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利
大學化學,簡稱大化,是能源、電信、機械等非化學化工類本科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該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運用化學觀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適應21世紀多學科多領域交叉對工程人才的要求[1]。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價值觀轉變,就業壓力增大,“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已經遠去。如今就業好、掙錢多的專業很熱門,而與就業無關,與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課程,學生均不感興趣。譬如英語與化學,同為必修基礎課程,“待遇”可謂天地之別,就業、考研、出國均需英語成績,大學四年花很大精力學習英語,而化學,不僅課時少,一再被“濃縮”,而且學生也極不重視。
赫德教授提出:“科學素養是對科學與科學應用于我們社會經驗里的了解。”大學化學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礎課程,對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當前,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基礎課教學質量是重點和關鍵。在大學階段,具備一些必要的化學知識和一定的化學思維方法是現代科技人才基本素質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教師如何能讓更多學生對大化產生興趣,真正從內心愿意學習和研究這門課程,是擺在高校化學教師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
一影響大學生對化學課興趣不高的原因
1意識不到化學的重要性
化學在不斷地發展,物質在不斷地豐富,化學對社會生活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背負的偏見和誤解也越來越沉重。食品中毒、環境污染等,被認為與化學緊密關聯,“毒害”、“污染”就逐漸成為了化學的代名詞。
同時,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增加令當代大學生變得十分“功利”。英語等級證、計算機證、各種專業資格證,學生會和社團的經歷,才是求職、考研或出國的“敲門磚”。他們關心的不再是科學素養,而是這門課程對找工作有無用處。錯不在學生,責任在社會,經濟騰飛了,物質豐富了,精神素養跟不上,某些人社會價值觀發生扭曲和變形,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2專業針對性不夠,教學與生產實踐脫鉤
大化教材包括三大結構(原子、分子、晶體),四大平衡(酸堿、沉淀、氧-還和配位)、和化學與環境等篇章。在30-40學時要講清楚這些內容絕非易事。對于材料、化工、采礦、地質、生物、環境、機械等非化類工科專業,不同專業都有其特點。因此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的設置也應有所側重和取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課設置以及化學知識在他們未來工作中的應用情況。
與高中相比,大學化學難度增加,論述更深入,理論性更強,如不與生產實際掛鉤,一味照本宣科會顯得枯燥死板。譬如,原子結構中薛定諤方程對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運用高等數學、物理學和量子化學的知識,學生感覺很抽象。如應用多媒體Flash能增強學生對微觀領域的理解能力。學時數的大幅削減也限制了課堂的延伸和拓展。如能結合化學相關領域最新進展、生活化學、生命現象或學生所學專業與化學結合的實例,能讓課堂鮮活有趣。
3授課形式單一,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高校擴招至今,大化課堂采用大班教學,人數150到200不等,課堂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多媒體課件雖紅紅綠綠,熱熱鬧鬧,但若教師一貫“單口相聲”,課件一翻到底,課堂就會疲勞,出現學生瞌睡和玩手機現象,效率低,何談興趣。教師應盡量采取多元化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積極性;要求學生預習,適應信息大容量、快節奏課堂;創設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利用教學相長原則,加強學習效果反饋;充分挖掘課堂互動元素,創造“滿堂生輝”的效果。
二培養大學生對化學課程的興趣
1教師一定要有奉獻精神,熱愛教學
身為教師,先拷問自己,在教學上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當大多數人都為科研項目和論文拼搏,還有誰愿意默默無聞的、不求名利鉆研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當今職稱評審制度都與項目和論文掛鉤。試問,連教師都心不在焉,學生怎么會有學習興趣呢。
真正優秀的教師拒絕名韁利鎖的誘惑,渴望真誠的奉獻,以文化品味、智慧高度和人格深度來點燃學生們的熱情。真正優秀的教師必定具有廣闊眼界和卓越的學識。講起課來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橫生,使學生如同進入一個遼闊、純凈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3]。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教學興趣盎然。
2積極宣傳化學的正面作用
為什么人們看到蘇丹紅、三聚氰胺、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事件或現象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化學出了問題呢?那是因為人在認識上出現了短視現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從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事實上,破壞自然、污染環境不是科技本身的錯。其實,所有這些事件或現象的發生,確實與化學有著緊密地聯系,運用化學知識能幫助我們分析和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正說明了化學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環境遭污染、人類健康受損,正是由于欠缺化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而引起的。
圍繞化學與社會、生活、環境等方面挖掘人文素材,開展化學人文教育,希望能扭轉當下人們對化學認識和理解,激發人們對化學的熱情,提升全社會的化學科學素養。讓學生通過接受歷史上優秀化學家故事的熏陶,激勵和啟發學生按照客觀事物的規律做事,尊重客觀事實,腳踏實地,堅持真理,堅持原則,處處都追求表現自然的本質和本性。
3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趣味性
一是重視每一節課的導入。教育家于漪說:“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象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恰如其分的導入,仿佛給學生架起一座通往新知識的橋梁,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使之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要設計好一節課的導入,教師就必須深入理解和發掘教材,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多樣地設計導入。導入方法很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總結,譬如,以舊引新導入法、創設情境導入法、懸念設疑導入法和對比效果導入法[4]等。
二是精心設計課堂,讓其妙趣橫生。斯賓塞提出“快樂教育”的思想,認為學習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盧梭說:“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能夠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然而不這樣做,他們也許就會痛得淚流滿面的[4]。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游戲”入課堂,設立“問題化學”、“化學探究”、“師生共同討論”、等活動,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創造有利的條件。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注重啟發學生的化學思維。可就“化學是否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舉行一場辯論賽;魔術揭秘“為什么湖水從頂部向底部結冰”;可就“化學與太陽能”、“化妝品與化學”、“釀酒與化學”多個專題讓感興趣的學生查找資料、分組報告和撰寫論文;也可借鑒“開心辭典”等的益智節目,把教學內容編成競賽題,學生搶答記分或當場評論表揚。通過競賽,使學生克服困難、取得成績,并給予獎勵,從而激起濃厚興趣。
三是加強教學與實踐的聯系。由毒奶粉事件提出“如何鑒定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由溫室氣體威脅北極熊的生存聯想“二氧化碳為什么會越來越多?它有什么用?怎么消除多余的二氧化碳”?由pH平衡聯系“胃中的抗酸劑”。與生活相關的化學令人興趣盎然:我們呼吸的空氣、保護臭氧層、未來的燃料:太陽能、食品的營養、婦女起居室中化學(化妝品、染發劑)等。
另外,區別對待不同的專業學生。針對化工和材料專業,可重點講解陶瓷、光電、納米材料、低溫、高溫超導體等;而針對生物專業,可著重闡述核磁共振成像、生命化學和基因工程,從蛀牙產生的原因、含氟牙膏的作用等。
總之,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尊師重教,崇尚知識;需要廣大教師投入感情和精力,加強自身專業和人文素養,致力于教學改革和研究,精心設計課堂,使學生在游戲中增長知識;也需要同學們志存高遠,重視基礎,注重科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曉明,瞿洪明,楊林.國內外大學化學課程設置分析與比較———兼談高校化學教學改革與創新[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8:56-59.
[2]杜金會,等.淺談大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大學化學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2107-108.
[3]陳列.論大學教學名師[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31-134.
[4]薛小麗.西方近現代興趣教學思想研究—兼論當代教學論的重建[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