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芹,溫超
摘要: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已達35萬人,大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出身于少數民族地區,卻在漢族聚居地進行大學深造。特殊的成長環境和學習背景,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對民族認同的問題上出現諸多分歧,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民族認同、社會認同意識,協調好自身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間的差異,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主流社會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實現自身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社會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91-02
中國向來注重少數民族的發展,自建國以來,一直以平等為基本原則,實施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共同發展的戰略,開化的少數民族政策以及歷史形成的少數民族與漢族聚居的客觀條件,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日益壯大的群體,與漢族大學生一樣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具備但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接觸社會時間較短,對社會負面思想的抵抗能力不足,面對生活環境的變化、文化的差異往往會對原有社會認同、民族認同產生一定差異,如何協調好自身以融入主流社會生活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遇到的最現實也是最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普適性民族認同
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著特殊的成長經歷,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合居住的地區,同時接觸兩種民族生活,受兩種或多種文化影響。他們既不同與傳統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生活的純粹融入,又區別與漢族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知,在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間的認同與選擇,往往會使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疏離感和孤立感,處理好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是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關鍵。
1. 語言文字認同
語言文字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作為社會成員間的交流工具,語言文字是文化的最直接傳播者,也最具文化影響力。在現今中國多數地區,少數民族的漢語使用率極高,尤其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省份,多數少數民族成員可以同時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進行交流,漢字現在也具有極高的普及率。少數民族大學生基本能同時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兩種語言及文字,某些居住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受主流文化影響,以及生活中運用的限制,他們掌握漢語的程度甚至要高出本民族語言。
雖然當今中國社會是以漢語文字為基礎,以標準普通話為官方交流語言,但與此同時也鼓勵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會就讀一年的漢語文化課程,這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漢語的系統了解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也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以漢族為主體的大學生活做好鋪墊工作。對漢語的學習以及對民族語言的繼承,不應處于相對的位置,而應作為共同發展、共同服務與文化傳播的媒介,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群體中來。
2.宗教習俗認同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宗教對民族具有極強的凝聚功能,是民族維系情感的重要紐帶。宗教通過一定的活動以及教義約束,使成員間產生精神的共鳴,這對其民族情感具有升華的作用。習俗是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居民因其長期的生活習慣演變而來,風俗習慣是重要的民族區分標志之一,是少數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保持自身發展的根本。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與漢族學生擁有共同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如何正確協調主流教育與民族信仰間的差異,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一直以來面對的問題,也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統一對本民族的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的關鍵。中國一直以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仔細分析中國德育內容會發現,它對學生的引導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客觀公正的價值觀為基礎,這與各民族自身傳揚的民族精神并不相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對少數民族學生統一民族認識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3.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是個人對社會狀況的認同態度,個體認識到他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在中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分布格局,平等的民族發展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在長期的大統一過程中,經濟、文化交往把中國各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的發展目標使民族間產生了強固的凝聚力,各民族的社會認同度普遍較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之中國教育機制中從小學開始進行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不斷灌輸,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較為完整的民族認識。中國現階段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采取正式入校前一年的預科學習,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民漢混合院校做好充分準備,在民族學生入校之后,多數院校采用與漢族大學生同樣的專業課程和其他基礎課程,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造與其他學生平等的學習條件,在學習資源上的公平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接受和認同主流社會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我認同狀態分析
在民族認同的理論當中,除民族認同當中普適性的對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的認同外,對以民族自我認同、民族歸屬感以及民族態度和民族卷入為主的特殊成分認同也就是自我認同也是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個體從“民族”角度出發,把自身作為“群體”的組成部分來思考、行動時,會從“民族”當中獲得一種積極的認可狀態,從而獲取自身對“民族”的歸屬感。民族自我認同是成員對其群體建立歸屬感的基礎,積極的自我認同,有助于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環境隨著升學大多會產生一定的改變,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民族學校升入民漢綜合院校,還有部分學生甚至會離開少數民族聚居地,去往漢族居住地進行深造。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在使這些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產生新的社會評價,不同地區的差異,生活經歷積累,也會使其產生對原有民族態度的轉變,對其民族產生新的定位。這個轉變過程,依據Jackson的研究可把少數民族接收主流文化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被動接受(Passive acceptance)、主動抵制(Active boycott)、重新定位(Redirection)和內化吸收(Internalization)。把握好各階段少數民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適應,是以外來灌輸和生活融入為主要途徑的,在接收灌輸的過程中,由于其對本民族文化的維護和主流文化的不理解,最初在心理上會出現抵制的情緒。隨著主流社會生活的不斷融入和新的學習經驗的累積,少數民族大學生會把所接受的信息與之前的生活經歷進行比較,開始從新的角度審視自身,確立新的目標和價值觀,并對其民族產生新的評價。最后,當少數民族大學生把所接受的理論實際運用與生活實踐,結合自身發展做出新的行為方式選擇,這時便完成了其對本民族的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整合,即內化了主流文化。通過這樣完整的接受過程,少數民族大學生通常能夠很好的協調主流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間的差異,在兩種文化中都得到很好的適應。
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須把握好各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特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普適性教育原則,從國家意識、中華大民族意識入手,統領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教育工作,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快、更好的融入主流文化生活,為自身成長和社會團結、穩定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良銘.馬克思恩格斯精選著作導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侯哲安.馬克思主義民族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4]李景萌.馬克思主義民族解放運動理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5]徐曉萍,金鑫.中國民族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7]李云瑾.教育與民族認同[J].比較教育研究,2002,(7).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