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麗 蔣蓓蓓
胃腸減壓術是普外科常用的一種基本護理操作技術,也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有效治療措施。腹部手術后留置的胃腸減壓管常被視為生命之管,從而可見其管道留置的重要性。但臨床上因各種原因常導致胃腸減壓管非計劃性拔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費用,延長病程,且有護患糾紛的隱患。因此,我科自2011年針對非計劃拔管的發生原因采取了預見性的護理,有效降低了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普外科行胃腸減壓患者共210例為干預組,選擇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普外科行胃腸減壓患者共210例為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疾病診斷、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胃腸減壓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以下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
1.2.1 加強溝通和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屬的管道自護能力。溝通一直被認為是有效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的對策之一[1]。應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加強置管前后期間注意事項的宣教和患者及家屬的管道自護能力,告知胃腸減壓的作用,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應對方法,告知胃管脫出的嚴重性,留置胃腸減壓一般時間和促進術后恢復的配合方法,指導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動時動作應緩慢,不要突然變換體位牽拉胃管,如有膠布粘貼不牢或胃管脫出等情況,及時通知護士給予處理。陪護需暫時離開患者時請告知醫護人員。為了保證健康教育的效果,應在插管前、中、后多次宣教,并專人評估患者及家屬的認知程度及配合程度。
1.2.2 妥善固定,必要時予以合理有效的約束。目前我們采用了雙重固定法,即用10 cm左右長的粘性好的膠布先在要固定的位置繞一圈,然后再交叉固定于鼻翼,再用棉線繩(或繃帶)在胃管近鼻翼處打一結,松緊以不使胃管受壓而又不滑動為宜,兩端繞過雙耳系于頜下或繞腦后打結固定。負壓引流器應妥善放置,臥床時用別針固定在枕頭上,給予頭部轉動的適宜長度,下床活動時固定在患者胸前的衣服上,或用塑料袋裝盛由家屬提著。對于躁動、意識不清者應適當給予合理有效的肢體約束。對于睡眠狀態的患者,除提醒陪護人員提高警覺外,為防止無意識拔管,可酌情戴無指約束手套。
1.2.3 人文關懷,努力減輕患者的置管不適感。文獻報道[2]舒適改變是發生非計劃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我們采取以下措施盡量減輕患者的置管不適感:①選用優質材料的胃管,選用絲綢膠布或3 m公司的固定敷料貼、彈力膠布等。②每日至少給予口腔護理二次,可床上坐起或下床活動者指導正確漱口、刷牙。根據患者需要隨時予以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③根據病情適量飲水,可有效防止口唇干裂、口咽部感染和早期呃逆,提高胃腸減壓效果,促進胃腸蠕動恢復[2]。④酌情予以霧化吸入。⑤插胃管一側鼻腔每日用適量石蠟油潤滑。⑥保持胃腸減壓有效通暢。
1.2.4 綜合評估,加強重點患者管理。對有拔管傾向的患者做好床邊交班并進行妥善處理。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危險因素并給以排除。
1.2.5 加強培訓,提高護理人員防范非計劃拔管的認知水平和技巧每月組織護士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交流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的經驗。對意外拔管的病例,科內進行分析、討論,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當事人記錄拔管經過,作為不良事件上報護理部。
見表 1、2。

表1 兩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發生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非計劃拔管例數及原因的比較
非計劃性拔管被認為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而在普外科所有管道中又以胃腸減壓管最易拔脫[3]。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是常見的不良事件,不僅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還可能造成病情惡化,引起護患糾紛,因此,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尋求有效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法,使非計劃拔管率降低。由表1可知干預組非計劃拔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于普外科留置胃腸減壓管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拔管發生率。因此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應針對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采取加強溝通和宣教,妥善固定,減輕患者的置管不適感,加強重點患者管理,加強護理人員培訓等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從而有效地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
[1]沈犁.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68-71.
[2]莫小眉.胃腸道手術病人術后早期適量飲水的效果觀察.醫學信息,2009,22(8):1539-1540.
[3]鄭艷,林旭波,邵文娟,等.普外科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臨床特征分析與對策. 護理學報,2011,18(1A):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