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琳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起步較晚,相較于高校中的傳統學科,它集藝術、技術、文化、時尚于一體,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作為社會改革開放的同齡產物,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迅猛、成績斐然,藝術設計學科已成為我國學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仍沿襲文理科專業框架模式,老師講、學生聽的家長式教學方法,缺乏必要的對話研討。“大一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忽略專業特點,也給學生自我學習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要改變以教師為教學中心的課堂教學,構建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需要三個方面的突破。
在傳統的課堂組織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占據著主導位置。教師在課堂上唱主角,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組織教學,習慣性地將學生分為三類:
1.“好”學生。教師準備的教案、設計的課堂進程非常適合他們學習,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能很快地產生“共鳴”,能很快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實際上,僅是由于這類學生與教師的思維結構體系(或稱之為固有的教育體系)恰好吻合,才表現出得心應手的面貌。而當他們遇到異于他們思維模式的教師,他們就不再是“好學生”了。
2.“中等”學生。在課堂上,這類學生貌似理解了教師講課的內容,表現出默許、認同的學習態度。但課后的作業情況并不理想,與課堂表現相去甚遠,可見他們并沒有真正領會教師講課的主旨、要領。師生之間思維結構的差異性導致的錯位,使得他們從課堂上接收的知識無法固化,更無法轉化。
3.“差”生。這類學生僅是與教師擁有不一樣的思維結構,并非真“笨”,在課堂上卻表現得“不合時宜”,不僅不能與教師“心領神會”,也無法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時日一長,師生雙方都失去了信心。
將學生“三等分”,不僅過于片面,對于具有不同思維模式的學生也失之公允。
首先,充分信任。課堂組織得好,應以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為前提。教師應在課前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因材施教。應將授課內容按幾個大方向分解,因地制宜地預備不同的方案,以備不時之需。最終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第三,改變教師在課堂中唱主角的狀態,將“主場”讓位給學生。教師的職責是注重學習過程甚于結果,靈活調整進度,認真地觀察學生真實的行為、過程,從而看出、得出結果。最后,教師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期待在計劃的時間內逐步完善教學過程。
由此可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尊重了人的思維結構的差異性,采用了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師自然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與愛戴。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之下執行具體的任務,在任務導向中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從而發現自己的獨立性為學習帶來終身收益的創造力。
學習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不要剝奪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教師應該打通學生的知覺力與理解能力,這是與學習主體相關的、建設性的過程。讓學生獨立創造和構建事實,才能夠把教師的指示轉換為自身的體系結構。
在傳統的“告知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學習控制和指示在教學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我們知道,人與人的語言交流中,存在著一個“漏斗原理”:一個人通常只能說出心中所想的80%,但對方聽到的最多只能是60%,聽懂的卻只有40%,結果執行時,只有20%了。講述者心中的想法也許很完美,但對方得到信息并執行起來卻差之千里,這是由"溝通的漏斗"造成的(圖 1)。

圖1 溝通的漏斗

圖2 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概率
漏斗的特性就在于“漏”,呈現出由上至下逐漸減少的趨勢。如果教師用“教學漏斗”單方面地控制和主宰課堂,學生能真正內化的知識又有多少?信息發送與接收的嚴重失衡導致的教學影響將嚴重地妨礙學生的正常學習。如何防止漏斗現象?答案即改變原有教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讓教師話語權從屬于學生自我學習,讓學生在行動中收獲更多的知識。
人的大腦接收知識的渠道來自幾個方面。如圖2所示,被動得到的知識是間接的,知識的獲取率不會超過50%;與其他渠道相比,通過“自己做的”所獲得的知識比重最大,甚或超過90%。由此可見,讓學生通過自我構建思維,將書本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獨立完成工作任務,那么他獲取的知識將極為牢固地轉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執行具體的工作任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進一步轉化有效學習,共分為三個階段[1]:(1)獨立工作階段:學生通過收集資訊,制定學習計劃;教師則是布置任務、與學生探討可行性方案的角色,最后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尋求展開工作,并引導過程;(2)交換拓展階段:學生以團隊形式進行項目合作,在團隊之下統一意見與能力分配,將有效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取長補短;(3)研究成果可視化:最后的可視化效果將是檢驗前兩個階段的成果的有效方式,同樣有助于教師的有效時間管理。教師將各項能力分解,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并制定合理的項目成果評價機制。
學習深入到一定階段,在課堂上教師的控制權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學生擁有了對自我負責,對課堂負責的主人翁態度。他們已經自覺地具有了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自覺,能夠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探索,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追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
如果說以上兩個突破是各個專業教學中都必需具備的共性,那么強化自身優勢、突出專業特色,則是專業發展的個性化要求了。筆者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著重探討如何以發展專業特色為前提,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
藝術的本質是創作。藝術設計教學要緊緊圍繞著創作本身出發,將創意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位置,一切技能性的培養都圍繞著開發學生的創意能力,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展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以下幾種特質的培養:
1.顛覆性的思維。思維的定式是一種束縛,而創意工作者需要很多的自由空間,容納他奇思妙想、獨一無二的創意空間。教師應因勢利導,開放思想,給予學生獨立拓展思維空間。
2.勇于嘗試的設計態度。培養學生樹立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價值觀,從“公式化指導”引入“自己的造舟能力和新的彼岸”,激發學生不拘一格、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膽識和勇氣,通過對不同任務的探索,舉一反三,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3.以勤補拙的動手能力。把工藝與技術結合起來,將實際操作與設計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只有通過手眼并用,勞作訓練和智力訓練并進,才能獲得高超的設計才干。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創作,以及不怕失敗,不怕困難的決心和毅力。
4.良好的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成為設計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無論是關于作品自身的溝通力,還是與客戶、與使用者、消費群體與公眾的溝通力,都至關重要。
讓學生學會用最簡練的語言跟別人溝通,教師應設計演講環節、課堂討論、團隊合作等任務,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平等交流,實現充分互動。
1.引導者與創作者的關系。圍繞著創作主題,教師負責創意的發布與控制進程的節奏,引導學生在創作中不斷地挖掘自身的創造力。胡適在分析勤奮與創作的關系時說:用血汗功到了九十九分時,也許有一分的靈巧新花樣出來,那就是創作了。頹廢懶惰的人,癡待“靈感”之來,是終無所成的。”[2]當學生心無旁騖地發揮自身“血汗功”的時候,教師則要擔負起將學生引入一個合理創作過程的領路人和伯樂的角色,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慧眼。
2.主角與配角的關系。“有目的的創作行為,這就是設計。”[3]我們要明確創作過程的主次關系,明確學生是創作的主體。
我們常見,學生的創意行為以任課教師的審美取向為出發點,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自身的喜好,并希望學生也往他偏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我們的課堂是讓學生得以盡情自我創作的地方,教師在引領的過程應該是客觀的、不帶有個人成見的,莫以主觀臆斷干擾創作進程,影響自我學習的發展。
3.同行與朋友的關系。創意面前人人平等,教師與學生都是創意行業的同行。在課堂上,教師導入創意要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彌補知識缺陷,引起創造性設想的連鎖反應,并對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通過客觀、連續的分析,找到切實可行的“黃金”方案。這樣的課堂是客觀的、積極的。師生之間有如朋友,互通有無,教學相長。
開明的教師甚至會讓學生成為考核的主體,給予一定的自主權,驗收創作成果;讓學生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負責的學習。
包豪斯提倡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主張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并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藝術設計應該把各種不同的技藝吸收進來,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
藝術設計教學應走出象牙塔,將專業教學設置在行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設計,什么是設計的核心價值;讓設計創作來源于工作過程,回歸于工作過程。在專業課程的開發方面,教師應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課程的開發,把社會能力培養作為納入專業課程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并把社會能力培養融入學習情景,使社會能力培養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此,教師站在更為客觀的角度,將主題式課程延伸到盡可能表達自我的范疇,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獨立、負責任地完成工作任務,將更有利于學生思維模式的自我完善。
教師雖然處于學習的配角,其作用卻至關重要。正如禪宗所言,“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教師便是這樣的“指月之人”。
[1]胡格.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培訓班會議資料[EB/OL].教育部新世紀教學研究所,2011-08-18-19
[2]胡適.天下無不可為之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3]魏來.設計密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