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波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比較常見和多發的心內科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患者的體力活動明顯受限,患者的運動耐量明顯的降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的嚴重的影響。而N末端腦鈉肽(NT-proBNP)和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對慢性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的判斷以及患者的預后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作者對我院治療的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進行紅細胞分布寬度與N末端腦鈉肽的檢測,探討RDW與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以及預后判定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 44例;年齡 50~83歲,平均年齡(64.89±14.74)歲;心功能NYHA分級:63例患者心功能為Ⅱ級,39例患者心功能為Ⅲ級,18例患者心功能為Ⅳ級;同時選擇我院同期進行健康體驗的人員120例作為對照組。2組人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觀察組120例患者全部符合《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患者的心功能為Ⅱ~Ⅳ級。排除標準:排除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排除伴有肝腎功能嚴重異常的患者;排除伴有急性感染的患者;排除伴有代謝功能紊亂的患者;排除伴有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不愿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對照組人員于體檢當日,分別采用真空抗凝管采集靜脈血各兩管,每管3 ml。其中1管離心分離血漿待檢,使用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N末端腦鈉肽的檢測,另一管使用XE-210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沒。
1.4 參考標準 N末端腦鈉肽的結果參考標準:<50歲者,N末端腦鈉肽小于450ng/L;50~75歲者,N末端腦鈉肽小于900 ng/L;>75歲者,N末端腦鈉肽小于1800 ng/L。
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結果參考標準:以RDW-CV值表示,
2.1 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檢測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員(P<0.05);并且隨著患者心功能分級的升高,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也明顯升高(P<0.05,見表1)。11.0-16.0%為正常范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使用Pearson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人員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檢測結果比較
2.2 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相關性 經過Pearson軟件進行分析,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水平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P<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有持續性的神經系統內分泌激活、體內細胞因子被活化、細胞傳導信息的通路發生明顯改變以及血液動力學發生明顯的異常等,會造成患者的心功能明顯下降、心肌細胞發生壞死以及心室結構的重塑,繼而導致患者心室功能發生惡化的循環,最終導致心力衰竭。腦鈉肽主要由人體的心室細胞分泌,分泌的調控受到壓力以及容量的影響。而N末端腦鈉肽的分子鏈明顯長于腦鈉肽的分子,并且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心功能的損傷情況,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以及預后具有更高靈敏度以及特異性。因此N末端腦鈉肽可以作為臨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檢測指標[2]。
紅細胞分布寬度主要用來反映經細胞大小的變異性,紅細胞分布寬度的增加說明細胞體積大小的不一致。紅細胞分布寬度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貧血類型的判斷。有臨床研究發現,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可以用來預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同時,紅細胞分布寬度還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具有密切的關系,可以用來判斷患者的心功能情況[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員;并且隨著患者心功能分級的升高,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也明顯升高。說明紅細胞分布寬度與N末端腦鈉肽水平與患者的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嚴重程度有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患者血漿N末端腦鈉肽水平呈正相關,并且與患者心力衰竭的情況有密切的關系,可以用于臨床上慢性心功能衰竭的診斷與分級。
[1]裴國勇,劉志華.紅細胞分布寬度在心力衰竭中應用的研究進展.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6):822-825.
[2]張洋,康金鎖,于金星,等.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與心衰患者血漿N末端腦鈉肽關系的研究.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6):1017-1019.
[3]張平安,魏新素,吳剛,等.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關系.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6):70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