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源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在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功經驗,科學借鑒人類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具有無可比擬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當前中國的司法制度還存在司法地方化、司法腐敗、司法程序不規范、司法監督機制不完善、“執行難”等問題,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對于我們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13-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在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功經驗,科學借鑒人類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司法制度。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及其優越性,認真分析當前中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對于我們順利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特色內涵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反復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事業至上,才能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正確的政治方向,實現人民掌握司法、應用司法,順利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核心的價值追求。中國的司法是人民司法,司法權來自人民,屬于人民。各項司法制度都是由人民在司法實踐中創造、確定的,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民司法必須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為人民司法,靠人民司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與一切剝削階級司法制度最本質的區別,也是這一司法制度能夠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根本原因。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賦予了鮮明的時代內涵,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改革發展與完善提供了歷史機遇,確立了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深入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就能夠為實現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具有無可比擬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全適應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總體要求相適應,有力地保障與促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和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為人民司法,靠人民司法,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保障人民群眾的真正參與,是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擁護、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改革創新、自我完善的品質,注重借鑒歷史上一切對我有益的司法文明成果,吸收當今世界其他國家司法制度的成功經驗,積極利用不同法系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司法制度中的諸多長處,是秉持開放精神、博采他人之長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協調性,既能夠各司其職、相互制約、依法行使職權,確保公正高效處理案件,實現公平正義,又能夠集中力量共同研究司法體制改革、司法政策制定和司法解釋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有效解決和妥善處理復雜司法問題的合力,積極主動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人類法治文明和司法制度中的優秀成果,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二、當前中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司法機關受地方行政影響較大。由于中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這就使得地方黨政機關及其領導干部能夠通過掌握用人權,對司法機關的工作形成實際控制,從使而司法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受地方保護主義和當地行政機關的左右,影響司法公正;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準。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辦理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后果是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制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
2.司法腐敗現象較為嚴重司法腐敗,是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3.司法運作程序缺乏規范。司法公正必須通過司法程序即訴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來實現,而訴訟程序公正則是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要使當事人在借助司法的力量定紛止爭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法律的公正,那么即使司法的結果與當事人的主觀預期有差距,當事人也會自覺接受對自己不利的結果。這樣的裁判才能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實踐中,司法程序問題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訴訟制度設計不科學不合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現象普遍存在;許多最基本的程序沒有貫徹落實,存在諸如偵查活動、證據確認不公開,暗箱操作等突出問題。司法機關內部以大量的文件形式規定“隱形程序”,而當事人不知曉。程序不公正是影響司法機關和從業人員形象和社會公信力的最主要原因。
4.司法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中國對司法活動是多頭監督,但沒有形成一個嚴密健全的法制監督網絡體系,沒有用切實可行的法制措施將其變成有力的全程監督,斷層、脫節、失控現象突出。一是國家權力機關還沒有行使監督權力的具體操作程序和規則,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只表現為“工作監督”,即限于各級人大根據同級黨委的意見選舉或罷免同級司法機關的負責人,聽取和審議司法機關的年度工作報告;二是司法機關內部制約監督不到位,檢察機關的監督只是一種事后監督,法院上下級監督是“自己監督自己”;三是紀檢監察的監督權利和責任不明確,程序操作不規范,監督效果不顯著;四是社會監督缺乏規范合法的渠道。這勢必出現沒有針對性的監督、盲目監督或者自由監督,勢必出現不必要的干預或者侵權,導致司法不公。
三、改革和完善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
1.加快中國司法獨立的進程。司法獨立,是司法機關在運用司法權的活動中,為了解決和處理案件爭議時應當根據法律的要求,在法律賦予的職責范圍內,充分而且是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這種神圣而又不可推卸的義務,并且這種運用司法權的權利非因具備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資格不得享有,其他人均不得干涉司法權的行使。要實現司法公正,就必須司法獨立。即在堅持黨對司法的絕對領導和接受人大監督的前提下,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組織、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機關的人、財、物不受任何地方勢力和社會勢力的影響,嚴守中立,嚴格依法審判,超然于各方當事人之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實施并發揮對司法工作作用時,應當尊重司法工作的特有規律,進一步對領導方式進行完善。
2.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 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愿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
3.強化司法監督,懲治司法腐敗。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首先,在法院內部,必須嚴格建立并實行錯案追究制度。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準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其次,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卡、要、占等行為,檢察機關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最后,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要切實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愿,促進司法的公正性。各級法院要自覺接受新聞輿論的監督,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及時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沈德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