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卿
高職高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科特點,但其生源多數為文科生,基礎相對較差,教學遇到諸多問題。有必要對其生源特點及教學方法展開深入研究。
筆者選取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等4所高等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法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生源特點進行了調查研究。
重慶市4所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來源。筆者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重慶市4所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情況進行了調查,每個學校抽取100名學生,收回問卷全部有效(表1)。

表1 重慶市4所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來源統計表
重慶市4所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學習狀況。根據對上述4所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困難的統計情況、學生學習動機的統計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策略的統計情況,學生學習困難主要集中在本身學習基礎差異以及教師教學內容難度差異上,有近1/3的學生沒有形成有效的主動學習機制,教師在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上措施成效不明顯。
1.校生源主要以重慶、四川等本地為主。表1顯示,重慶市4所職業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主要來源于本地區,占所有學生數的55%-74%。其中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本地學生占50%多,主要由于外省市學生看重這2個學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認為該專業是學校的強項學科。
2.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困難。從對上述4所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困難的統計情況看,學生能順利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的僅占43%。學生不能順利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的原因主要是基礎不好。這是由于該學科具有部分理科的性質,并且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英語言語基礎,而學生絕大多數是高考中的分數較低者,且文科生居多,加之招生中沒有英語遴選程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
3.良好學習習慣有待形成,主動學習意識比較單薄。從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統計情況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筆者認為,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育模式使得學生課堂行為主體角色不明顯,教師對課堂控制力和引導力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學習依賴性強,主動學習能力欠缺。另外,該專業普遍欠缺良好的校內外實習實訓條件,情境實訓與頂崗實習的學習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深刻理解相關工作崗位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要求,在實習實訓中發現不足或者強化成就感,導致學生主動學習機制很難建立。
4.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具體,系統性及可執行性差。高職學生思維特點呈現發散性特征,相當比例的學生不一定是學習成績的佼佼者,卻是擁有一定偏好和偏才的年輕人,由此課堂教學更應當尊重學生既有的邏輯思維特征,建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機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更多地幫助而不是一味地控制甚至改變學生的思維特征。
5.適合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待摸索,學生學習策略匱乏。從對學生學習策略的統計情況中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策略缺乏科學性。教師課堂教學的開展是一個有機有序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獲取幫助的能力,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面對困難手足無措,不能利用現有資源,更談不上創造資源創造條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長期以來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對學生工作過程的忽視,缺乏對學生學習和工作過程的有效控制和適時幫助,失去了在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機會。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策略和拓展遷移能力,這在根本上制約了學生職業潛力的發揮和職業成長空間的拓展。
經驗表明,大多數工作崗位并不要求從業者具有很高的智商或者卓越的能力,而誠實、細致、耐心、有好的良好品行反而是大多數工作崗位對從業者必然的要求。工作當中用到的具體知識和方法往往不能通過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儲備來完成,實習和工作經驗往往會很快地補充甚至更換從業者專業學習過程的儲備。筆者認為,勿需過分挑剔學生智商或知識基礎,而應以平常心對待每一個分數段的學生,根據學生個體智商及情商科學引導,注重學習過程體驗,注重學習過程評價,不宜設立固執的學習評價硬性指標體系機械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培養相互學習、相互欣賞、鼓勵創造的開放、寬松的學習氛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所面對的幾乎所有工作崗位都要求從業者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小組開拓的能力、自主獲取商業信息的能力,可以說外貿行業對從業者的很多要求是基于內涵的,而非顯而易見的。外貿專業人才培養既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要注重學生內涵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學習、工作主體意識的培養決定了教學效果,也決定了將來學生入職工作崗位的工作表現和職業發展。
1.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感。在專業學習中,教師應注重教學環節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再度思考教學目標的設定,合理處理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控制的關系,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創新、鼓勵表現、鼓勵新思路。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思維、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閃光點,優點是今后每一個學生立足工作崗位、立足社會的根本,教師的鼓勵往往是學生自信心建立的起點或者支撐。筆者認為,盲目地甚至硬性地要求學生達到某一個標準,不僅可能得到事與愿違的結果,更嚴重的后果是扼殺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對其學習和將來的工作形成陰影。
2.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認知。在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制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經驗比較少,師生關系相對比較疏遠,而當前學生人際交流范圍比較狹窄,特別是很多學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網絡上,虛擬世界中所建立的人際關系往往與現實的差距比較大,而青年人自我認知大多是在人際交往中實現的。很多學生可能課下非常活躍,課上卻是置身事外的狀態,如此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認知不僅為學生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良好的工作和人際關系,而且對于當下改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培養學生設置目標、訂立計劃、有序執行。高職階段很多學生缺乏目標意識,行事沒有計劃,或者有計劃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很難持續貫徹執行。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斷進行目標設置、計劃制訂、執行分析,進而修正目標、修訂計劃、持續執行,周而復始,使得學生養成更為現實地考慮客觀因素和自身因素的習慣,養成有始有終不輕易放棄的習慣,對于學習和將來的工作這是不可或缺的持續不斷的內動力。
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調查研究表明,到學生畢業的時候,其第一年學習的知識已經有至少60%已經過時。因此,教會學生會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無疑已是題中之義。
[1]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2.
[2]霍益萍.研究性學習教師導讀[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22.
[3]戴爾:H.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韋小滿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0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