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
摘要:抓拍在一般人眼中多被看成是攝影的一種方法,其實,對于新聞攝影記者來說,它更應是一種觀念,一種立場和一項原則。沒有抓拍,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照片,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攝影記者。 抓拍,就是攝影者在不干涉被攝對象自然活動情況下的拍攝。這既是它的概念,更是它區別于其他攝影方法的顯著特征。新聞攝影首先必須達到具體事實的真實,同時還必須在事實真實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形象的真實和現場氣氛的真實。換言之,事實真實與形象真實的統一,是新聞攝影真實的唯一標準。
關鍵詞:“抓拍”;真實;瞬間;新聞攝影
中圖分類號:J41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47-02
為了吸引讀者,為了求得生存。從事報紙工作的新聞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新聞攝影的獨特性、現場性、生動性、真實性。而實現這些的基本途徑就是進行現場抓拍。在此,我簡單談論下新聞攝影和新聞攝影中的抓拍。抓拍在一般人眼中多被看成是攝影的一種方法,其實,對于新聞攝影記者來說,它更應是一種觀念,一種立場和一項原則。沒有抓拍,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照片,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攝影記者。 抓拍,就是攝影者在不干涉被攝對象自然活動情況下的拍攝。這既是它的概念,更是它區別于其他攝影方法的顯著特征。
一、抓拍的原則:具體事實的真實
以實事求是為本質特征的抓拍必須遵循兩個規律:其一,在時間上嚴格遵循現實規定性;其二,在空間上嚴格遵循現場規定性。漠視這兩個規律的拍攝不屬于抓拍,如果違背這兩個規律而硬要補拍歷史,那是藝術創作,不是新聞報道。
新聞攝影首先必須達到具體事實的真實,同時還必須在事實真實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形象的真實和現場氣氛的真實。換言之,事實真實與形象真實的統一,是新聞攝影真實的唯一標準。因此,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實質就是現場紀實性。一個堅持抓拍的攝影記者必須自覺投入到各種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無論多么艱險。因拍攝新聞照片而犧牲在戰場上的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只能說明你離炮火不夠近”。
二、抓拍的優勢:現場感強歷史價值高
越來越多的新聞攝影記者認識到抓拍的重要性,然而抓拍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抓拍照片的現場感強。照片所記錄的發生新聞事件的現場、事件中人物的表情、周圍的環境及當時的光線,形成的氛圍、情調給予讀者的感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照片的現場感。抓拍完全不干涉被拍攝對象的活動狀態,因此能夠逼真地再現新聞事件的現場氣氛,使人看了如身臨其境。抓拍的照片歷史價值高。重大新聞事件的攝影報道,往往都會作為那一時代的象征性符號,被永久保存進人類歷史的博物館。抓拍的照片記錄了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環境,為人們認識歷史、研究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形象依據。抓拍照片的人物表情真實、生動、自然。被拍攝對象處于自然運動狀態,不受任何干擾,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捕捉到人們毫無修飾、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
抓拍有利于克服新聞照片的公式化。生活中常有出其不意的新事物、新情況和意想不到的動作、表情、神態,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捕捉。 抓拍從實際出發,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嚴格遵守現實規定性和現場規定性,這就為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提供了條件。
三、抓拍的技巧:把握決定性瞬間
新聞圖片,除了新聞性、時效性外,其成敗往往還取決于抓拍的技巧。新聞攝影中的拍攝角度、拍攝高度、拍攝構圖、拍攝用光、拍攝時機、準確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聞照片的基礎和關鍵。新聞攝影的基本規律新聞攝影,是新聞事件適合用攝影表現手法記錄和傳播的可視形象。它不同于照像館人像攝影,“以靜對靜”,可以說基本上是“一切聽從指揮”。而新聞攝影,其基本規律是“動”,“以動對動”。無論是政治、文化、軍事、經濟、商業乃至突發事件的新聞,凡適合用新聞攝影表現的,基本上是“活動”、變化的。比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某一地區視察,深入工廠、農村考察,有時是不停地“運動”,邊走邊看,邊走邊問。要想用照相機把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真情真實而感人的拍攝記錄下來并加以傳播,那就不能“走慢點,等一等”指揮或導演拍攝對象。這就要靠攝影者的抓拍技巧。
每一幅捕捉精彩瞬間的照片,在記錄客觀事物的同時也傾注了作者的激情與思考。照片不像電影,可以通過無數瞬間的組合來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照片只能從這無數的瞬間中截取一個最有說服力、最具代表性的瞬間,這就是法國攝影大師卡蒂埃·布勒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具備怎樣的品質才能稱得上決定性瞬間呢?它應該體現事物的本質,展現事實的特征,或通過反映在災難或戰爭面前人的抗爭精神、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以真情動人;或通過人物的淚水、汗水、愁容、歡顏生動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等等。
因此,攝影記者除了有新聞敏感之外,還要有審美能力和形象敏感,在選擇報道對象時,除了注意對象的新聞價值以外,還要有對于形象的觀察,考量對象有無形象價值與拍攝的可能。形象觀察是形象采訪的重要環節,直接決定著現場選擇抓拍的成敗。形象觀察能力的提高既取決于平時形象認識訓練的積累,又取決于記者在現場對形象的敏感程度。
四、抓拍的幾種方法
1.出其不意法。 因為抓拍的最佳時機往往是在被攝對象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由攝影工作者迅速按下快門而獲得的,這種效果往往也是最好的。因此,“出其不意法”是抓拍的主要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引起被攝對象注意的前提下抓拍到理想的畫面呢?利用長焦鏡頭,盡可能地遠離被攝對象,做好拍攝前的準備工作;確定光圈、速度;在頭腦中進行構圖;用目測方法估計物距。之后要密切注意被攝對象的一舉一動。當對方完全放松戒備、露出自然神態時,便可伺機出擊了。
2.有備而戰法。新聞事件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對事物的發展有趨向性的預測。比如在會見外國友人或某一聘請儀式上,總會出現互贈禮物頒發聘書的場面,這樣的情景要比座談的場景生動得多,而且具有代表性,包含的信息量也大。所以做好拍攝前的一切準備工作,當這樣的場面一出現,便迅速按下快門。
3.隨時出擊法。有人時常抱怨拍不到好片子,其實有價值的新聞就在身邊,只是沒有意識到,或者已經意識到卻因為沒有準備好相機而失去了寶貴的機會。新聞攝影工作者在現場采訪時務必時刻保持戒備狀態,把相機掛在胸前隨時捕捉瞬間發生的事。盡管保持“一級戰備”的結果絕大多數是落空的,但寧可失“一萬次”也不要在“萬一”碰上突發新聞時失去良機。因為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是無法預料的,珍貴的鏡頭也是轉瞬即逝的,只有“隨時出擊”的記者才能抓住機會拍下別人拍不到的鏡頭。
4.以多制勝法。有些新聞事件是很難預測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場面的,如文藝匯演中的舞蹈節目,舞姿和位置變化多端,假如你從來沒有看過這個舞蹈,那么你將無法預測何時造型最優美、神情最動人,這時的你只能采取以多制勝的策略,把你認為值得按動快門的畫面都固定下來,然后從中選擇你滿意的作品。
5.推陳出新法。新聞攝影者在拍攝某一相同題材時常有“一窩蜂”的現象,往往爭搶一個位置或一個角度。相同的拍攝內容要想拍出新意就要開動腦筋尋找新角度、新立意,打破某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譬如拍攝運動場上的運動健將,當別人把鏡頭對準運動員向前飛奔或終點沖刺的身姿時,你卻把鏡頭轉向比賽結束時運動員被眾人簇擁歡呼的場面,這就是與眾不同的照片。
6.循循善誘法。以上五種抓拍方法都是在被攝對象未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的,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通過啟發或引導被攝對象,使其感情發生自然變化而不失時機地進行拍攝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循循善誘法”。當你舉起相機準備為某一先進人物拍照時,被攝對象往往會雙眼緊盯鏡頭,或板起面孔,或努力微笑,這并不是你需要的表情,那么怎樣才能使對方放松情緒拍到一張神情自然的人像照片呢?你所能采取的最好辦法就是和他交談,談他感興趣的話題。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們之間的談話上而忘掉正在拍照時,他的眼睛就會特別有神采,面部表情也特別生動,此刻就是你按動快門的最好時機。當然在此之前你已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包括支好三角架,取景對焦,并安裝好快門線。
7.盲目射擊法。新聞攝影經常會遇到被攝對象被人或物擋住的情況,這時需要居高臨下俯拍,若現場沒有合適的登高之處,就需要用“盲目射擊法”了。這種拍攝方法是把相機舉在頭上,不用觀景器直接瞄準,而用鏡頭對準目標。至于被攝對象是否進入畫面,應憑經驗和感覺來控制,使用“盲目射擊法”需要掌握以下要點:一是具有單臂持穩相機的基本功;二是平時多試拍,掌握好鏡頭視角的運用,在使用手動對焦的相機時還要有目測攝距的經驗。
五、抓拍的對立面——擺拍
大多數人是排斥甚至堅決反對“擺拍”的。其實擺拍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攝影師(攝影記者)不能制造新聞,不能制造新聞場景,不能導演出一張新聞圖片。對被拍攝對象施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我們常常爭論的“擺拍”的根本所在,就是攝影師可不可以影響被拍攝者。事實上,從你舉起相機的那一刻,你就已經在影響取景框里的人物了,這個時候取景框里的人是知道攝影者的存在的,他會在意自己的言行,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攝影者與被攝者是一種互動的變化著的狀態,攝影者的食指記錄下這期間某一個瞬間。那些瞬間是真實發生的,不是歷史的“重演”,也不是攝影者的擺弄。
另外一種極端的互動,是在某些活動、儀式進行當中,攝影者干預被攝者的言行,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于是被拍攝的人按照別人的意圖,與攝影者一起制造了一張“新聞圖片”,這種擺拍,是讓人深惡痛絕的,所以擺拍的情況盡量避免,最好是不出現。
新聞攝影中的抓拍是一門實際操作和綜合理論都很強的拍攝方法和技術。在這所說的也只是一些皮毛,更多關于抓拍的方法和作用只有在實際拍攝中才能體會。搞好新聞攝影,搞好抓拍,拍出“活”的新聞照片才能提高報紙對讀者的吸引力,才能真正提高紙制媒體的整體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