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中蘭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來說,臨床上已經成功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方法,而呼吸衰竭是此種疾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如果治療不及時,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通過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種并發癥,進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住院時間,是一種具有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1]。現對我院從2010年2月到2012年3月所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導致的呼吸衰竭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一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無創正壓通氣,另一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具體的報告對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從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導致的呼吸衰竭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是(61.2±1.45)歲。對照組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0~86歲,平均年齡是(62.3±1.58)歲。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處理,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的40例患者和對照組的40例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其中包括了抗感染、平喘、祛痰、激素、營養支持、電解質平衡等。在此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的患者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方法,利用呼吸機,經過患者的口鼻,面罩或者是鼻子罩進行通氣,在選擇面罩或者是鼻罩的時候,要針對患者的肥胖以及顏面形態的大小,采取PSV模式,給予患者纖維支氣管鏡或者是吸痰管進行吸痰,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呼吸情況,來調節FiO2和PSV水平,將呼吸頻率控制在每分鐘28次以下,將動脈血氧分壓控制在65 mm Hg到90 mm Hg之間,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40 mm Hg到65 mm Hg之間。觀察組的40例患者均進行3 cmH2O到5 cmH2O的呼吸末正壓,以避免吸氣功能的消耗,之后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漸好轉,合理降低PSV的水平,等到患者可以自主的進行呼吸的時候,每次的通氣時間可以大于18個小時。在以后的治療過程中,視患者病情而定,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需連續治療7 d,之后對其病情的變化進行比較[2]。
1.3 統計學方法 對于資料中的全部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對于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來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是臨床上的一種多發并且常見的疾病,其主要的發病原因是痰液的引流不暢,以及呼吸機疲勞,此種疾病的患者,因為氣道阻力的增加,以及受到呼氣末未正壓影響,增加了患者的呼吸功耗,進而出現了呼吸機疲勞的現象,通過對患者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有效的克服氣道阻力,與此同時,可以有效的緩解呼吸機疲勞,所以,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現象,問題比較突出,但是痰液的引流情況,相對次要的時候,將是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方法的最好時機。[3]
在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方法的時候,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應當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使得患者掌握相關疾病知識,并可以最大程度的配合治療。其次,在對患者選擇面罩的時候,一定要妥善的固定好面罩,避免出現漏氣現象,指導患者同時進行機器送氣與吸氣,不要張開口進行呼吸,并向患者說明,在飲水或者是咳痰的時候,可以將面罩取下來,可以間斷的休息,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多鼓勵患者自行進行咳痰,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物化治療,來稀釋痰液,確保呼吸道的通暢性,在選擇呼吸機的工作參數時,最好是從較低的壓力作為起點,等到患者逐漸適應之后,在逐漸的增加工作參數,一直到患者的呼吸平穩,吸氧濃度不應該太高,針對氧分壓調節和氧飽和度,當這兩項與患者穩定期水平相接近的時候即可。
總的說來,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通過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阻止病情發展,并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唐紅梅,冉恩容,趙蘭蘭,等.機械通氣治療危重哮喘41例臨床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2009,14(8):1016-1018.
[2]余榮環,黃運平,陳弘群,等.序貫性機械通氣搶救非COPD病因所致嚴重呼吸衰竭.臨床肺科雜志,2009,14(5):573-574.
[3]孫麗,苗深文,李晶晶,等.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AECOPD并型呼衰的療效觀察.I臨床肺科雜志,2009,14(7):85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