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學德育教育部 路 平
主導產業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其重要著作《經濟成長階段》一書中提出。一般認為主導產業代表了產業結構的演變方向或趨勢,對經濟發展起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本文通過實證的方法,采集重慶23個行業1999年-2000年的面板數據,對其主導產業進行識別,分析重慶主導產業對地區就業的貢獻程度,得出結論,主導產業本身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對地區經濟總量的貢獻和其他產業帶動作用,而且對于地區就業也有一定的貢獻。
(一)指標測度方法
1.產業增長率:我們將產業增長率作為主導產業高增長率的參考指標,采用一般的增長率計算公式:yt=y0(1+r)n(t=1,2,3……T),其中y0為初期產值,yt為第t時期的產值,r為從初期到第t時期的平均增長率,n為初期到目前的時間間隔。
2.產業技術進步:一般來說產業技術進步測度可以用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率來測算,而全要素生產率(TFP)是指除去資本和勞動這兩大投入要素之外,其他所有生產要素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TFP的測度方法有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SFA法)和基于DEA分析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
3.產業關聯性測度和方法。一般采用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兩個指標加權來衡量產業關聯性,而傳統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的計算前提是假設各部門的產出完全相等,這顯然不具有實際的經濟內涵的。加權的條件下,影響力系數可以被稱為產業影響力系數,具體公式如下:
上式中,aj為最終產品的權數,aj=yj/Σjyj(j=1,2,3…n),其中yj是第j部門最終產品量,aj是第j部門最終產品占國民經濟最終產品總量的比例,即最終產品實物構成系數。產業影響力系數是表現出某產業最終產品影響力與國民經濟最終產品綜合(平均加權)影響力之比,當δj>1時,說明了該產業部門單位產值的影響力超過了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平均影響力。而產業感應度系數的經濟含義是所有部門生產最終產品對i產業的最終產品的總需求和國民經濟一個最終產品對所有產業的平均加權總需求。當θj>1時,說明該產業的對國民經濟的感應力大于所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平均加權感應力。一般來說,產業影響力系數和產業感應力度系數之和成為產業波及效應系數,總體來說,它衡量了產業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我們以此作為確定地區經濟主導產業的選擇指標。
(二)識別思路。根據主導產業的主要特征,將產業增長率,產業技術進步率以及產業關聯系數這三個特征測度指標作為主導產業選擇的核心指標。由于選擇指標數量的較少且計算復雜,我們在識別主導產業時,簡單地從產業增長速度、產業技術進步和創新以及產業的關聯性三個視角分析。產業技術和創新能力高的也不能代表該產業在目前具有很高的增長速度,必然新興產業的形成初期,市場尚不成熟,還不能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來說,增長率指標和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都是有必要具體分析的。

如上圖1所示,當被測量產業的特征指標大小越遠離原點時,越可能被選擇成為主導產業。需注意的是由于主導產業的主要功能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而以上三個測量標準正是充分說明了此點作用,因此,主導產業在選擇時的視角是局限于地區經濟內不同產業的,而對于其他地區的產業可以不用比較。
(一)數據來源和相關處理。選擇重慶市制造業主導產業的三個指標,產業增長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數據來源于2004年—2010年 《重慶市統計年鑒》,而產業關聯系數來源二手數據。需要說明的是,測量公式的變量,即產業總產值和總資本需要采用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對其進行平減,求出實際值,平減之前,我們先對PPI以2003年為基期進行調整。同時,由于投入產出表劃分產業類別與年檢產業類別劃分不統一。因而需要個別調整,即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屬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鋼壓延加工業屬于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合金制造業屬于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屬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工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 、橡膠制品業和塑料制品業;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包括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造紙及紙制品業和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包括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包括家具制造業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表1 重慶市各制造業產值增長率比較

表2 重慶制造業TFP比較
(二)產業比較與識別。根據我們的指標測度方法和數據設計,計算得出重慶市制造業產值增長率,TPF以及產業關聯度等三個指標的測算結果,并按照降序排名如下表 1、2、3所示:

圖2 主導產業選擇矩陣圖
最終確定通用設備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9個行業為制造業的主導產業。
(三)主導產業就業效應分析。根據指標的可度量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針對上述9個重慶地區主導產業的2004年~2010年面板數據來對增長率,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關聯性對地區勞動增長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們采用產業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來衡量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對區域的經濟貢獻率來衡量產業關聯性。具體模型如下:

由于高增長率、高產業關聯性和技術創新能力本身屬于主導產業的特征,這樣主導產業的個體差異性可以被忽略掉,且由于面板數據是一個短面板數據,可以假設系數本身不隨時間和個體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們認為可以直接采用混合OLS估計就能得到一致的結果,同時考慮到主導產業自身可能存在著序列相關性,所以我們采用聚類穩健標準差來代替原先的普通標準差。

表3 重慶市2007年制造業部門的關聯指標比較

表4 估計結果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與排名,將具有產業關聯性較大的產業作為選擇主導產業的前提條件,在產業關聯性較大的產業前提條件下,同時考慮產業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兩個維度。如圖2所示:
如上表所示,模型的R2值達到98%,整個方程的F檢驗在5%水平下高度顯著,而各個變量系數的估計值在5%的水平下也高度顯著,通過對各變量系數的觀察,我們發現技術創新能力對主導產業就業貢獻率有一個負的影響效應,而高增長率和高的產業關聯性對主導產業就業貢獻率有一個正的影響效應。這符合本文所提出的假設,但是總的來說,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力遠遠小于其他兩變量的影響力,因此,我們認為地區主導產業由于自身的產業特征,對就業貢獻率還是一個正面的影響。
區域主導產業對區域就業影響的內在機制,主要是通過主導產業的高增長率,高技術創新能力和高產業關聯性等三個主要特征對就業所產生的推動效應和替代效應之間的合力產生的,高增長率和高產業關聯性對地區勞動市場的需求產生一種推動效應,而高技術創新能力對地區勞動市場需求產生的負面效應,即替代效應,但是,推動效應遠遠大于替代效應,因此,主導產業對地區經濟的就業貢獻存在著積極效應。而就業促進表現為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工業人口占地方總人口的比重提升,這些也同時是主導產業發展的目標,因此,就業彈性能夠把主導產業對資源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有效結合起來,可以作為地方識別區域主導產業的一個有效的基準。
1.柯善咨.2009.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擴散回流與市場區效應.經濟研究,8。
2.沈坤榮、李劍.2009.企業間技術外溢的測度.經濟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