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枝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多發病、高致殘、高死亡率,是人類死亡三大疾病之一,隨著我國社會進步,生活質量提高,腦卒中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出血性卒中更是常見,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癲癇是導致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死亡原因之一,為了能夠全面了解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癲癇臨床特點,我們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06-2012-06年收治的腦卒中152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4次(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2],并且均為首次患腦卒中,其中出血性卒中569例,年齡41~86歲,平均年齡71.6歲,男性349例,女性220例,伴有糖尿病119例、高血壓157例、冠心病139例、高脂血癥132例;缺血性卒中955例,年齡43~85歲,平均年齡72.8歲,男532例,女423例,伴有糖尿病215例、高血壓240例、冠心病229例、高脂血癥230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伴發疾病上無差異性,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癲癇診斷標準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為出血性卒中后4周;腦卒中4周內出現2次癰性發作或2次以上的癇性發作,癲癇分類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關于癲癇分類診斷標準。
1.3 觀察內容 觀察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發生率;觀察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發生時間;腦卒中病變部位、病灶與發生率關系;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類型。
2.1 并發癲癇發生率 依據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癲癇診斷標準觀察,出血性卒中569例急性期并癲癇69例,發生率12.12%;缺血性卒中955例急性期并癲癇55例,發生率5.79%,兩組病例并發癲癇發生率經統計學分析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性。
2.2 觀察內容 觀察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發生時間;腦卒中病變部位、病灶與發生率關系及并發癲癇類型,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癲癇觀察內容(n,%)
出血性腦卒中并發癲癇機理[3]:出血性腦卒中由于血腫壓迫、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局部刺激等因素導致彌漫性腦血管痙攣,腦血流量降低,使得腦組織出現代謝紊亂、缺血缺氧,神經元出現異常放電,并且急速加劇、同步化發生癲癇;另由于神經元發生結構異常、出現變形壞死,細胞內外的離子分布異常,局部神經元發生神經遞質變化,抑制性遞質減少,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神經元出現過度放電,導致癲癇發作。
通過對1524例腦卒中觀察,出血性腦卒中并發癲癇發生率顯著高于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主要發生于疾病早期2周以內;皮質病變及病灶較大病例并發癲癇發生率高;強直陣攣性為主要癲癇類型特點。
出血性卒中并發癲癇主要發生于疾病早期主要原因為,出血性卒中急性期腦水腫較重,容易波及全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更容易同步化泛化并發癲癇;出血病灶發生于皮質范圍癲癇發生率高,Faught等[4]報道腦葉出血,特別是顳葉、頂葉并發癲癇顯著高于皮質下殼核和丘腦出血;并且與病灶大小及嚴重程度有直接關系;皮質出血容易造成腦組織出現異常放電、泛化,病灶大對腦組織、神經元造成損傷大,容易并發癲癇。全身強直痙攣發作可以加重腦水腫、腦出血或缺血缺氧,導致疾病加劇,最終形成腦疝,是導致出血性卒中死亡因素之一[5]。
[1]楊芝榮.腦梗死繼發癲瘸.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19(5):300.
[2]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專科雜志,2006,39(6):380.
[3]潘更毅,張憲秋.出血性腦卒中后繼發癲癇的臨床分析與發病機制探討. 疑難病雜志,2005,4(4):18.
[4]楊勇敏.腦卒中后癲瘸及瘸性發作的臨床研究.淮海醫藥,2007,25(1):32.
[5]陳秀云.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1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