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桂蘭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傳媒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100)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0年度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項目編號:10YJ23)的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來,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其典型的表現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魯頓伯格(Freudenberge)首次將職業倦怠使用在心理健康領域。后來,美國學者馬勒詩(Maslach)等人對其進行了定義:“職業倦怠是指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里,個體的一種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低的癥狀。”[1]目前這一定義為各國學者所廣泛應用。職業倦怠多發生在醫療護理、教育、服務等以人為工作對象的行業中。高校輔導員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面對復雜的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同時又不被人認同,職業倦怠情況顯而易見。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識背景下,長期面臨復雜的工作任務,其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不能被社會大眾有效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得一系列消極的意識和行為方式。[2]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的存在對社會、高校、學生及輔導員個人都有極大的消極影響。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對象來自長沙某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共發放問卷46份,回收問卷38份,回收率82.6%;其中有效問卷36份,有效率94.7%。其中女性24人,男性12人。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采用李超平教授修訂過的Maslach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共15個題目,包括:情緒耗竭共5題、去個性化共4題和職業效能共6題的三個維度。量表采用7點自評方式,計分方式為 0~6分,從不為0分,一年中有幾次或更少為1分,一個月一次或更少為2分,一個月中有幾次為3分,一個星期一次為4分,一個星期中有幾次為5分,每天為 6分。測試結果如在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得分越高,則倦怠程度越強,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在個人成就感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強。由于采用7點計分方式,故三個維度總分的中數為15分、12分和18分,因此在情緒衰歇及去個性化兩個維度上,維度總分均數分別超過15分與12分則個體出現職業倦怠,個人成就感維度上總分均數低于18分則個體擁有職業倦怠感。所有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
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一是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喪失工作熱情;二是去個性化,指個體以消極、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來訪者;三是低個人成就感,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降低。表1結果顯示,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情感枯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感三個維度上的平均數分別是20.89、14.08、23.03,本研究三個維度總分的中數為15分、12分和18分。結果表明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情感枯竭、去個性化兩個維度上存在職業倦怠,在職業效能感維度上職業倦怠感不明顯,可見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工作缺乏熱情和激情。
從標準差SD在情感枯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感三個維度上的數據6.140、4.292、7.770,可看出被試者在職業倦怠三個維度上存在較大離散程度。
表1傳媒類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倦怠三維度上的基本情況(n=36)

情感枯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感M20.8914.0823.03SD6.1404.2927.770
隨著高校擴招,高職教育得到迅速發展,生源質量有所下降。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傳媒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又多為藝術專業學生,更有自身特點。首先,藝術類學生追求獨特的個性,自我意識突出,他們更希望自己能管理自己、能夠主宰自己,對學校、老師的管理比較反感。其次,藝術類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但政治理想與信仰比較模糊,誠信意識比較淡薄,社會責任感比較缺乏,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最后,高職院校對藝術類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方式多樣化,也不便于輔導員統一管理。同時,有少數家長認為對學生的管理應由學校全權負責,這也給輔導員增加了壓力,并由此衍生出強烈的低成就感。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專職人員。在職業定位上,他們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師。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高職院校沿用中職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將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視為“勤務兵”、“全職保姆”。輔導員在學生面前是教育者、引導者、組織者,對學生而言,輔導員要具有權威性,是值得學生尊敬的老師,又是平易近人的朋友。但事實上,在很多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很雜,他們既是學生的生活“保姆”,又是宿舍管理員,同時還要配合學校其他部門的工作如教學安排、催繳學費、助學貸款、傳達通知、會務接待等等。由于工作任務繁雜,也影響到輔導員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也存在著多種角色間的矛盾轉化,既要為人師表,作為管理者樹立威信,又要親切平等,作為服務者與學生做朋友,此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的難度,輔導員比其他教師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長期的心理疲憊和情感衰竭,從而導致職業倦怠。
不少高校對輔導員工作的科學性、重要性仍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誰都能做輔導員,沒有專業性。在高校人們談到“專業”和“教師”時,往往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輔導員排除在外,不少人認為只有那些專業不對口、能力較低、沒有合適工作崗位的人才去從事輔導員工作。相對較低的社會地位,缺少自我發展和提升的機會,使他們對自身職業價值產生懷疑,對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是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數據分析表明,輔導員職業倦怠存在較大的離散程度,這說明輔導員自身的一些特征也是產生職業倦怠及程度高低的影響因素。首先,高校輔導員一般年齡在30歲以下,大部分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學歷較高,成就動機也較高,而學生工作又事無巨細,這些事情能讓輔導員感覺有成就的則少之又少。成就動機高的個體,帶著較高的目標和期望,對工作投入程度高,一旦期望值落空,便容易體驗到職業倦怠。其次,輔導員既要求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質,又要求具備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全面的知識素養。但目前高職院校輔導員中存在著知識結構單一、專業不對口的現象,以至在工作中感到力不從心。這也是導致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于華林. 職業倦怠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2] 孫彬.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與對策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6).