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洋
摘要:徽州文化以徽派建筑、儒商文化、宗法制度和民俗藝術文化為主體,深切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的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等基本內容,體現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徽州文化;建筑;儒商;宗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149-02
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文化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當今文化的普遍定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尤指精神財富,是社會成員在共同生活中通過傳承和積累兩種方式形成的,特定的觀念形態、心理意識和行為方式,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而文化內涵是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
作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是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整合、變異的進程而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體系[1]。她發軔于南宋,孕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衰退于清末,傳承延續至今。根植于原徽州府的一府六縣,延伸豐富于淮揚和江南等地區,是發生與存在于歷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發生輻射、影響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遺存。其在物質、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豐厚底蘊,深切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的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等基本內容,被譽為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2]。
徽州文化以學術思想、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和文化藝術為主體,涵蓋了徽派建筑、宗法倫理、商貿習俗、精神信仰以及新安理學、醫學、畫派、篆刻、木雕等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藝術的各個方面內容。作為一種漢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徽州文化具有豐富性、獨特性和廣泛性等基本特點。她向外開拓,向內發展,無不體現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罩菸幕男纬膳c發展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吳麗蓉學者認為以家族為核心,以血緣為紐帶的封建宗族體系是徽州文化的社會形成基礎。而強調理而玄的程朱理學、強調實而存的樸學與賈儒仕結合型的徽商則分別構成了徽州文化形成的哲學基礎和經濟基礎。今天我們對徽州文化進行的深入研究,既能夠拓寬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范圍和深度,促進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能夠通過維護和弘揚中國的民族文化來強化和提高民眾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一、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風格獨特,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體現了明清時期以徽商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文化屬性和社會價值觀念[3]?;张山ㄖ奈幕厣饕w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園林等建筑實體中,其風格尤以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最為鮮明。由于受到程朱理學文化的深遠影響,具有“賈而好儒”特點的徽商們在建筑中將“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觀念注入到自己對環境選址、住宅布局、結構裝飾、廳堂布置的設計思想中,促使徽州建筑各種因素相輔相成,體現出人與建筑、社會和自然的廣義和諧,共同構成了徽州建筑的完美映像。使得徽派建筑逐漸形成自然古樸、隱僻典雅的建筑藝術風格。不僅具有豐富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
徽州民居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倚山面水,大體可分為“線狀”、“塊狀”兩大模式[4]。無論是始建于南宋的宏村民居,還是興盛于明代的西遞村民居,都承襲和弘揚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風格。在結構體制上,民居采用以土木結構為主體,以磚土、磚石墻為輔,使建筑造型上不僅凸顯形體壯觀素雅,而且講究實用安全。在平面布局方面,采用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式格局,粉墻青瓦,奇偉恢弘。尤其是徽派古民居馬頭墻的設置,集防火防盜功能和藝術特色與一體 [5]。由于徽州人含蓄內斂的個性氣質決定了他們在建房時舍棄外表的華麗張揚,苦心追求屋內裝飾的華美,所以在裝飾方面既蘊藏鮮明的人文色彩,又追求獨特審美欣賞價值。如宏村“承志堂”廳門上的“百子鬧元宵”圖木雕,一百個孩童形態各異,惟妙惟肖。西遞村中各家各戶繪有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的石雕,樓臺亭閣、人物戲文的磚雕及木雕、彩繪、壁畫、漏窗等等,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二、儒商文化
胡適先生說過:“在經濟因素之外,我鄉人這種離家外出,歷盡艱辛,冒險經商的傳統也有其文化上的意義?!痹谥袊饨v史上“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的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意識。明朝以來,為了謀求生計,許多徽州人沖破了這一傳統的思想束縛,從事商賈之業,歷經艱辛。善于學習的徽商在繼承朱熹思想的同時,又融入了本土文化成分,使之呈現出既抱殘守缺又革故鼎新的雙重特性[6]。他們商而兼士,賈而好儒,深諳朱程理學、孔孟之道的思想精髓,利用傳統的民本思想強調民生,利用儒學倫理表達為賈之道,利用“仁”的理念來突出“商”的社會功能,形成了“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特殊的經濟和人文背景,孕育和創造了新的商業文化內涵。這些先進思想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也改變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在具體的商業活動中他們躬行儒道,堅持商業道德,以誠實守信的為商做人之本創造出了資本雄厚、令世人矚目的商業輝煌。
在為當地創造財富、發展經濟的同時,徽州商人還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為徽州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大力支持家鄉的教育和文化事業,捐置田產,興辦書院,對子弟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教育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輝煌,徽州歷史上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反過來,這些文化上的投資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形成商儒互濟的局面,促進了商業與文化之間的良性循環[7]。
三、宗法文化
中國古代的鄉村社會較為封閉,宗法關系支撐著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歷代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利用宗族來實現其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宗族是有男性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范下,共同組成的社會群體組織[8]。清代徽州的宗族制度業已發展成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同姓聚落體的主要控制形式。作為宗族所特有的一種生存方式,聚族而居在徽州是一種普遍風俗?!白鸨爸刃?、財產關系、婚姻繼承、祖宗祭祀”等族規家法的制定與行使,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徽州鄉村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的發展?;罩葑谧褰M織一直和鄉村的基層政權組織并存,構成對徽州鄉村社會的雙重復合統治 [9]。
作為宗法制度執行的禮制性建筑,祠堂和牌坊相互襯托,營造出徽州濃厚的宗法文化氛圍,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祠堂作為家族重要的公共活動中心和精神生活中心,不僅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更是宗族團結和權力的象征。它以教化作為職責的主體,在“敬祖、譽祖、勵學、議事和執法”等方面起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作用,切合了當時徽州族人共同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牌坊作為一種紀念性建筑,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起到了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的作用,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四、民俗藝術文化
1.民俗文化。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包括以口頭或習俗的傳統方式傳承的所有知識、理解、評價、態度、幻想、感情和信仰?;罩莸臍q時節日大多與祭祀、慶賀、農林生產等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如元宵節、中秋節頗具徽州地域特色文化。在這些節日和重要日子里,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徽戲、目連戲、儺戲”等戲曲和“儺舞、舞龍、跳五帝、跳鐘馗”等舞蹈都會進行表演。在徽州廟會活動非常普遍,如休寧縣每年五月初一的“五猖廟會”、萬安鎮農歷正月十六日的“水龍廟會”等,人們通過向神明虔敬感恩、膜拜祈福,來保佑他們生意興旺,家人平安?;罩菝袼椎奈幕瘍群瓕嶋H上體現了徽州人開拓進取、頑強不屈的人生態度和拼搏精神。
2.藝術文化?;罩萑癯休d了徽州人民的心血與智慧,是自然與人文的高度結合。其中木雕多采用浮雕、圓雕、鏤空雕等技巧,主要應用在徽州民居構架、門窗欞等部位。磚雕以水磨青磚為原料,采用平面雕和浮雕等工藝,題材多集中在云紋、蓮花等內容上。而石雕則主要用做牌坊、門枕石、柱礎等物品上。針對不同材料的雕刻技法,體現了一種人工與自然的磨合,也是徽州人性格內斂不張揚的一種延續。
除了雕刻藝術之外,徽州的民間傳統工藝也是成果斐然、蜚名于外。在繪畫藝術方面,有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藝術頂峰之一的新安畫派;在篆刻藝術上有明清時期中國篆刻藝術最高代表的徽派篆刻;醫學領域有名醫輩出、獨樹一幟的新安醫學。此外還有徽派盆景、刻書、版畫,徽州漆器、竹編、羅盤等都是徽州特有或表現極為典型、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因此也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內容。
徽州文化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典型縮影,體現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作為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皖南古村落中的西遞、宏村以其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完備獨特的供水系統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通過積累、傳承與發展去共同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守護徽州文化的歷史根基,維系民族文化的延續。
參考文獻:
[1]唐軍,褚艷艷.淺談目的論對徽文化翻譯的啟示[J].江淮論壇,2011,(2):187-193.
[2]劉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28-33.
[3]陸林,焦華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163-171.
[4]王愿石.淺論儒家思想對徽州建筑與雕刻藝術的影響——徽州木雕樓的成因與徽文化關系系列研究之一[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
(3):222-223.
[5]郭立群.徽派古民居建筑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啟示[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3,(3):32-34.
[6]李珍.論徽商文化理念的多元歸一性[J].學術探索,2009,(6):118-122.
[7]何健.徽商:商業與文化的良性互動[J].新聞周刊,2010,(12):192-193.
[8]馮爾康.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9]張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組織控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94-198.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