調查方法,更加細致地顯現出了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研究者們指出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等因素[4],導致留守兒童出現缺乏安全感、自卑偏執、行為偏差和性心理障礙等方面的健康問題。并提出了以下策略:①加快民族經濟發展,增加本地人口就業機會;②支持援助散雜地區建立學校,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③改善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學生之家;④加大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⑤加大留守家庭的社會支持,政府給予政策傾斜[1];⑥加強社會教育和社區教育,凈化社會大氣候,舉辦各種優秀影片的觀摩、座談、征文、攝影等活動,利用學校場地建立社區教育培訓中心,開展“愛心助學”等活動;⑦加強家庭教育,讓家長明確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家庭進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導[4]。
留守兒童在各地區的規模及分布特點,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地理特點,其分布也相應地帶有區域性特征。朝鮮族留守兒童的規模大、分布廣,尤其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殘缺家庭的問題較國內任何地方都嚴重[2]。該地區留守兒童在2007年人數便有5.3萬余人,占朝鮮族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的55%,有的縣市甚至高達60%以上,其數量在今后的10年~20年內還將繼續增長。國內研究認為,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慶、河南等地是勞動力輸出較為集中的省市,留守兒童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5]。朝鮮族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時間和歷史背景與我國其他地區的留守兒童相似,但又有其特殊性。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由于延邊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開放度較高,其獨特的區位和人緣優勢使得此地留守兒童截然不同于國內其他地區。具體表現:①母親外出勞務、父親留守的兒童數較父親外出勞務、母親留守的兒童數多。朝鮮族中小學生中,母親外出勞務而父親留守的兒童占16.3%,而父親外出勞務而母親留守的兒童占14.8%[3]。國內大部分地區,如蘇北泗洪縣、湖北和中部等地區的研究表明,父親外出勞務而母親留守的兒童分別占調查學生的32.7%、43.4%、22.2%,母親出外勞務而父親留守的兒童占5.6%、6.6%、4.0%[6]。這主要是因為朝鮮族女性教育程度較高[7],相對于其他民族女性開放度高,以及第三產業的興起等因素[8]。②城市留守兒童的比例高于縣城和鄉村,如延吉市朝鮮族中小學生中,父母外出勞務的學生占43.5%,母親單獨外出勞務的學生占30.3%,父親單獨外出勞務的學生占26.2%,均高于全州的平均值42.55%、27.75%和26.25%[3]。而我國其他地區則大部分以農村人口流動為主[5],這與外出勞務人員的組成有關。以延邊地區為例,其勞務輸出人員主要是由城里效益較差企業的職工和來自離城較近、信息較靈村屯的農民,再加上少部分教師和干部等人員組成[9];我國其他地區外出勞務人員則是以農民為主。③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數量高于初中和高中階段,如延邊州小學生父母的出國率為40.2%,初中生父母的出國率為39.2%,高中生父母的出國率為20.6%[3]。④留守兒童的父母以跨國流動為主,如延邊朝鮮族中小學生中,父親或母親一方出國勞務的分別占12.4%和14.7%,父親、母親長期在內地勞務的分別占2.4%和1.6%[3]。而我國近年來,人口流動主要是農村向城市的國內跨區域流動[10]。⑤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時間較長。相關研究顯示,由于朝鮮族留守兒童父母多為跨國勞務,因此兒童與父母多常年分離,有一部分學生父母去國外長達10年之久,以至于子女們連父母長什么樣都記不得了[3]。國內大部分地區的留守兒童,大多在逢年過節時還能夠與父母相聚[5]。⑥心理健康問題較其他問題嚴重。金明淑[4]的研究表明,在延邊中小學單親、無親家庭學生中,存在道德行為、學習和心理健康行為的學生數分別為18%~36%、47%~56%和80%~93%。這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相關研究結論相一致[11]。
3.1 研究設計不嚴謹 首先,研究缺乏統一的專門設計,缺乏針對性的、完整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施策略。其次,多數調查使用自行編制的心理問卷,對調查內容、提問方式等沒有交代,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表述不清,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未進行評估,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難以評價。
3.2 研究假設的片面性 很多研究者明顯地帶有先入為主的傾向。在研究的各個階段,更多關注對親子分離情境適應不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負面問題,研究的客觀性、中立性不夠。且未能根據留守兒童內部所存在的差異區別對待,忽視了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等因素,如社會支持、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幸福感、人格特征以及留守兒童自身的特征,如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家庭結構、學習狀況、監護人和父母外出勞務情況等因素對兒童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3.3 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不明確 導致研究對象缺失,缺乏留守兒童心理韌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一些學者們在注重留守兒童內部差別的同時,也注意到有很多留守兒童并沒有因為親子分離而導致行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反而更能適應不利環境,并養成了勤勞、節儉、自力更生等良好品格。即將心理韌性理論應用到留守兒童的研究當中[11,12]。李永鑫等[13]就從心理韌性的研究視角對留守兒童心理進行了細致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心理韌性越高,適應外界的能力越強。
國內留守兒童的研究,已經經歷了從先入為主的主觀判定到客觀的理性解讀;從籠統的簡單概述到復雜的細致分析;從認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普遍存在,到對留守兒童內部不同類型的詳細分析[12]。朝鮮族留守兒童的研究也要與時俱進、逐步細致、彌補不足。在將來的研究中,不僅要關注父母缺失這一因素對留守兒童的不利影響,還要關注其對兒童的激勵作用,以及留守兒童內部存在的個體適應的差異,挖掘積極適應留守兒童個體的優勢和資源,提出一套系統、科學的健康促進措施,讓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1] 樸婷姬.讓所有孩子健康成長——朝鮮族單親兒童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民族教育,2006(9):20.
[2] 梁玉今,蔡洙一.延邊朝鮮族人口負增長所引發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6(2):43.
[3] 蔡美花.延邊朝鮮族中小學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東疆學刊,2004,21(4):101-109.
[4] 金明淑.朝鮮族中小學單親、無親家庭學生教育初探[D].延吉:延邊大學,2004:3-4.
[5]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現狀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6] 李曉鳳,王曼.留守女童成長問題的若干表現及其對策研究——以中國中部某縣屬鄉鎮為個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2):82.
[7] 梁玉今.中國朝鮮族婦女在其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93.
[8] 樸婷姬.中國朝鮮族單親兒童及留守兒童現狀及教育[J].延邊黨校學報,2007,22(1):57.
[9] 李輝.吉林延邊朝鮮族人口安全問題研究[J].東北亞論壇,2007,16(2):101.
[10] 艾建玲.湖南農村“留守子女”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7(10):170-171.
[11]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05(12):7-15.
[12] 高慧斌.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研究略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12(4):57.
[13] 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13-17.
Research progres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 in Korean nationality
Ge Xiujie,Li Chunyu(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bian University,Jilin 133000 China)
R473.1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8.050
1009-6493(2012)3B-0760-02
1)為延邊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延大研科合字2008第22號。
葛秀杰,護士,碩士,單位:133000,延邊大學附屬醫院;李春玉單位:133000,延邊大學附屬醫院。
2011-04-24)
(本文編輯 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