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祥露
摘要:危機管理和組織學習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對國內外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組織學習;危機管理;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028-02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面臨日趨增多的風險和挑戰。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中,企業的生命力顯得十分脆弱,危機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國內外學者對危機管理和組織學習都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其中對于二者融合的理論研究并不多?;诖?,梳理有關危機管理和組織學習的理論,歸納二者融合的相關研究,對促進基于組織學習的危機管理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一、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綜述
1.國外研究綜述。Steven Fink(1986)認為危機管理是企業面臨危機時有計劃地剔除風險和不確定性,使自己更能把握自己前途的藝術。Robert Heath(2004)則認為危機管理是包括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各方面的管理。 20世紀30年代,危機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應對危機對策、防災計劃制訂、安全技術等。20世紀80年代,Hayes提出了適應性危機管理理論,認為危機管理是由六個管理步驟組成的適應性的管理控制過程。20世紀90年代,Michael Bland & Stephen P. Banks闡述了企業危機管理系統論,分析企業如何在市場平臺上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以持續健康發展。關于危機管理的階段模型,學術界有三種代表性的看法:(1)三階段模型: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2)四階段模型:潛伏期、爆發期、擴散期、解決期;(3)五階段模型:信號偵測、探測預防、控制危害、恢復階段和學習階段。
2.國內研究綜述。20世紀90年代國內才開始關注危機管理理論的研究。關于危機管理的概念,劉保國(2007)認為,危機管理是指企業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管理和應對措施,以避免或減輕危機的嚴重損害和威脅的一種動態過程。近年來,國內學者從不同的層面對企業危機管理展開研究。韓慶林(2004)闡述了中國企業實施危機管理的內容,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危機進行動態監測,并從戰略角度分析我國危機管理的實施。劉保國(2007)分析了企業危機管理的內涵、表現形式、現狀,指出了企業危機管理的途徑。
3.小結。國外對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比較廣泛,其研究內容不僅包括危機應對策略,還涉及危機溝通等新視角。國外對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比較全面研究了危機管理階段模型。但是他們忽視了對危機本身(包括危機發生的原因、特點和形態)的深入分析,而且缺乏對企業危機預警體系的研究。國內對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對危機的根源和癥狀進行研究,但研究的深度較淺。國內對危機管理的研究側重于企業危機管理體系的建立,很多學者提出建立危機管理預警體系。一方面,國內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視角比較單一,研究內容不夠新穎;另一方面,國內對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研究。
二、組織學習理論綜述
1.國外理論綜述。關于組織學習的概念,Argyris和Schon(1978)認為,組織學習是組織成員為修正組織規范、政策等而監測組織異常并通過重新構建組織行為理論把探尋結果滲透到組織圖示和組織想象中的糾正組織錯誤的過程。國外對組織學習過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看法。Argyris和Schon(1978)認為組織學習過程應分為四個階段:發現、發明、執行、推廣。Daft和Weick(1984)把組織學習分成三個階段:審查階段、解釋階段、學習階段。Huber(1991)則將組織學習劃分為知識獲得、知識分配、知識解釋和組織記憶四個階段。關于組織學習的類型,Snell和Chak(1998)認為組織學習可分三類: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和三環學習。關于組織學習的度量,Hull和Ferrel(1997)根據組織學習的特性,用團隊導向、系統導向、學習導向和記憶導向四個維度來衡量組織學習,其量表采用包含17個度量指標的likert7級量表。
小結:國外學者對組織學習的內涵、過程、類型、度量構面進行研究。國外對組織學習的整合模型的研究并不多見,并且缺乏組織學習的實證研究。近年來,組織學習的研究領域擴展到跨領域、跨組織等層面。目前組織學習更注重實踐的研究,與知識和創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偟恼f來,國外對組織學習的研究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論體系。
2.國內理論綜述。 關于組織學習的概念,于海波等(2007)認為組織學習是指在組織內部和組織間進行的,不斷產生和獲取新的知識和行為,并對其進行解釋、整合和制度化,以實現自己的愿景或適應環境變化,是一種循環上升的社會互動過程。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提出組織學習的過程模型。陳國權和馬萌(2001)提出“6P—1B”模型,把組織學習過程分為發現、發明、選擇、執行、推廣和反饋六個階段和一個知識庫。關于組織學習的度量,陳國權和馬萌(2002)基于“6P—1B”模型提出了組織學習六個維度量表,根據不同階段存在的組織學習障礙,設計調查問卷調研民營企業,以蛛網模型來描述各階段的評分情況。
小結:國內對組織學習的研究起步較晚且不夠深入。國內學者對組織學習內涵、過程和度量提出了新看法。組織學習的基礎是個人學習,目前學術界對人的心理和認知等方面未達成一致意見?,F階段,組織學習的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善,研究構面也不夠新穎,缺乏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未來需要研究組織學習的本質和特征,提出更完善的組織學習整合模型,開發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組織學習工具。
三、組織學習在企業危機管理中應用研究進展
1.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理論回顧。Donald P.Moynihan(2008)研究危機中的網絡學習。他認為企業危機管理中普遍存在兩種學習:危機中學習和危機間學習。危機中學習指網絡或組織在某個危機中通過總結經驗教訓以緩解危機。危機間學習指網絡或組織以一個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來改善另一個危機反應。
芮明杰和張良森(2006)運用企業內部的分形理論,發現企業危機的“類質同象”現象,并找到組織危機學習的對象和題材。在此基礎上提出危機管理中組織內部學習模型,該模型明確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分四個步驟,分別是:子系統的特定危機,分析提煉子系統的危機結構,防范整個組織相似的危機結構,應用到其他子系統。
郭際等(2007)把企業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進行戰略整合,分析企業危機管理動態發展模型,并提出在三環學習模式下的企業危機知識管理。劉超(2009)提出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雙過程模型”。“雙過程”是指基于危機管理過程的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基于組織學習過程的危機管理組織學習這兩個過程。
樊釗斐(2010)通過分析在危機管理不同階段的組織學習模式,建立了動態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整合模型。發現危機管理中經驗學習的弊端,強調隱形學習的關鍵性。分析總結案例和組織學習的阻礙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整合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提出融入危機管理的戰略管理流程。
2.相關理論的評價。Donald P.Moynihan闡述了危機管理中的兩種組織學習方式,但并未進一步研究這兩種方式在危機管理中如何展開以及在危機不同階段的側重點。瑞杰明和張良森的危機管理過程中的組織內部學習模型所關注的組織學習是基于相似危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該模型側重于時間和過程層面進行的組織學習,并未明確解釋組織學習的邊界。郭際等在整合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的基礎上,提出的三環學習模式下的企業危機知識管理,但是忽視了企業危機類型的多樣性,也未闡述在企業危機中如何使用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
劉超的“雙過程”模型,分析了基于危機管理過程的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基于組織學習過程的危機管理組織學習的區別和聯系,解釋了企業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具體情況。但是其實踐性不足,因為該理論未說明企業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方式、范圍、阻礙因素和效用等。樊釗斐在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整合模型。但該模型的構建,是從定性分析的角度出發進行理論上的融合,未結合定量分析進一步驗證??傮w來說,國內外有關基于組織學習的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層次不夠深,視角比較陳舊,研究方法局限于理論分析,缺乏實證研究。
四、結論
本文對危機管理和組織學習的相關理論進行綜述,只闡述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從以上的文獻綜述可看出,國內外對于組織學習和危機管理單個概念的研究比較深刻,對基于組織學習的企業危機管理研究還比較缺乏。很多學者已經系統分析組織學習對企業危機管理的作用機制,但在現實中將組織學習應用于危機管理的企業卻不多見。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1)企業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阻礙因素和解決方法;(2)基于組織學習的企業危機管理的實證研究;(3)更完善的基于組織學習的企業危機管理模型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劉保國.企業危機管理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05-106.
[2]焦曉芳.組織學習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0,(13):135-136.
[3]于海波,方俐洛,凌文栓.組織學習整合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4,(2):246-255.
[4]陳國權,馬萌.組織學習現狀與展望[J].中國管理科學,2000,(1):66-74.
[5]瑞明杰,張良森.企業危機管理過程中的組織學習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06,(6)::42-45.
[6]郭際,吳先華,李南.企業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的戰略整合[J].科學學和科學技術管理,2007,(3):120-125.
[7]劉超.試論企業危機管理中組織學習的“雙過程模型”[J].管理科學文摘,2009,(8):177-178.
[8]樊釗斐.企業危機管理中的組織學習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5-14.[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